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论全媒体记者的“专”与“杂”

办公室述职报告 时间:2021-07-10 10:21:22

网络时代,需要建设全媒体新闻传播业态,需要培养全媒体记者。现在,人们一提起全媒体记者,往往片面强调“全能”或“多能”,而这种“全能”或“多能”也仅仅限于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新闻报道方式,例如:写作、摄影、摄像、制作音频、视频等等。基于业内外存在的以上两个片面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解读全媒体记者的“专”与“杂”及其相关关系。笔者在此提出拙见,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取得正确合理的认识。

全媒体记者的“专”:新闻传播专家+行业专家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人才都具备特定的结识结构,任何知识结构都是专与杂的统一体。韩愈曾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王安石也曾告诫人们:“夫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邓拓曾说:“记者的知识越多越好。记者要先做杂家,再从杂中求专。”实践证明,人才成功在于专,专是人才的本质,“专攻”是做好“术业”的需要,是做好学问的基础,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

新闻记者,无论是综合报刊记者还是行业报刊记者,无论是全媒体记者还是单媒体记者都需要建立适合工作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全媒体记者的知识结构也应是专与杂的统一体,专是核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他应具备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应是掌握和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本领的新闻报道专家,其二是指他应是所分管报道的某一行业、某一领域、某一学科、某一方面问题的专家。全媒体记者要当好“两个专家”,即新闻报道专家和行业专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现以科技报道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科技报道,不论是消息、通讯,还是人物专访、人物特写,都要求具有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正如有的记者所总结的那样,科技报道的规律要求科技记者首先把专业必趣化成普遍兴趣,使科学性寓于通俗性和趣味性之中。为此,他在写作时,就要把高深莫测的科学理论化成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把晦涩难懂的专门术语化成明白如话的大众语言,把枯燥无味的数据化成活灵活现的视觉形象。只有这样,科技报道才能写得雅俗共赏、引人入胜。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首先熟悉所报道的科技知识的现状、特点、发展规律和趋势。

谁都知道,叙述方法不同于研究方法,科技报道不同于学术论文。但是,只有完成了对报道对象的研究之后,才能把事物的运动规律恰当、完整地叙述出来。不知其然,则无从下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则叙述不清。叙述不清,则不能成为一篇好的报道文章。不言而喻,研究是叙述的基础,掌握科技知识和科技规律是进行科技报道的基础,行业专家是新闻报道专家的基础。

新闻界前辈罗荣兴老师在《科技知识与新闻报道》一文中说道:“毫无疑问,一个从事科学报道的记者或编辑,专业知识越多越好。美国科学报道的创始人范·安德,1919年任《纽约日报》总编辑时,遇到科学伟人爱因斯坦赴美讲学。有一次讲演,爱因斯坦在黑板上抄错了一个公式。因为范·安德本人是个数学家,他在处理稿件时竟然纠正了爱因斯坦因疏忽而发生的错误,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一段佳话。”

我们还可以用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的关系来说明行业专家和报道专家的关系。众所周知,由于茅以升先生是位桥梁建筑学家,所以,他写的介绍桥梁知识的科普作品是那样地形象逼真、生动有趣;高士其先生是位微生物学家,所以,他写的介绍微生物的科普作品是那样地惟妙惟肖、引人入胜。他们都是身兼“两家”,既是科学家,又是科普作家。全媒体记者要做好新闻报道,也需身兼“两家”,既是行业专家,也是报道专家。这是新闻工作的必然规律,必然要求。

全媒体记者的“杂”:必备知识+选学知识

我们知道,任何知识结构都是专与杂的统一体,专如同原子核,杂如同围统它旋转的电子。专是核心,起主导作用,杂是辅助因子,专杂结合,如同“众星捧月”一般。任何知识结构又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正如高尔基所说:“天文学家和天文物理学家不一定要懂得地质学和医学;火车头或桥梁的建造者也许不必懂得人种学或动物学。文学家应该懂得有关天文学家和铁匠,生物学家和裁缝,工程师和牧人等等的事情,如果不能完全懂得,也应该尽可能多的懂得。”记者有记者的知识结构,工程师有工程师的知识结构,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人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结构,作为记者,对于所分管报道的行业知识,“如果不能完全懂得,也应该尽可能多地懂得”,这对于做好新闻报道工作非常重要。

记者的知识结构的“专”,前面已经讲了,就是“行业知识+新闻专业知识”。那么,记者知识结构中特定的“杂”的内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也有两方面内容。其一,是指与本专业、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主要是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逻辑学等知识,这是“杂”的主要部分,是重点,其二,是指与本专业、本职工作有所联系,但主要是用于开拓视野、丰富头脑的知识,例如,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这是杂的次要部分。任何知识结构都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相对稳定性。记者的“杂”的多门知识,也同样是整体的、系统的,相对稳定的,而绝不是无方向、无目的、无重点的分散、零碎、无边无际的“杂”。

以上所说的是记者群体的知识结构,具体到记者个体的知识结构也有所不同,其专和杂也有各自的特点。例如,一个农业记者,他的“专”,是“农业经济学专业知识+新闻传播学知识”,他的“杂”,除了以上所讲的群体的必备的知识外,还应多多学习生物学、植物学、地理学、管理学等等知识;而一个体育记者的“专”,是“体育专业知识+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他的“杂”,除了以上所讲的群体的必备的知识外,还应多多学习生理学、心理学、管理学和运动医学知识。不同记者的专和杂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又是一个大系统内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

记者的专和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专离不开杂,杂离不开专。专离开杂,则是光杆司令,孤掌难鸣,杂离开专,则是群龙无首,散兵游勇。如同一切知识结构一样,记者的知识结构也具有变易性和自动调节的特点。如,一个政法记者转为教育记者,一个房地产行业记者转为汽车行业记者,就需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需要调整知识结构,需要建立、完善新的“专”与“杂”。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记者必须不断纵向深化知识,也要横向深化知识。记者的专与杂是处于不断调节、不断发展、不断充实、不断提高的过程之中的。

全媒体记者不仅是依法进行新闻传播的专业人士,同时也是依法进行社会监督与参政议政的专业人士。记者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处理专与杂的相互关系,不仅有利于做好新闻工作,也有利于做好社会监督和参政议政工作。因为“三百六十行,行行需监督,行行需参政”,只有成为行业专家,了解、熟悉该行业、该领域的历史与现状、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才会更好地发现、提出、研究问题,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社会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工作。

综上所述,人才成功在于专而毁于杂。全媒体记者只有从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确立专与杂的特定内容,正确处理二者相互关系,才能做好本职工作。记者知识结构的专与杂是对立统一关系。专是核心、是方向、是目的,杂是前提、是基础、是桥梁。专是第一位的,杂是第二位的,杂永远为专服务。记者的知识结构是在实践中建立、调节、发展、完善的,是遵循“杂—专一杂一再专一再杂”这一公式前进的,是不断发展而永无止境的。全媒体记者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意义不仅在于做好新闻工作,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记者的社会监督和参政议政工作,有利于各行各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作者为《盲人月刊》编辑部主任)

推荐访问:记者 媒体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