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谈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办公室述职报告 时间:2022-03-20 10:07:29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高校毕业生规模依然保持着上升的态势。相关数据表明,2016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65万人,再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和往届毕业生,求职人数更加庞大。《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的通知》指出,要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力争使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完善实名精准服务制度,促进人岗匹配,建立专门台账,提供“一对一”指导和服务。可见,我国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那么,大学生毕业不选择就业或者不着急就业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引导离校毕业生就业?如何调动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一、离校高校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

1.高校的原因

(1)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中国劳动力技能缺口研究报告》显示,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其中,有70%的大学生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实用性不强。尤其是在与用人单位的直接对话中,面对与实际工作有关的面试问题,多数毕业生均不能给出有效的回答,有的甚至答非所问。另外,调查还显示,新毕业的就业大学生中,有30%以上在半年内离职,其技能结构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且对工作的满意度低。

(2)社会实践机会少,缺少实习岗位。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工作经验,而多数高校没有为毕业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这就使得学生无法了解所學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就脱离了社会大环境,无法认清社会现实。而企业恰恰需要的是有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具备理论知识的人才,所以哪怕毕业生的学业成绩再优秀,如果没有实践经验,也是纸上谈兵,无法得到企业的认可。

2.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观念不同,选择性失业。高校毕业生对毕业后的打算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深造型。这些学生中有考研、准备出国留学、备考司法考试、备考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等等,这些学生选择打造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意在不让自己处于激烈的就业竞争之中,抑或在竞争中能拔得头筹。二是松懈型。这些毕业生冠冕堂皇地给自己设定了“毕业缓冲期”或者“校园—职场过渡期”,毕业后选择游玩放松,试图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寻得一片“净土”,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此类学生很难在放松之后,再进入择业的正确轨道。三是依赖型。这类学生往往家庭条件比较好,没有生存压力,而自己又缺乏主动就业的意识,完全依靠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帮助,这类毕业生很容易成为“啃老族”。

(2)教育成本高,择业就高不就低。还有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接受高校教育时,付出了教育成本、时间成本,理应在工作中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不少人给理想的工作设定好了条条框框,例如工资高、福利好、工作轻松、压力小、沿海发达地区、离家近等。加之一些网络媒体具有导向性的宣传,使毕业生在进入就业市场前抱有较高的期望值,而市场所能提供的现实水准却远远低于他们的预期,这就导致这部分大学生择业就高不就低。

(3)心理障碍,不敢就业。一部分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沟通恐惧,害怕与人沟通,找工作面试的时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吞吞吐吐,甚至不能开口。另一部分毕业生害怕受挫,担心自己的观点会遭到别人的嘲笑,担心自己说错话而导致面试失败。这些毕业生往往会产生观望的心理,例如,“等毕业以后再说”“看别人是怎么找工作的”“可能还会有更好的机会”等。还有一部分人有职场恐惧症,表现为不适应新环境,不适应从学生到职员的身份变化,无法协调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等,他们在就业之前就已将自己的心理击垮。正因如此,他们错过了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黄金时期,成为一名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

3.社会的原因

(1)经济发展状况对就业机会的误导。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是主要就业聚集地,新兴服务业(金融和IT)、国有企业和新媒体等在这里驻扎,能够提供工资水平高、社会保障健全、社会福利较好的工作岗位。而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就不受毕业生的青睐,这里提供的职位种类较少,工作待遇要比发达城市差,其他福利待遇也不及发达地区健全,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无法与东部城市相提并论。地区的差异促使大批毕业生聚集于发达地区,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甚至有些毕业生放弃所学专业,投其所好,转行到高收入职业,这就不免有人发出“竞争激烈”“史上最难就业”的叹息。

(2)社会监管力度不够,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高校毕业生缺乏获取规范的就业信息和社会经验的渠道,导致很多大学生刚毕业找工作时,容易上当受骗,盲目相信“高工资、低付出”的宣传,无法辨认虚假招聘信息或利用招聘进行欺诈的行为。加之社会对正规的就业渠道宣传力度不够,高校毕业生法律意识淡薄,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恐职心理,不愿意再去找工作。

二、如何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

1.加强就业观念指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与对其他失业人员的观念指导不同,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指导,主要依靠各高校的职业指导教师。应鼓励高校在毕业生离校前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确定职业目标,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通过案例分析帮助他们理性对待就业。

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讲解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状况,收集职业信息,分析各职业的特点、岗位的胜任力标准、职业发展途径、职业优势和职业风险等,尤其要结合职业的需要,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核心技能,塑造典型特质,最终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职业,选择职业,将自己打造成适合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促使其了解自己适合的工作,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从职业需求的角度对个人状况进行分析,从而以更加理性的态度选择职业。

社会就业机构或公共就业机构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指导,创建微博企业号、微信公众号等,以信息推送的形式,变教科书式的指导为碎片式的微指导,发布内容可以包括典型案例展示、择业新思路、求职小贴士、岗位胜任力标准、职业生涯早知道等。

2.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培养健康的心态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择业心理的指导,开设就业心理辅导专项课程,增强其心理承受力,消除患得患失、焦躁不安、急功近利、临阵怯场、信心不足、悲观消极等各种心理障碍,指导其尽快适应环境、融入社会,树立信心和责任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用自己所学知识、所具备的特质、所掌握的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脚踏实地做事,实现人生价值。

3.加强就业信息、政策法规指导,为毕业生铺平择业之路

通过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各大招聘网站、各行业协会等机构,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整理职业供需情况、职业变化趋势、行业发展走势等信息,预测就业动态和人才供需矛盾。高校要紧密联系各人才服务机构,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和各项校园定制服务及时将信息传递给毕业生。

指导毕业生重点关注教育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及各地区制定的行业性和区域性就业创业政策,解读所在学校制定的就业工作具体实施意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根据毕业生的不同专业收集相关行业的就业创业政策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邀请人力资源部门的专家进校园,解读《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社会保险等政策法规,指导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重视劳动合同的签订和社会保险待遇,在择业的道路上走出金钱至上的误区。

4.广泛了解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情况,提供上门指导

對部分不愿走出家门、信息闭塞或不能客观认识自身存在问题、尚无接受职业指导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应采取由社区(村)劳动保障协理员亲自上门走访、发放宣传材料的形式,让他们了解就业服务内容、了解就业优惠政策,激发他们的就业意愿,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同时,根据摸底调查结果,选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感兴趣的行业企业,组织大学生专场招聘会,设置职业指导咨询台,现场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帮扶建议,有效推进职业指导服务。

三、小结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是提升人才竞争力的关键。加强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可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效避免人才浪费现象,充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推荐访问:职业指导 离校 浅谈 高校毕业生 如何做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