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办公室述职报告 时间:2022-02-18 10:10:59

摘要:该文分析了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安阳师范学院实际情况,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6-7442-02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Reform of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for Non-computer-majored Students

HOU De-heng, JIA Wei-fe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Teaching,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problems that exist in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were analyze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aterials, architecture, methods,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were studied and practiced.

Key words: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reform; study; practice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步普及,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逐渐形成,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对普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挑战,要求教育者在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

本文就目前的形势,对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下一步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合理。过去,高校是计算机教育的起点,但近几年,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普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另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生层次和培养方向有差异,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会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按学生自身需求来考虑,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变化。以前“1+1”的课程体系就显得过于陈旧,迫使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构建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安阳师范学院“1+1”就是指在第一学期开设以Windows操作、办公软件为主要教学内容,第二期所有专业开设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

2)教学体系不完善。由于地区和经济的差异,城乡中学生计算机教学基础差距悬殊,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传统的“一刀切”教学体系不能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3)教学方法单调。目前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大都以教代学,重在教授,学生都是被动学习。教师一般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部分教师照“片”宣科,过分依赖电子教案,教学过程仍以教师讲课为主,缺少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此种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薄弱。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计算机软硬件技能的关键。但目前普遍存在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高,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在极其有限的上机实践教学中,教师仅要求学生完成布置的实践作业,缺乏创新精神的激励,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样的教学只能培养出单纯懂理论知识,而却对计算机操作无从下手的学生,更谈不上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评价不合理。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仍限于笔试,体现不出该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传统的笔试方式,适合于理论性、知识性较强的科目,却不适合考核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程序设计课程中的编程能力。对该课程教学评价采用笔试考核的方式,存在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现象,学生以考试为目的,忽视实践环节。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2.1 采用1+X课程设置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我们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在各专业领域中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为专业不同,我们除了考虑通用性外,还得考虑专业特点。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1+X”课程设置模型,建议把“1”为作为通修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X”根据专业不同,在第二学期开设最适用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例如,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公共基础理论作为第一学期主要教学内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第二学期全校开设Visual FoxPro、C语言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VB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等课程,各学院根据专业的特点,申请开设不同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除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外,还帮助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建立起一个完整清晰的轮廓,由于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更加紧密,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2.2 建立分类的教学体系

因为学生的起点、层次、专业不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实行分类教学。例如,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本科和专科的学生、文科类和理科类的学生,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和以后的就业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设置免修制度。为了给计算机程度相对高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议实行免修制度。第一学期课程组可以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由学生提出申请,课程组进行考核,考核为优者,则可以申请免修,所得分数即为本门课程的分数;第二学期,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与开设课程一致)证书的学生提出免修申请,经课程组考核,考核为优者,则可以申请免修,所得分数即为本门课程的分数。这样,一方面为基础好的学生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也鼓励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分类教学。安阳师范学院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采用合班上课,一个教学班人数都在100人以上,考虑到学生整体计算机素质的差异,我们按理工科类院系和文史类院系进行合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适当调整,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手段。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都是由学校计算机教学部和专业课老师共同规划并具有专业特色。

3)个性化教学。现阶段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内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除教学安排上把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外,在双休日选修课中开出内容多样化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必要时开设一些计算机培训班,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空间,让一部分学生出类拔萃,培养一批校内外计算机技能竞赛后备人选。这样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既养成兴趣又培养能力的良好平台。

2.3 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样化。便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除普遍采用讲授法、演示法、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外,还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别注重任务驱动式和案例式教学。以应用为主的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更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因为在解决案例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通常是先基础,后引案例。我们认为可以先引入案例,布置任务,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使学生带着任务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教师主要是引导、答疑和解惑,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地完成既定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案例可以包含一个任务,也可以包含多个任务,尽量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通过任务让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若干完整的案例学会知识的综合应用。这种“带着任务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认知主体,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资源共享,实现系统化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除了要有书面教材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拓展教学资源,这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我们安阳师范学院利用多功能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将课程的电子教案、网络课件、视频录像、实践工具软件、实践指导以及试题库进行网上发布,具备网上答疑、讨论、网上作业提交,应用基于WEB的网络化考试系统进行自由测试。这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可供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进度,达到了课堂教学与自学、师生双向互动、校内与校外资源共享的效果,学生和教师相互沟通和交流不再受空间的限制。

2.4 多渠道的实践方式

为了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我校用上机实验为基础、课外实践为补充、兼职实习为深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验内容分基础性实验、提高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任课教师在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中开展设计、实验、答疑、提交报告、测评等教学活动。

1)上机实验为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很强,都安排实验环节,一般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1: 1,教师对这部分的实验内容要精心设计,力争在实验中解决大部分问题。此外,还有一部分实验是学生自由上机。

2)课外实践为补充。老师给学生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验题目,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精心设计和完成实验内容,这样吸引学生主动到实验室去,同时通过这一部分学生的力量带动其周围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兼职实习为深化。我们学校在周末安排部分优秀学生到各院系办公室进行兼职实习。另外在每学期期中开展计算机设计大赛,在网上提交作品,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来参加活动。这种实践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价值,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2.5 建立公平、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

1)以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作为考核手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采用传统的纸制试卷进行考试不能测试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传统的评卷方式其客观性受到任课教师水平、经验、个性甚至道德水准的影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我们学校采用基于Web考试系统进行考核,第一学期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填空、Word操作、Excel操作、PPT操作题型,第二学期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填空、设计题。考生试卷由计算机按一定试卷参数随机产生,考生试卷互不相同。这样,考试过程中考生不能偷看别人答案,过程规范,结果公平。多样的题型,做到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不仅能测试出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还能测试出考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习方法由死记硬背向灵活掌握操作技能转变。

2)采用分散与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现有的考试中,一般采取集中考核的方式,即课程结束后,安排统一考试时间进行考试,这样做虽然能集中管理,但是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强,评价学生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考试次数太少,学生压力大,反倒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分散考试,即学生提出申请,学校安排合适的时间,网上答题,提交答案,给出考核成绩,成绩合格,后阶段可以免学。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给基础好的学生节约了时间,给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了参加多次考试的机会,让他们花在计算机学习的时间多,使全校学生的计算机总体水平提高。

3 结束语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在整个高校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希望作者的想法对教育者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窦燕,史倩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研究与探讨[J].教学研究,2009,32(1):67-70.

[2] 王晓.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9):64-66.

[3] 李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探讨[J].新西部,2009(9):201.

[4] 冯博琴,顾刚,赵英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4-6.

[5] 朱得娜.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2):60-61.

推荐访问:计算机专业 课程教学 探讨 实践 改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