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探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建构

酒店实习报告 时间:2021-07-25 10:23:03

摘 要:伴随我国的国际威信日益提升,在文化传播的领域,对外汉语教学使中国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有魅力。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任意一种文化都存在着合作协商的内在联系,因而必须要保持文化之间相互的关联性,并且不断的进行思考和自我更新。从这种文化建构的角度出发以及一些具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实现全民的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力,就要充分了解文化传播的内在性质,并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建构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关注不断加强,由此引发的汉语热持续升温。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国也建立了多所海外的孔子学院,并且不断输送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向国际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

一、文化的建构和相应的合作性

文化的范畴相对比较宽泛,基于社会学的视角,文化就是一种整体生活的方式,可以是社会的某一个成员,也可以是一类群体。我国文化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指出,文化可以概括为三个体系,分别是精神领域、物质追求领域以及社会生活层面。具体的可以细化做宗教哲学、审美情操等归属于精神层面;我们所说的衣食住行归属于物质领域;伦理法制、经济制度等则属于社会生活的范畴。文化不是一种特定的制度规范,也不是固定的约定俗成。文化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文化的建构过程,就是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改变。这一系列的过程是无法脱离于本身和其他文化的对比参照的。文化不单单是某一个群体为自己的发展经历诠释的过程,更是在与其他群体互相借鉴、影响下共同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进行大胆的假定,文化的传播和拓宽之路是一定发展于人和人的交往之中的,一定存在着某种约定俗成的合作性。而这种合作的意义包括接纳、排异还有融合等。

文化的合作性对于理解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可以打破文化间相对封闭、独立的静态关系,也可以削弱地域间的文化阻碍,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不需要发展更新。尤其是在一些经济不是非常发达的地区,文化想要获得独立发展,寻求自主发展只能是通过与强势力进行对抗和在冲突中寻得一线生机,这是他们实现文化自我构建的最佳途径。考虑到这样一种理论支撑,在进行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进行传播和掌控。这不仅是一种教学而要将其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要通过双向互动以及文化对比来进行教学,从而完成一种建构的过程,其中必然也会涉及到一些冲突对抗,譬如西方的话语权和中国的教师权威、文化立场等,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蕴藏的文化审视

(一)古今重审

当代对外汉语的教材中,对于历史文化的内容进行大肆介绍是不够全面和恰当的。不少对外汉语教师尝试利用古代的谚语故事、民间习俗来激发外国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热忱,但是大量事实证明,此举的效果十分一般,尤其是对于一些年纪较小的学生根本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听讲。在相关的采访中显示,学生觉得那些故事理他们太遥远,而且感觉不到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实际的价值。许多的教师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外国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其自身能够接触到的中国文化,譬如流行音乐、夜市等,学生眼中的中国更加具有现代气息。面对这种潮流,文化的潮流,一些教师会产生怀疑,中国文化的教学难道要依靠当代的文艺作品?其实不然,文化的魅力是不能够随着时间被遗忘的,知识要跨越时代的浪潮,要选择用一种更容易被接纳的方式去传播。要用当代的视角洞察古今文化,不能摒弃古代优秀的文化,更加不能与现代社会脱轨,要从生活中发现文化。

(二)文化和政治

很多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常常刻意的去避免正面的爱国情愫,譬如在讲解抗日战争以及一些敏感话题时,就会刻意的避重就轻,“中国威胁论”这个问题在国际上已经掀起过风波,我们在海外的教师更是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选择的教学内容也是中规中矩,比较中立。个人认为,如果我们的汉语老师一味的考虑政治的平稳度而忽视教学的步骤,那么这种教学就一定是片面的,没有感情的讲解学生听起来也索然无味,任何的政治文化是没有办法和情感分离的,这种意识层面也是不能一带而过的,要想彻底回避是不可能的。教师应该怀着知识第一的精神,正确的引导学生,不卑不亢同时掌握好尺度,做到教学上的完整。

(三)视角的差异性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亲自向国外的学生传达中国人的行为处事,但是这也会更加直接的看到由于中外视角的不同,带来的矛盾和争议。越是直观矛盾就越容易触发。譬如在讲解一些电影时,我们的中国教师更加注重向学生传递电影的主旨,亲情、大爱或者一些社会伦理等,但是我们发现外国的学生更多是带着猎奇的心态观看中国的经典电影,常常发现一些我们国人习以为常但是在西方视角中比较在意的观念和新鲜元素。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的教师增长教学经验,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教师的讲解开拓自己的思维。

三、文化自觉性与国际情怀

全球化为中国带来了机会,同样为对外汉语的教学也带来的考验。教师将传播中国文化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也会面对一些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差异引发的问题。教师在逐步脱离于利用教师的身份去指导学生的思维这一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建立一种全新的平等的关系。不要刻意去争辩哪一种文化更胜一筹,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要引导学生拥有自己的判断。遇到偏执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不能强加给学生自己想要表达的意识,用一种中立的教学态度,宽阔的胸襟去面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学生,不怕被质疑、不怕文化对抗性,一定要保持充分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力。但是同时我们的教师要明确的是,宽广的胸襟并不意味着要承受一切无理的需求,对文化的尊重并不是一种对不同文化的远离,相反是要积极的寻求相通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化之间的相通点来更加理性的思考中国文化和本文化。

每一位身在海外的汉语教师都是带着对祖国文化的深深认同履行着自己的教学责任,同样也是这样的一种情愫让我们的教师内心更加倾向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汲取力量。面对外国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做出不公正的评论时,心中常常十分的压抑,但是还是要秉持着国际情怀和作为教师的开放心态,理性的面对不同的声音。所谓的国际情怀,在我的眼中就是一个教师帮助学生突破自己本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偏见,引导学生透過这些差异、偏见更好的理解他国文化的过程。这会是一个促进双方的过程。教师因其的理性、宽容更加受到尊敬,享有更好的对话权,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这也是一场学习他国文化的独特旅程,突破了自己内心的局限的同时眼光更加的开阔。

结语

全球化带动着文化的相互渗透,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进程中,合作性是一个指的关注的问题。中国和外国由于视角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一种文化双向建构的过程。

推荐访问:建构 中国文化 探究 对外汉语 教学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