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试解读

酒店实习报告 时间:2023-07-23 13:20:31

摘    要: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时而生。这一新思想最核心和最深刻的是人民观,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观。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最新发展,强调党的群众路线,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守人民利益至上的立场,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从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做起。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时代    人民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新思想与时俱进、高屋建瓴地总结和概括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提供了基本指南。恩格斯指出,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28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主要核心内涵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肯定人民的创造地位和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由人民坚持和发展。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传承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是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青年时代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七年扎根基层的实际工作,习近平彻底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2](5)习近平的人民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思想理论的新发展。他坚定地认为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他反对“英雄创造历史”和“天才论”,始终坚持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只能从特定的社会实践中来,从人民群众中来。

习近平坚信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纵观漫长的历史进程,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人类历史上螺旋式上升的伟大成就。换句话说,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是历代人民共同创造的。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我们的工作就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就有强大的生命力。”[3](89)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奋发昂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由此,我们更加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时代,我们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伟业。因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说到底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人民是历史的华丽篇章的书写者。

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所取得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他说:“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4](89)在实现中华民族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把人才强国战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联系起来,其实质就是坚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决定力量。倡导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也是因为坚信人民群众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四个尊重”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明确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5](27)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积极性,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习近平认为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成败的评判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人民视为老师,把党员干部比喻为小学生,强调要拜师学道,要学习群众在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我们的事业说到底就是人民的事业。我们做一切工作必须对人民負责,让人民满意。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围绕“人民”这一主体,检验各项建设和工作是不是按照人民的意愿在展开,能否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习近平深刻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6](90)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关键在于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提升人民的幸福度,人民群众满不满意是最能衡量我们工作的长短优劣的。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不忘初心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关键是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实践,要始终把人民群众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源泉和动力,把各个方面工作的开展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党的十八以来,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我们党为了解决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疏远问题,为了凝聚人心,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温了党的群众路线,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等,其根本宗旨都是要让全党同志明白,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事业的生命线,是我们根本的工作路线,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党的长期发展历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牢牢地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和群众同甘共苦,我们的事业才会无往不胜;脱离了群众,我们的事业就会遭遇挫折。

对于这一点,习近平是有深刻感悟,并铭记于心的。作为一个“平民总书记”,他多年来和人民群众一起“工作”,最了解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创造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是这样告诫的:“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7](44-45)从习近平工作历程中,就可以看出他坚定地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据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大队插队的王燕生回忆,习近平返回北京上学后,没有选择在大城市工作,走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去河北正定基层工作。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胸怀为民的远大抱负,才选择走深度了解群众疾苦和基层工作这条道路。习总书记指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8](440)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强调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把人民观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强调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把群众的意见当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并不断地解决群众难题。在福州工作的习近平建立了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并且身体力行。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从习近平的工作经历可以看出他确实是真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吸收集中群众的智慧,把解决群众困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习近平一直都在为人民做实事,为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幸福而思考,人民群众冷暖幸福,是他永远放心不下的事情。

三、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

做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面对记者蒋丰的采访,习近平曾深深的回忆。从他深情的言语中得知,他的为民之情是七年的时间扎根陕北群众之中,与群众心与心的实践交流中养育出来的,从与群众共同劳动的实践中产生了浓烈的人民情怀,从此再也离不开人民,并下定决心要为人民做事情,要和人民一起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和老百姓同吃同住的七年知青生活,是习近平一辈子最难割舍的情结。他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是纯真的,体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亲民爱民的为民情怀。习近平历来重视关心人民生活,让人民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中得到满意、得到幸福。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才能团结人民,让人民了解并支持我们提出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习近平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充分体现在他的系列讲话和重要思想中,还体现在他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具体行动上。他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曾明确表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9]在陕北的七年知青时间,习近平早已与当地人民融为一体。也是从那时起,习近平深刻认识了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基层,他认为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基层就是最大的实践场地,为广大人民服好务是他的远大抱负。他对人民知之越深,就越坚定在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中要始终扎根到基层工作的决心。1975年,当他去清华大学读书要离开的那天,全村人排起长队为他送行。在延安,习近平和为他送行的乡亲们彻夜长谈,告诉他们以后的工作要如何开展,每一个地方每一件事情都是他放心不下的。不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插队知青,还是作为一名党的总书记,习近平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平民本色”。在他的心目中,共产党员和群众的关系就像是父母亲与儿女的关系,人民群众就是共产党员的衣食父母,并且共产党员永远是普通劳动人民的一员,所以共产党员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群众,共产党员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明确表示:我们要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9]。作了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很重视通过新闻媒体同群众进行交流,用朴素的话语,表达对人民最真挚的情感。群众纷纷赞扬总书记是“用大白话,谈大问题”,这都是他亲民爱民的结果,是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身体力行和爱民之心、为人民做实事之心的体现。

四、新时代人民利益至上初衷的坚守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9]。从习近平系列讲话中,不难看出在他心中有着最重要分量的人就是人民,而他去过最多的地方就是基层,这些全都体现在他治国理政的人民观理论和实践中。

习近平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立场,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习近平一直胸怀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和远大抱负,只有心中时刻有人民才会与广大人民群众为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人民”的地方有203处之多,他明确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0](1)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习总书记深刻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一生,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他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为人类求解放。他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于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9]

习近平特别强调搞好党群关系是一个关系伟大事业能否成功实现的大问题,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总书记指出:“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的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11](85-87)习近平将人民立场的真谛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深刻揭示出党和人民的“鱼水”关系。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他才时时刻刻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分析问题、作决策,坚持走群众路线,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有利于人民、符合人民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求的事。他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億人民。”[12](323)习近平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赢得了十三亿人民的热烈拥护。

“四风问题”、“腐败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脱离群众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谈及部分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尤其是腐败问题,人人都是深恶痛绝。人民厌恶的腐败问题是我们党面临的重大问题。习近平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核心问题是党要紧紧依靠人民,只有依靠人民,想群众之所想,做群众想做之事,才能担负起广大人民放在党员干部肩膀上的历史责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要想真正取信于民,就决不能手软使腐败问题有其滋生的“土壤”。从严治党,严惩腐败,就是在真正守护人民利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可以说,它真正体现了我们的党是为了谁而工作。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广大人民的立场出发,坚持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坚持走群众路线,心系人民,热爱人民,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同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事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的发展难题,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新时代一切理论和实践成果无不表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力量。这一新思想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各项基本方略和工作实践都体现了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内涵。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认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做起,深刻把握其新时代本质内涵,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情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2][5][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27,440.

[3][4][6][11][12]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89,88,90,85-87,323.

[7][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45,1.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5.

推荐访问:新时代 解读 习近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