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谈《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酒店实习报告 时间:2022-04-09 10:10:19

[摘要]《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宣言》发表后,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其写了七篇序言,七篇序言始终基调一致地阐明无产阶级运动必须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国情的不同来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七篇序言是《共产党宣言》“活的灵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七篇序言 时代性 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A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32-02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的一部不朽经典文献,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成了无产阶级政党第一个周详的党纲。《共产党宣言》诞生后,为了《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运动结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从1872年到1893年的12年里为《共产党宣言》的不同版本写下了七篇序言。这七篇序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和1882年俄文版序言,以及马克思逝世之后由恩格斯单独写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这七篇序言涉及到如何从各国不同情况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等重大的理论问题。从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科学的态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理论学说的有力证明和极好范例,但同时作为《共产党宣言》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七篇序言对于正确理解《宣言》中的理论,做了很好的指导。因此,研究七篇序言中所蕴涵的理论价值对推动《共产党宣言》研究的深入、拓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中时代性的主要表现

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写的。在这25年的时间里欧洲的工人运动和工人组织经历了重大的发展,从1848年革命、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的创立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日益发展的工人运动把如何对待《共产党宣言》提出的理论原则的问题迫切地提了出来。面对这一问题,在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经典作家并没有在理论上固步自封,而是根据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指出,对待《共产党宣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并承认就一些具体的观点来说“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在这个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表明必须要与时俱进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根据一时一地的具体情况禁锢马克思主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的重要理论价值。

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恩格斯在这里阐述了《宣言》中所包涵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产生的必然,每一个时代都应有其所遵循的规律,揭示了时代发展的本质。并表明当时所处时代就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时代。告诫革命者在今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应当把握时代产生的规律和必然,科学合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与时代同轨,做到与时俱进。

1888年英文版序言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40年之后的一篇重要序言,是为赛•穆尔翻译的《宣言》英文版写的序言,同时恩格斯订正了译文。这篇序言包括了许多重要内容。恩格斯首先回顾了从共产主义者同盟解散到第一国际解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然后阐述了工人运动的各个派别的“万应灵丹”都不灵了,他们的奄奄一息正为工人阶级解放的真正条件开辟道路。恩格斯还说明了在1847年起草这个《宣言》的时候,为什么不称作“社会主义宣言”而必须称作“共产主义宣言”,批判了各种主义。序言的后半部分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再一次表述了1883年德文版序言的主要内容,即《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二是恩格斯大篇幅引用了1872年德文版序言的绝大部分文字。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革命者的自觉认识,让广大无产阶级战士认清时代的发展,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也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只有揭示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中地域性的主要表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关心各国的革命运动。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结合本国的实际进行,在1882年俄文版《宣言》序言中,他们在阐明俄国应如何根据《宣言》的基本原理来解决所面临的历史任务的同时,又着重回答了应怎样看待俄国农村公社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俄国农村公社的情况以及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指出,假如俄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能够推动欧洲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欧洲革命又促使俄国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在这种“双方互相补充”的条件下,“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这一论断有力地批判了当时民粹派的错误观点,即认为俄国不需要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以农村公社为基础就可以直接发展为社会主义的谬论。后来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这一理论指导的必然结果和最好证明。在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再次引用了1882年版序言。再一次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据其地域性而进行。

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关心欧洲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他透过波兰1848年以后的斗争历史,看到了伴随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波兰无产阶级,并在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波兰贵族既没有能够保持住波兰独立,也没有能够重新争得波兰独立;在资产阶级看来波兰独立在今天至少是一件无关痛痒的事情……这种独立只有年轻的波兰无产阶级才能争得,而且在波兰无产阶级手里会很好地保持住”。在序言中,恩格斯阐明了波兰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任务,并让他们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把无产阶级革命与本国的民族独立运动联系起来,同时还向国际无产阶级发出了号召,这种独立是“实现欧洲各民族和谐的合作所必需的、欧洲所有其余各国工人都像波兰工人本身一样需要波兰的独立。”这是恩格斯将《宣言》的基本原理与波兰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理论指导的结果,对于后来波兰的独立解放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是恩格斯为《宣言》写的最后一篇序言,与前一篇波兰文版序言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恩格斯首先充分肯定了1848年革命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了道路,而且还造成了人数众多的、紧密团结的、强大的无产阶级,正如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它自身的掘墓人,这便形成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前提。阐明了意大利无产阶级在本国进行革命的成熟。恩格斯还通过分析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对意大利革命提出了希望:希望《宣言》意大利文译本的出版能成为“良好的预兆”,希望意大利“会给我们一个新的但丁来宣告这个无产阶级新纪元的诞生”。

三、我们党的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地域性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在《共产党宣言》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上,毛泽东从实际出发,突破了俄国中心城市暴动的革命方式,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在革命的依靠力量上,纠正了单纯依靠城市工人阶级的做法,铸造了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在革命的不同时期,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团结在革命的周围。在理论上,毛泽东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整套理论,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指导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造模式严重破坏生产力的教训,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化三改”的路子,在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平稳、持续地发展,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文化大革命”后开展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禁锢,打开局面,在1978年底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我们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明我们前进方向的基本口号。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1987年,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且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全面部署。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深入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大踏步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洞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把产生于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历史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国家,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崭新理论形态。党的十七大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立足于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对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总结。也是《宣言》及其序言的时代性、地域性的理论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李真.马克思恩格斯的七篇序言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5]吴丹.从《共产党宣言》序言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精神[J].高校理论战线,2006.1.

推荐访问:共产党宣言 时代性 地域性 序言 浅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