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好党的群众路线

年终工作报告 时间:2023-07-24 14:20:06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视党群关系,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问题,并把该问题作为关系党的命运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来思考和对待。正是在这个持续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党逐步形成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其科学内涵便是大家非常熟悉、形象的“两个一切”和“一来一去”。可以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仅在战争年代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人民群众的保护和支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在执政条件下也将使党继续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认同,并确保长期执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实现。

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已由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进行革命斗争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且长期执政的党、已由领导人民进行计划经济转变为领导人民发展市场经济的党。党的历史方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肩负的任务的变更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也随着认识的深化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无论从党的性质和宗旨质的规定性出发,还是从党的执政使命的要求出发,始终坚持包含着“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如何做”永恒主题的群众路线都有着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恪守党的宗旨的需要。一心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之一,更是中国共产党政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有力宣示。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广大党员干部想问题、做决策、谋思路、办事情,都应当要注意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呼声,聚焦人民的生产生活,正视人民的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等在内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切实解释好、解决好、协调好。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凡是有利于群众利益诉求的,就应当创造条件积极给予满足;凡是有损于群众利益诉求的,就应当努力克服并改正,用实际行动真正把执政为民的宗旨理念诠释好、贯彻好、落实好。而这正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价值之一在于非常清晰地表明了执政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定位,明确两者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主客体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起世界上其他政党,中国共产党应当是最公开、最直接、最有勇气地阐明与群众的依存关系的政党。这种表述正如党的群众路线内涵所揭示的那样,一切为了群众。为民的价值主轴成为连接党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的逻辑交汇点。执政为民必然要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然要求把服从群众作为搞好群众工作有效切入点;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则内在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着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群众立场、群众观点和群众方法。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原则而组建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优于其他政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拥有科学的理论指南,能够认清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等等。但是,党的先进性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换句话说,政党先进性并不具备恒久性的特征,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政党能否永葆先进取决于多方要素。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属性并不天然确证其先进性的恒久与持续。例如,能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衡量中国共产党是否保持先进性的标准之一。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体现着党的阶级属性,体现着党作为阶级力量代表的特性,体现着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特性,说到底表征着中国共产党与其代表的各阶层群体之间的关系。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如果始终不能够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始终不能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困,心中无民,一心为私,那么必将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就会失去执政生命力,当然也就毫无党的先进性可言。从这个角度来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需求,一心为民、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法宝;反过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内在要求必须始终如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党只有诚心诚意地为了人民,在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上充分体现为民的价值导向,党才能永葆先进性的政治本色。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确保党长期执政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这是建党95年的历程中,党总结出来并反复强调的在处理党群关系上的基本经验。早在党的八大上,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身份地位转变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其中官僚主义、文赎主义、办事机构僵化等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赫然摆在我们面前。革命战争年代,迫于生存环境的外在压力,党只有寻求群众的政治庇护才有可能完成夺权的重任,因此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上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主动性;执政条件下,生存压力骤降,群众的生产生活反过来要依赖于党的各项政策、制度设计,依赖党强大的资源配给能力,因此在联系群众的坚定性、自觉性上显然要弱化不少,动力明显不足。换句话说,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四大危险”之一的脱离群众的问题依然是我们面临的焦点问题。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顽疾如果得不到克服和破解,群众对党的离心力增大,将可能影响到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所以,只有矢志不渝地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努力防止和克服不正之风,贴近基层、亲近群众、服务群众,格外关心群众的疾苦,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造福群众,党才能在人民群众当中建立和巩固强大的威信。今天,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正是以反“四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而推进的,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事实证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党必將拥有长期执政的资格。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人民擁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遵循唯物史观的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就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正是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列宁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群众主体地位的思想。1917年,列宁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2]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无产阶级伟大导师的思想,提出许多独创性新观点新论断。例如,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同样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行动指南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是党开展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中的伟大力量的基本观点是新形势下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理论遵循。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就应当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对群众认真负责,同时还应批判种种贬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唯心史观。可以说,能不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能不能坚持群众立场是区分两种不同历史观的试金石,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标志。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生动形象昭示着国强民富的美好前景,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新的时代内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谋福祉的担当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到建党一百年的时候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建国一百年的时候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力量,而人民群众则是堅定的依靠力量,没有他们的積极投入,很难顺利完成这个任务。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途径

长期执政条件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能光停留在口号上,而应当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当中去。人民群众是通过党的各项政策规定、相关的制度设计来判断中国共产党是否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透过党员干部的行为表率观察执政党的作风和形象的好坏。中国共产党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切实破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利益问题,才能做到心系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才能正确对待与人民群众的相互关系,才能以实际成效坚持好和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着执政党为民宗旨,体现着执政党人民至上的政治价值取向,体现着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因此,坚持群众路线首先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包括创新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而落实这一理念必然要解决的是为谁发展、由谁来享有发展成果的问题。显然,这个主体或中心应当是指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指什么别的其他人或某个集团。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要把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执政行动的根本目的,努力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这一执政理念恰恰与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相契合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利益受益者,而不是利益受损者,同时要保证社会的公平公正,让发展的成果能够普惠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利益获得感而不是剥夺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吸收民智民意,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汲取人民群众身上无穷力量,增强推进发展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但要体现于物质层面,也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不仅要体现经济建设领域,更要体现在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等领域;不仅要推动发达地区向纵深发展,更要实现欠发达地区尽快缩小发展差距,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够真正坚持群众路线。

持续改进党的作风。作风问题关系到执政党的形象和威望,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四风”问题上取得明显的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党群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作风问题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呈现出变异性的特点,这些都说明了克服作风问题的难度,仅仅靠一次活动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抓常、抓细、抓长,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把改进党的作风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持续加强党风建设,首先要继续聚焦“四风”,密切重视在新的条件下可能产生新情况新特点新趋势,哪方面的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哪方面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就优先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切实防止“四风”再次反弹。持续加强党风建设,也要继续聚焦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改进作风依然要从党员领导干部先做起。他们做得好坏,全党全国人民都在密切注视。领导干部作风正,就能上行下效,以上率下,率先垂范,实现以“关键的少数人”带动绝大多数人的实际效果。持续改进党的作风,还应继续聚焦基层的作风问题。基层干部是与人民群众最直接打交道的群体,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基层干部言行直接感受到党的作风的好坏。因此,要继续下大力气整治发生在基层群众身边的、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良行为,激浊扬清,使党风纯洁起来。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只有不断加强党风建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拉近党和群众、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求真务实,重在实效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要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着眼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随着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当代社会阶层结构正发生巨大的变迁,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社会群体的分化,不同的群体有不一样的利益需求和实际问题。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切实弄清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工作中重点需要解决问题是什么,人民群众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尤其要善于从各种复杂的问题中,发现并抓住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問题,把党的工作著力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上,真正回应人民群众对党的期待。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下去调研,要去一些困难多的地方、问题多的地方……看了困难多、问题多的地方,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也有利于我们正确决策”。当前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生工作,抓住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群众反映突出的现实问题,关注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等目标人群,通过各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还要关注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依托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党坚持为民理念的要求,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更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保证。

健全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制度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以制度的规约性和权威性来保证党及党的干部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群众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就必须健全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既要坚持运用在实践中已被证明科学有效的制度,又要结合具体实际和要求不断创新和构建新的制度形态,使联系群众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长期行为,而不是被动行为、短期行为,增强群众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前瞻性。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创造许多具体联系群众的制度,如公开办事制度、民主决策制度,等等。2012年12月,中共中央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强调了加强与群众联系的八个方面的要求。2014年4月,中共中央出台《关于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基层联系制度、基层挂职任职制度、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与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征集群众意见制度、党员践诺承诺制度和市县党代会代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等。这些规定或制度成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保障。同时,健全和完善联系群众制度的过程,还应当着力改变过去存在的重视制度要素而忽视制度体系的现象,相反要更加突出制度建设中的系统性、整体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所指出:“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当上述制度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时,制度就能够发挥其应有威力,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就能成为常态化、长效化,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

〔本文系2013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及其实现途径”(2013A014)中间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本文选自:唯实 2017年09期)

推荐访问:新形势下 群众路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