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加强党的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办公室述职报告 时间:2023-07-13 13:00:08

摘要:十六届四中全会党中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后,又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教育活动,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有准备、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进,实现美好理想,构建生活富裕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党;先进性;执政;和谐]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执政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没有先例的。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愿,大胆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勇于进行开拓性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加强党的建设,永葆蓬勃的活力和坚强的战斗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考验,迫切需要加强党的建设。

第一,从世界形势看。世界发生的历史转折对执政党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科学技术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巨大变化的突出方面,与此同时,一批大党老党丢掉了政权,为我党的建设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经验教训。

第二,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执政党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活力增加了,各个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

第三,从党自身来看。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地位、环境和所承担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的党,面临着执政和改革开放的两大考验。

中国共产党能否经得住考验,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关键是把党自身建设好,要以改革的精神来加强党的建设。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思想理论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根本性建设。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审时度势,作出了在全党开展用一年半时间,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决策。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新形势新任务下,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的更高要求。

1.1全面理解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创新意义。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更加突出地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的主线。

第一,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抓住了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在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先进性建设的任务更为艰巨,意义更为深远。

第二,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内涵。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

第三,党的先进性建设要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去,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第四,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实践主体。党的先进性建设最终要靠党的先进性来体现。新时期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学习、勤奋工作、遵守纪律、坚持两个务必。

第五,党的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理论问题。

1.2正确认识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历时一年半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我们党成立以来,参加党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党内马克思主义正面教育,自我教育活动。

第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努力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些主要问题。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有新的进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更加自觉。作风进一步改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措施更加积极。

第三,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先进性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使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的工作覆盖面明显扩大,党执政的组织更加巩固。

第四,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先锋模范作风进一步突出。

1.3深刻领会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一个着力点就是要抓好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工作,探索建立一批新的制度,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一,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二,要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三,要紧密结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四,要紧密结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的一次重大举措,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一次有益探索。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即提高党在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及社会事物中的本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的必然要求。

1.3.1如何认识党的执政能力。十六届四中全会阐明了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所谓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决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党执政的50多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与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第一,党的执政能力同党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这不仅体现在半个多世纪来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全党共同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而且体现在与党的领导和执政实践相联系的多个方面。

第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为: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个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第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深刻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就要始终保持先进性,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1.3.2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国际事务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第一,认真领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第二,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总体目标的要求努力工作。通过全党的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1.3.3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第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经济的能力。第二,不断提高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第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锲而不舍追求的共同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来谋划,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来部署,适应了我国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要求,体现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

2.1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

2.1.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2.1.2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2.1.3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还不少。

2.2全面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2.2.1这一理论的提出,确立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和奋斗目标。

2.2.2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基本方针,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保证。

2.2.3这一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的战略思想,向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各方面更加“定型化”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2.2.4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党要提高抵御各种风险考验能力的战略思想,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和机制。

2.3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长期奋斗的目标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二是要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三是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四是要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环境;五是要增强社会团结和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力量。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体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新的时代课题,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努力学习社会建设理论和政策,探索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激发社会创造力的本领。

3.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成为促进和谐的表率。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突出抓好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政策法规和党纪条规教育。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3选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来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

3.4反腐倡廉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章和法纪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57年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中华民族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

57年后,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坚定、自信的姿态,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开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征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09.19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2006.07

[3]人民日报《永葆蓬勃活力》2006.09.30

[4]人民日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2006.11.09

[5]人民日报《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2006.10.27

[6]人民日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2006.10.20

赵银周:(1969.10—),讲师,林州市成人中专教师,从事政治教育教学工作。

推荐访问: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党的建设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