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调整我国传媒布局

办公室述职报告 时间:2021-06-29 10:21:45

摘要 本文强调在政府指导下通过改变和缩小信息差距带来的“知沟”问题,主张在科学发展观视阈下调整我国传媒布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对外传播,并论证了新媒体缩小信息沟存在之可能,要求加速我国传媒布局调整,以增强中国传媒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调整;传媒;结构;布局

中图分类号 G22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3-0172-07

信息时代追寻的目标之一,即社会个体在生活、工作中可及时得到所需之所有信息。欲实现此一目标,需有好的制度,亦需有相应的信息平台保障。作为确保信息平衡流动的首要因素——媒体,担负着提供公众所需信息之责任。长期以来,中国传媒业一直存有数量众多、结构失调、效益低下之弊病。传媒布局受行政区划和区域倾向性传播政策之影响,导致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区域间在信息流动、传达和沟通方面的差距。新兴媒介的成长,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消费方式,传统媒体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故此,在科学发展观视阈下调整我国传媒布局,在政府指导下通过改变和缩小信息差距带来的“知沟”问题,改变城乡文化载体人均占有率悬殊之状况,加强城乡思想文化建设,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和布局状况,对于加速传媒结构调整,增强中国传媒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流动、传达和沟通必受一个社会权利、社会结构包括不同社会地位的制约。任何微观层面之变化都与社会基本制度、框架以及整个宏观层面有非常密切之联系,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如何沟通才能“畅通”有效?值得我们思考。

确保信息流动一般须考虑三个重要因素:第一,媒体;第二,受众;第三,权力因素。

第一,媒体如何采集信息并将信息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传达到受众中,不仅仅是一技术层面问题。从实践看,中国传统主流媒体须承担政治宣传和新闻报道双重功能,而政治宣传又是第一位的。它们引导着社会的主流舆论与观点。但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各阶层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传统媒体和受众之间都发生了变革;传统主流媒体所坚守之统一性、全民性与新社会阶层所追求的多元化、异质化需求出现了不可回避的矛盾。

第二,受众本身知识构成必然影响信息的接受。知沟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接收者所具备之智能、教育、技术等掌握信息的先决资源有差别;另一方面亦与传播者如何分配信息资源有关。日本学者儿岛和人认为: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知沟、信息沟不仅表现在贫富阶层之间,而且会广泛地表现在性别、年龄、职业、行业、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以及文化之间——此言甚是。

第三,所谓权力因素是指政权机构、媒体所有人、媒体工作者自身以及媒体之商业环境对信息流动的影响。在当代中国,“主要是由中共中央及宣传部通过一系列文件,党中央颁布的各种决议和决定,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与指示,对新闻传媒实行统一调控②。”在此情况下,信息之流动尤其是负面信息流动是受到控制的。党和政府决定着受众接受信息之量和质以及方向,其他影响信息流动的因素居于次要位置。

当前,在以传播业高度发达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知沟”将呈扩大之势:一是高学历者和富裕阶层与普通大众之间的“知沟”;二是城乡之间的“知沟”;三是富国与穷国之间的“知沟”。这就导致我国当前信息传播的4大差异:第一,城乡:传媒结构的非均衡影响媒介接触率的差异;第二,东西部:传媒布局的行政化引起传播行为的区域性差异;第三,国际传播:传播秩序的不平等导致信息霸权肆虐背景下的信息流通差异;第四,网络时代:传媒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知沟差异。

由于历史积弊、社会发展和特殊的国情,我国在缩小“知沟”和“信息沟”过程中可谓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作为一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社会主义制度之独特优势,只要认真对待,合理引导,现存“知沟”和“信息沟”仍可能会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我国目前约有报纸2千余种,期刊9千余种,出版社570家,广播电台近3百座,电视台3百余座,音像制品出版单位3百余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121家,www站点(包括.CN、.COM、.NET、.ORG下的网站)总数约70万个。它们构成中国传媒业之核心部分。

近年来,中国传媒业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中度过:对内继续开展体制改革,积极推动企业化转型;对外拓展投资空间,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同时,传统传媒产业进一步壮大,新兴传媒产业迅速成长。并且,传统主流媒体原有的为社会主流群体、新闻界乃至全社会设置议程之功能受到新媒介挑战,在“重庆最牛钉子户”、“真假华南虎之争”、“厦门PX项目”等事件中,传统主流媒体不得不跟随网络议程,加入到相关议题的讨论过程中。

有挑战,必会出现应战。传统主流媒体面对形势变化,相应推出了种种应战新举措,比如开办网站、创办手机报、网络电视等。但传统主流媒体之应对措施还应置于中国新闻改革,尤其是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来作出思考与选择。学者孙立平在诊断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时曾说:“就眼下而言,改革中屡次被推迟的那些最棘手的问题,则必须在这20年左右的时间内被面对,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一系列社会与政治制度安排需要在这个时段开始建设。可以说,未来的20年,将是我们这个民族所要经历的历史长河中非常关键的一段。中国在21世纪的基本走向,甚至于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在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短暂的历史时刻中的思考、选择和作为③。”

我们亦认为,中国传媒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导方向将是政府指导,市场调节,充分运用市场的力量,整合优化资源,解决重复浪费、同质竞争问题,优质资源将向优势集团倾斜,从而达到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的,增强中国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传媒布局调整应重点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统筹城乡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改革成绩有目共睹。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与乡,这两大关系正实现着前所未有之历史性转变。但在结构布局上还存在着不能适应形势发展、不能满足目标要求的差距:布局分散,结构散乱,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以致形成整体实力弱化,城乡比例失调。

缩小城乡差距,须首先缩小城乡信息之间的不平衡,按照“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之要求,实行收缩、积聚、调整、优化、提高的改革发展方针。

首先,确立“以农为本”信息传播观。众所周知,面对9亿农村人口,仅政策扶持和对农民投入是无法从根本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新闻传媒在缩短城乡“信息沟”上担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作为农村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农村信息传播体系任务就是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新闻传媒要调整工作思路,牢固树立“以农为本”的信息传播观。

长期以来,我国“三农”报道较多采用的是生产视角,即把注意力集中于农业生产上,而对农民生活关注得相对较少。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这种报道视角需要转变,传媒报道之生活视角应引起更多重视。无论报纸版面还是电视屏幕,要更多地反映来自农民的愿望、要求和呼声,帮助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为农村社会进步和农业发展创建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时,让农民有更多的传播权和话语权,克服信息传播中的不对称。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之主体,理所当然亦应成为新农村报道的记录者和推动者。2007年8月6日起,重庆电视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专业频道:CQTV-公共·农村频道。新频道秉承用传媒沟通城乡,整合城乡资源的宗旨,以指导性、知识性、服务性、贴近性为原则。其中21点~22点重点推出由市广电集团全新打造的核心节目——《巴渝新农村》。该节目定位就是: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公共·农村频道的推出,填补了重庆乃至西部电视媒体无农业专业频道之空白,是促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举措。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指导下 布局 调整 传媒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