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经验与借鉴

酒店实习报告 时间:2022-02-13 10:05:20

摘要:本文对德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在此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等教育;CIPP;德国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38-02

一、问题的提出

德国自1999年以来,在博罗尼亚宣言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深度变革。但是,德国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方面的效果到底如何,我国高校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和借鉴,目前的研究还缺少对实际效果的考量。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调查研究,期望找到可供我国高校借鉴的经验和启发。

二、调查方法及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是与德国美因茨大学、汉堡大学、科隆应用技术大学、安哈特应用技术大学和不莱梅应用科技大学等5所大学在2012年9月至11月份合作进行的,调查的对象是上述5所高校的大学生。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有效问卷362份,有效率为90.5%。被调查者中,男生占64%,女生占36%。本调查采用5级量表,从“非常不好”到“非常好”分别赋值为1-5,故得分越高表示程度越高。

三、调查问卷设计与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美国教育家Stufflebeam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于2003年改进的CIPP模式来进行,即以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四方面作为一级指标进行评价。其中,背景评价是指对所在环境的需求、资源和问题的评价,包括对创业教育的内容是否了解、高校是否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高校是否提供创业教育、学校是否重视创业教育这四个问项;输入评价是指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队伍的投入进行评价,包括是否有机会学习管理学类课程、学校是否举办政府、企业界人士的讲座、学校专门讲授创业类课程教师的情况、能理论联系实际授课的教师是否很多这四个问项;过程评价是指对创业教育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包括是否有成体系的创业教育类课程、学校是否经常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与创业有关的活动这两个问项;成果评价是指对高校创业教育目标受众的程度进行评价,包括是否渴望拥有自己的公司和业务、是否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否具备良好心态、是否掌握了开展工作的基本业务知识、是否善于突破常规这五个问项。具体调查结果如下所述:

1.背景评价。总体而言,德国高校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背景评价比较满意(4.3)。从性别上看,男性大学生的平均得分(4.04)小于女性大学生(4.2)。这表明,男性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和迫切性更高一些。这可能与男性大学生更喜欢挑战有关。此外,有社团经验的学生的评价(4.0)小于无社团经验的学生(4.11)。这说明有社团经验的学生对于创业教育需求的迫切性较高。这是因为参与社团工作,故对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较为迫切。由于二战后,德国大学的影响力逐渐被美国所取代。因此,德国大学为提升大学竞争力并回应创业型社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诸多探索。特别是德国的应用科技类大学,更是紧密与企业合作,强调面向应用、面向实际、旨在培养擅长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型人才。相比较而言,中国大学由于办学类型和宗旨同质化严重,再加上行政化管理等因素,使其在建设创业型大学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

2.输入评价。一般地,德国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输入情况表示比较满意(3.52)。从性别上看,男性大学生(3.47)小于女性大学生(3.86),男生对创业教育输入的满意情况没有女生高。此外,有社团经验的学生(3.45)小于无社团经验的学生(3.61),可见有社团经验者对于目前其所在学校所提供创业教育的满意度低于无社团经验者。在调查中,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德国学生表示,由于创业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大学教师多为学术专家型,缺乏必要的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样,对于我国的高校而言,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类别和需求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架起高校学生与企业和社会的桥梁,全力培养高校创业文化氛围,营造高校创业氛围同样是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3.过程评价。调查显示,德国大学生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过程评价比较满意(4.5)。从性别上看,男生(4.15)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过程评价略低于女生(4.34)。此外,有社团经验的大学生的认可度(4.27)略低于无社团经验的大学生(4.4)。调查发现,德国大学教师经常通过课堂演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和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德国大学还为大学生提供的各种创业活动,如大学生创业社团、大学生创业竞赛等,对于营造适应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机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高校也逐步引入创业教育类的相关课程。但从培养过程看,培养过程比较粗放,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师往往是高校的辅导员或团委书记,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因此,注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过程管理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成果评价。总体而言,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德国大学生有较好的影响(4.7)。从性别上看,男女生认为创业教育对自己影响的差异性不大(均为4.67)。此外,高校创业教育对有社团经验学生(4.62)的影响大于对无社团经验学生(4.44)的影响。德国高校的管理人员在访谈中指出,扶植大学生创业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同样重要。德国高校并不鼓励学生都去自主创业,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团队合作及创新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对于中国高校而言,引导学生体验创业的艰辛,提高对未来工作的忠诚度,培养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

四、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借鉴

1.高校创业教育仍需大力提高。从上述四项指标看,德国大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师资水平的满意度最低,要求也最高。对于这个多少有些意料之外的结果,本文访谈了几个德国大学的院长和部分学生。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鉴于大学教育的性质,我们不能苛求大学教师都去接受创业咨询业务的专业培训,或者具备多年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但教师真正应当改进的是,采用课堂讨论、实践作业等灵活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通过大学教育,将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技巧等固化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事实上,与创业相对应的英文单词是entrepreneurship,即“企业家精神”的意思。当我们把它翻译为创业的时候,多多少少偏离了企业家精神的本意,也非常容易造成人们的误解。创业活动不仅是创造一个新的企业,同样可以是组织内部的创新改造活动。因此,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企业家,也不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者,而是培养具有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大学生。

2.创业教育要注重过程教育和持续性。从上述对德国创业教育过程的调查发现,德国学生对于校园创业教育的环境和过程反响较好。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高校还需要持续性地提供其他课外辅助的过程教育来帮助实现,而不能寄希望于几次讲座或者创业课程就能毕其功于一役。

3.创业教育课程的针对性设计与内容安排。上述调查表明,德国男性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我国高校在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和培训的时候要更有针对性。笔者作为创业导师多次参加市级创业项目评审工作,大多数创业者仅有一个想法和理念,很多人都怀揣着“如果每个中国人都买我一双筷子,我就能致富”的梦想,而对于资金筹划、相关法规、潜在风险、团队构建等都未有详细认真的思考。所以,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并且借助于校外企业家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吴飞.CIPP模式在高校课程评价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2):53.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国际比较视域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DA090200)、2011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JG11DA012)、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推荐访问:德国 借鉴 高校 经验 创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