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办公室述职报告 时间:2023-07-23 14:40:27

(1.湖南科技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湖南永州425006;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摘要:人民内部矛盾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和谐社会的主题。其在当前的主要表现: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党群关系在某些领域的扭曲;意识形态领域的观念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做到: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坚持效率的前提下,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机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

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和谐社会;利益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6)02-0040-03

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仅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主体,也是和谐社会的主题。深入研究人民内部矛盾,不断解决各种矛盾,达到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集体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和谐,使各方面的矛盾及相互间的利益关系处理恰当,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着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一、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国进入由人均GDP 1000向3000美元跨越的新阶段。新阶段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不同程度地普遍得到实惠的情况下,利益调整凸显了新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影响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一)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

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和领域,而经济利益的矛盾则是其中的焦点,这首先表现为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磨擦普遍化、深刻化、经常化。在人民内部的基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具体利益的矛盾和磨擦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渗透到各个角落。不同利益群体、个人矛盾和磨擦的深层原因大都与物质利益相关,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而长时期地持续下去。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出现导致利益多元化,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表现。由于我们在经济领域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包含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等,公有制经济又有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和租赁制等多种实现形式。此外,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与此相适应,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际关系上,打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与国外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技术、文化和人员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再加上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入攻坚阶段,这些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使我国社会在经济关系上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与不同的经济关系相联系,阶级、阶层发生分化,一些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产生了,出现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如实行承包制的公有制企业中经营者和职工群众;国有制企业改制中不同身份的股东、董事、监事、经理以及广大职工;私营企业中的私营业主和雇佣工人;个体经营者;三资企业中的外资老板、中方雇员;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知识分子等。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利益群体,同一阶层也有不同的利益群体。再加上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开放地区和未开放地区,也存在区域性的利益差别。总之,多层次利益主体的格局在我国已经出现,且有进一步分化、发展的趋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科学分析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正确认识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新变化,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巩固工农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正确处理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关系。

社会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是人民内部矛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农村居民内部以及城镇居民内部。2002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达到1200美元,中部地区960美元,西部地区则只有600美元,东部地区人均GDP是西部地区的2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则更为悬殊,2002年为3.1:1,若考虑到城乡福利补贴等差异,差距进一步扩大到5:1,甚至6:1。根据国际经验.人均收入为800-1000美元时,城乡居民收入平均差距为1.7:1。可见,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相当大的。严重的问题还在于这种收入差距仍然有扩大的趋势,2004年,城镇居民高收入组的收入增长显著快于低收入组,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将超过8倍,60%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2004年我国赤贫人口为2500万到3000万。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镇、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农民变身市民。如果城市不能为他们创造就业岗位,他们就会变成城市贫民而陷入贫困,这种情况应引起警惕。

(二)党群关系在某些领域的扭曲,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事业的胜利之本。党群关系事关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理顺、处理好党群关系,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同群众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许多党员干部积极实践党的宗旨,坚持走群众路线,努力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在各条战线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人民始终对党怀着深厚的感情,党群关系总的是好的。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新的形势和新的环境下,党同群众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和单位党群关系不协调,有的甚至搞得很紧张。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不仅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正在逐步强化,而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却没有认识到这种变化,仍沿袭着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一套管理办法,这就难免产生党群关系上的不协调。二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为实现人民大众的长远利益而采取的各种改革措施,不可避免地要触及部分人的利益。我们的干部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应该做而没有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从而引起群众的误解,导致党群、干群矛盾的产生。三是一些党员干部缺乏群众观点,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作风漂浮,不愿深入群众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在为民办好事

的同时却做了疏远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极少数干部由于受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变形,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党群、干群关系不协调,矛盾的主导方面在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爱民想民,平等待民,群众就会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党员干部。为什么在战争年代,老百姓愿意牺牲自己来保护我们的干部,党群于群能够建立鱼水深情,今天生活水平提高了,政治环境和交通通讯条件好了,反而党群干群关系差了呢?根本原因在于党员干部没有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战争年代,当党员干部就意味着吃苦、流血、掉脑袋,没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没有“首先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胸怀,是当不了党员干部的。同时由于反动政权威胁,党员干部脱离了群众就没有生存之地。而在和平时期,共产党成了执政党,党员干部不仅掉脑袋的危险小了,而且手里还掌着权,可以发号施令。如果遗弃了群众观点,放松了党性修养和世界观改造,就有可能严重脱离群众。有的人如果利欲熏心,就会变成滥用权力、危害人民利益的罪人。

当前,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高在上,把自己看成人民的“父母官”,视群众为“草民”。对群众感情淡漠。二是饱食-终日,不思进取,不为群众排忧解难。三是主观武断,强迫命令,不顾群众的承受能力和意愿。四是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五是讲排场,比阔气,加重群众负担。六是好大喜功,哗众取宠。七是追逐名利,欺上瞒下。八是以权谋私,巧取豪夺。九是生活糜烂,腐化堕落。上述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其危害却十分严重,不仅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扭曲了党员干部的形象,影响了党的威信,疏远了人民群众。近些年突发的群体性事件,很多都与党群关系没有理顺有关。我们一定要牢记江泽民同志的告诫:“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这个道理要反复讲,警钟长鸣,务必引起全党同志的高度重视。”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观念冲突,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层表现

价值观念、思想体系的多元化及其碰撞的公开化、尖锐化,这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表现。在今天,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但二十多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以及与国外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出现了多元化,不同价值观的磨擦由隐而现,不时进出强烈的火花。在普通群众、理论界中,不同价值观的取舍、分歧、争论和撞击是全方位的。这固然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敌对势力的分化、西化有关,同时也与人们自身不同的经济地位和利益相关联。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利益主体的价值观的分歧和矛盾还将会更深刻、更尖锐。主要表现在:随着阶级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多元化,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也由单一取向发展成为多元取向;由盲从被动接受型到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型;由集体性、理想性、正义性向追求个性化、利益化、现实化转移。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各种价值观念的并存和冲突,旧的不适应现实需要的价值观念系统和道德规范系统崩溃了,而新的现代化的价值观念系统和道德规范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新旧的价值观念都有其存在的市场和空间,两者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对立和冲突。此时,文化价值观念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社会成员陷入了缺乏明确目标追求和行动准则的困境。二是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使一些人见利忘义,急功近利,造成道德上的堕落和各种非道德主义泛滥。

我国在从温饱向全面小康的迈进中,人均年收入从1000美金到3000美金是国际经验证明的矛盾多发期。如不能正确处理、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磨擦和矛盾,甚至听任分配严重不公、收入过分悬殊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存在和发展,听任工农剪刀差拉大,区域发展差距增大,那么必将严重挫伤人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不仅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难以保证,甚至还会带来其他严重的社会后果。这与和谐社会是不相容的。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思考

面对人民内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牢牢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采取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妥善协调人民内部各方面的矛盾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要用经济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得失矛盾。利益矛盾就是得失矛盾。毛泽东同志提出主要用经济方法处理得失矛盾的原则。邓小平同志强调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调节得失矛盾的思想。运用经济方法,“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是解决人民内部得失矛盾的主要方法。第二,主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是非矛盾。人民内部在思想政治上的矛盾就是是非矛盾。毛泽东同志认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争论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讨论的、批评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来解决。他把民主的方法概括为“团结——批评——团结”公式。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党内和人民内部政治生活中,只能采取民主的手段,不能采取强迫命令、压制打击的手段。第三,采取综合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各类矛盾。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性的、多种多样的方法。要针对矛盾的具体实际,动员各方力量,注意工作方法,立足于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增进理解,调动积极因素。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结合起来,建立经常化、制度化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机制。依法及时处置群众的合理诉求,努力消除不和谐因素,从源头上解决矛盾,尽可能地把矛盾和隐患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第四,根本方法是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奠定物质、精神和制度保障,实现社会和谐。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坚持效率的前提下,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目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解决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要兼顾公平。当前,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重在经济利益上的均衡,形成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机制。为此,要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以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收入上的差距。构建既有一定差别,又保持公平的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结构。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激励性、效率性、保障性收入分配有机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利益分配格局,保证社会成员利益相对均衡。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中等收入层为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把社会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使各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与合理的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相适应,要构建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一政治体制。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人民内部政治利益关系的新格局。

(三)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机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协调党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路线、政策,采取各种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密切联系人民群众。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群众的利益要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抓紧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毫无疑问,竞争和适当的社会差距是保持社会活力的需要;但是,过度的竞争和过大的社会差距,则会导致阶层对立,最终可能会引起新的矛盾和冲突。当前,我国社会的多种不和谐因素的存在,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除了境内外敌对分子的破坏外,与个人收入差距过大密不可分。国家必须在再分配中着重用税收等杠杆来解决好这个问题。改革税收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某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北欧一些国家成熟的经验。我国税收中一度存在的穷人税率实际高于富人的现象必须彻底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加快完善,这对于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主体,调动广大劳动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不同层次和不同环节的各种生产要素,化解各种不同利益群体、利益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是极为重要的。

(四)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基础

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不可避免。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社会都应有一个顺应时代潮流而又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一元的、核心的价值观。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存在着重视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缺陷,对此,我们必须加以纠正与完善,积极构建一种更高基础上的能兼顾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体系,它应包括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主体、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利于实现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创造、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价值手段以及艰苦创业的价值精神等,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我们要善于继承和开发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资源,适当借鉴西方价值理论的合理成分,从文化上充实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毫不动摇、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价值观的一元导向,坚决反对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

责任编辑 刘凤刚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试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