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学理内核

办公室述职报告 时间:2021-06-29 10:27:28

[摘 要] 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要义在于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弊端,进一步激发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与创造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包容性发展与治理。具体到与政府密切相关的三方面改革,公共政策意在构建有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力量积极性的包容性制度框架,公共管理旨在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部门协同共治的包容性治理结构,公共服务重在保证公平可及,加强关乎弱势群体基本需求、可行能力与发展机会的包容性创新服务。中央和地方正在强力推进的政务服务改革,既是积极的实践探索,又是对改革要义的有力诠释。面向未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动力与压力双轮驱动;加强改革成效评估;总结推广各地有效做法。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包容性发展;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公共服务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包容性发展视角下加快我国老龄服务业分类协同发展研究》(14AGL02);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计划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高传胜(1973—),男,江苏淮阴人,博士(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治理。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98X(2017)07-0030-09 [收稿日期] 2017-02-12

一、在新的历史起点,

中国开启全面深化改革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起点,适时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抉择。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反映出来的蓝图看,改革不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而且力度相当大,真正体现了“全面”“深化”特征;而改革的根本任务,则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与潜力,充分发挥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一切生产要素的潜能与创造力。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改革一方面是调整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调整阻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良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奇迹,而且包括经济总量在内的综合国力亦已大幅跃升。然而,与此同时,长期快速发展中累积的问题亦不断凸显,其中既反映在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困难上,也体现在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和互促互动不足上,同时,在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等方面亦有所体现。因此,中国又到了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经济基础更好发展的关键时期,更何况,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完善阶段。

不仅如此,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新的历史任务,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社会活力与潜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适应实践发展、顺应形势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过程;另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在矛盾中运动,呈螺旋式上升的,这决定了改革是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如果说中国崛起依靠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不断释放所产生的低成本规模竞争优势,那么,随着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程度不断加深、资源环境状况日趋紧张,中国必须尽快转变到依靠改革红利所产生的效率、创新驱动的新发展轨道上来。

二、改革旨在破除行政障碍,

推进包容性发展

从学理上而言,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要义即在于破除阻碍发展的各方面行政性壁垒,有效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与创造力,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经济社会政治等协同共进的包容性发展(inclusive development)。作为一种更加全面、更趋公平,同时亦更具人文关怀和可持续性的新发展理念和战略模式,包容性发展已经成为相当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实践。其理论内核可以从发展主体、发展内容、发展过程和发展成果等四个方面加以阐释,亦即:在发展主体上强调全民共同参与、发展人人有责,在发展内容上主张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全面协调、统筹共进,在发展过程中重视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在发展成果分配上倡导利益共享、关照弱势群体。[1]

在上述四个方面内容中,最后一个方面的结果,需要以前三个方面为前提条件,并且要得到前三个方面的支撑与保障。从学理逻辑和实践层面看,如果前三个方面做不到、做不好,最后一个方面往往也难以真正实现,即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艰难地实现,也会像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那样,水平极低。因此,如果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将“利益共享”理解成包容性发展的核心内涵,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政策上也容易产生误导。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应该从包容性发展的前三个方面内容着手,加快构建起有利于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包容性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框架以及相应的公共治理(public governance)结构、公共服务体系,进而推动包容性发展。之所以要如此改革,还可以从中国历史、现实及其变化和政府作用与边界的理论探讨角度进行分析。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不仅经历了相当漫长时期的封建集权统治社会,而且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广泛而又深远。对于幅员辽阔的人口大国,强政府对一盘散沙式社会的有效整合无疑是必要的,而且这还有诸多方面的好處,其中包括有助于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助于构建统一开放的国内大市场并借此培育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中国国防实力伴随经济崛起而不断增强就是规模经济性的最好体现,这无论是从武装人员占总人口或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还是军费占GDP的比例、人均军费等指标的国际比较中都可以得到验证;中国高铁的国际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则离不开强政府所带来的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有力支撑,其中包括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在技术引进方面所产生的有利的市场谈判地位。

推荐访问:学理 内核 深化改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