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结构与模型分析

办公室述职报告 时间:2022-02-12 10:09:50

[摘要]文章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影响要素及其属性的研究,构建了基于多属性的竞争力体系结构,提出了竞争力发展阶段分析模型和竞争力体系行为运行模型,确立了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及其领导力、教师角色力和示范经营力的核心要素地位,为进一步研究示范性高职院校科学发展机制和竞争力运行机理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体系结构竞争力模型

[作者简介]张洪春(1963-),男,湖北武汉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宋振云(1958-),男,湖北孝感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湖北孝感43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的构建与模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B296)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14-03

进入21世纪,我国高职院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数量和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集群内已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别、面向就业细分市场的相互竞争的态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凸显办学优势,提高竞争能力,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战略性问题。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基础分析

1.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理论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和构成要素研究,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分析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示范性建设目标。教育部提出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应当做到五个领先(领导能力领先、综合实力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和三项建设重点(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分析研究指明了方向。

3.示范性(建设)院校。教育部、财政部自2006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国有100所高职学院先后被批准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或建成单位。目前,建成后的示范性高职正成为发展、改革和管理的示范,这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分析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4.现有研究结论与分析方法。关于高职院校竞争力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和结论,如能力观、资源观、知识观、文化观和品牌观等。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分析方法和手段,如层次法、模型法、行为要素法等。这些研究结论和分析方法,丰富了竞争力理论,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分析研究提供了借鉴作用。

二、示范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结构分析

1.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影响要素。研究表明,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是由多个要素及其属性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内涵丰富,影响要素众多。经过充分的提炼、浓缩和高度的宏观概括,同时又考虑其微观可操作性,本文认为系统影响要素应由“环境资源要素”“核心能力要素”和“行为过程要素”组成,各要素又是多个相关属性的集合体。

第一,环境资源要素。环境资源要素由能感知的、相对静态的办学资源与环境构成。环境资源要素是竞争力的平台与支持系统,经过资源整合、转化、创生,能上升到现实的层面并能形成潜在的竞争力。环境资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属性:一是区域经济与行业服务。这是社会和市场性因素,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反映了地域性和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空间及前景。二是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这是办学政策性因素。高职院校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地方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是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三是示范效益与成果效用。这是国家示范的禀赋力因素。积极地拥有示范和珍惜示范,充分发挥示范建设带来的成果效益,能进一步取得高职院校发展的主动权和竞争优势。四是办学体制与组织结构。这是办学体制性因素。办学体制与机制自主权力,能激发办学的活力与动力。学校组织结构与形态,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的效率与效益。五是办学资源与人文环境。这是保障性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部条件,决定了高职院校可持续的发展优势。

第二,行为过程要素。行为要素属于一种形成性要素,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资源,是将基础资源要素转化为竞争能力的必要环节。行为要素包括以下属性:一是机制运行与制度执行。高职院校的办学离不开独特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度管理力与执行力是学校目标实现的保障,机制的合理与高效运行是提升办学效益与效率的前提。二是教育教学与双师建设。教师角色力及教学行为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因素。三是学生管理与素质培养。学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隐形载体,学生的素质与职业能力是学校培养的最终目标。学生就业率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学生能否有效就业,其综合素质则是关键。四是办学模式与专业建设。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建设的科学、质量和水平,是体现一所高职院校生命力和社会贡献率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办学层次、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五是实验实训与基地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示范建设重点的首选。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是实现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工学结合、企业学校一体化、专业加职业办学模式的根本。六是招生管理与就业服务。招生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招生管理能根据就业市场现期和预期的需求,科学地确定招生专业。同时,招生宣传有助于社会及考生清楚地了解学校实力、专业特色和就业出路,实现学校与考生的信息对等。就业服务要根据毕业生的情况,沟通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吸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注意力。

第三,核心能力要素。核心能力是一种教育的经营力,核心能力要素是通过资源与行为过程融合形成的,是竞争力体系的本体要素。核心能力包括的属性如下:一是领导力与团队管理力。示范院校入选的首要条件就是“领导能力优先”。管理团队对行政、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和资源环境的行为能力是示范性高职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而领导意识、战略、理念、领导能力是竞争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二是人才力与人才培养力。学校人才结构与规模、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其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的能力是人才培养力的核心因素。三是社会影响力与服务力。影响力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直接的外在反映和体现,社会服务是利用院校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活动。影响力与服务力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的外在影响因素。四是示范效应力与经营力。示范效应力是对其他职业院校示范、推广和服务的能力。示范经营就是加强新闻宣传力度,推介学校示范特色,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示范效应力与经营力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的促进性因素。五是知识聚集力与内质力。知识聚集力包括学习力,知识维护与合理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获取、存储与传递。内质力指学校文化、品牌、名师和特色要素。知识资源的整合及其综合运用和协调是示范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职院校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2.竞争力体系结构分析。通过竞争力体系要素及其属性的分析,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构建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竞争力是由资源要素、行为过程要素和核心能力要素及其属性因素构成的集合群体,它们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培育过程中具有奠基与导向功能。核心竞争力是各种能力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合力,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核心层培养力、内涵层整合力和外显层经营力②。

第一,核心层——人才培养力。示范性高职人才培养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培养一流的学生人才。学生人才是人才培养力最直接的反映和关键着力点。学生人才的知识与水平、素质与技能、就业与服务能力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才能实现。其二是培养一流的教学与管理人才。教学管理人才是学生人才培养的条件,教学管理人才的结构与规模、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是学生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其教育教学与管理能力是人才培养力的核心。人才培养力是培养上述两种人才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影响要素,处于竞争力系统的控制与施与的地位,对系统的整体运行发挥全局性的影响和主导作用,是系统自身功能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人才培养力包括人才组织与管理力、人才素质与水平培养力、教育教学组织与执行力、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力等,其关键是教师角色力及其教学能力。

第二,内显层——资源整合力。学校的竞争力源于对资源和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整合。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就是将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和整体的最大效益。示范高职的资源整合力是基础办学条件、组织结构以及社会环境的一种整合能力。它不仅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前提与条件,也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动力、源泉。它包括领导及团队的管理能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能力、资源决策与发展能力、资源使用效能与效力等,关键是领导力及团队管理力。

第三,外显层——示范服务力。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市场,了解社会需求,重视示范服务,扩大社会影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才能提升其社会竞争力。外显层是影响力,由招生就业营销力、社会服务力、示范辐射力、示范影响力等方面构成。示范服务力是示范高职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外在反映和体现,其关键是示范经营力。

领导力、教师角色力和示范经营力是示范高职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核心影响要素,三要素及其作用构成了竞争力系统内部关联关系的主体,三要素自身功能的改善,以及三要素作用关系的协调都将决定着系统整体的发展进程与演进方向。

三、示范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分析模型

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归根结底是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而形成的对学院发展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系统。系统要素间存在着复杂的多层次、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的形成具有静态能量进行动势转化的要素流动行为特征。因此,竞争力不是一个能直接衡量的特征变量,其分析评价需构建一定的行为运行模型。

1.竞争力发展阶段分析模型。实证研究表明,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发展具有过程性、复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竞争力可表现为行为增量和资源增量的函数,即竞争力=f(△行为,△资源)。竞争力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与行为和资源的投入量有关,当行为增量大于资源增量时,竞争力会急剧增长。竞争力发展不同阶段如16页图2所示。

第一阶段,示范申报阶段。主要是激活资源从而实现资源价值,对行为进行初始化并融入简单管理行为。同时,资源和行为经历第一次整合成为了功能力。“功能力”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功能为基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职能部门和机构的功能。第二阶段,示范建设阶段。行为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行为不仅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对资源的跨部门和组织协调,而且也逐步形成了过程管理能力,并实现了职能部门能力的有序化。同时,在协调组织的过程中资源和行为功能力经历更高层次的整合而形成学校的核心能力。第三阶段,示范阶段。核心能力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核心能力,资源和行为得到最大化发挥,学校竞争力稳步增强;通过核心能力,形成了行为过程认知能力,系统化了竞争力体系结构,并在过程化、系统化过程中,资源和能力进行更高层次融合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第四阶段,示范竞争阶段。核心竞争力发挥关键作用。资源整合的重点不再是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常规资源,而是凝结在这些资源中的最为核心的资源即知识。在这一层次,学校将通过建立有效的、全校范围的知识共享机制和学习机制来使已有的能力和竞争力得以固化,使能力、核心竞争力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竞争力的形成要经过多次的提升与凝结,是一个总体上升、动态发展的过程③。

2.竞争力体系运行模型(行动体系)。示范性高职竞争力体

系是一个动态的、基于行为驱动的结构,其运转过程是通过内部和外部输入经过处理转化为输出的过程,输出能力的获得依赖于系统的输入能力与处理转换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过程回路如图3所示。

第一过程,属于行为驱动阶段。该阶段只对资源进行简单的利用,对行为进行集约与初始化,并产生功能性行为。功能行为实施于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评估、反馈、调整最后提升为行为功能力。第二过程,属于能力驱动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源与行为能力再次整合,构建并实施行动体系而显现效用,再次通过阶段评估不断完善和升级转换,产生较强行动能力并最后形成核心能力。第三过程,属于知识驱动阶段。该阶段核心能力、整合的资源和修正完善的行为进行战略整合和融合,并发生协同作用,共同构建、生长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动态、形成性的构建力,是知识、能力的不断积累和有效组合。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过程性,在这些过程中,资源、能力与行为互为前提、相互激发是形成的高职竞争能力自增强机制的内在动力源泉④。

四、结语

1.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本质。示范高职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经过整合的“力”,即是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所拥有的独特环境资源、高效的教育及管理行为以及整合这些资源行为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高职竞争力的形成是资源、能力和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职核心竞争力是在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是竞争力各要素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本质的部分。核心竞争力产生于过程行为中,渗透在组织内,蕴藏了技术、知识与文化,因而其核心内涵表现得独一无二和难以模仿。

2.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组织与系统观。竞争力体系不是竞争要素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与功能。其组织与系统性特征如下:一是系统性。高职竞争力系统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统整体,它的强弱取决于各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营造高职竞争力必须从整体出发,始终把握系统的整体特性和功能,从而达到在整体上增强高职竞争力的目的。二是动态性。竞争力体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在要素运行和流动过程中,各要素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同时,动态性也决定了提高竞争力将是一项复杂工作,在实践中应注意克服存在的不利因素,不断调整和理顺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保持较高的竞争力水平。三是关联性。构成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在要素内部各属性载体之间,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在实践中要发挥这种支持与构建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要素及属性协同机制,以达到竞争力系统的高效运行。

[注释]

①郭秋平.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演变及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77.

②颜楚华,王章华,刘超.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关系[J].职教论坛,2011(23):8.

③王永莲,陈斌,杨小燕,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与培育[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95.

④陈涛.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31.

推荐访问:示范性 体系结构 模型 竞争力 高职院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