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中日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探析

办公室述职报告 时间:2022-03-20 10:48:43

摘 要: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加之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高等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高等院校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顺利实现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成功实现自身“商品化”的转型,是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日本高校生涯教育的经验,实现我国高等院校从单纯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转变,集学校、企业、社会之力切实的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根本。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大学生; 职业生涯;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127-03

职业生涯源于拉丁语的“career”(race couse)一词,原意为两轮马车,引申为道路、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是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提出的。马兰认为生涯教育的目的是为使学生能在未来的职业方面实现自己的愿望,应当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1]科学地推进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部门,承担着职业生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责任。

一、我国高等院校积极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未就业人数正连年增加。严酷的就业现实,对于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特别是专科和本科生教育正面临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考升学率仅为6%左右。在毕业分配时,属于奇缺的人力资源,属于高级专门人才,是精英教育的范畴。时隔三十年,到2009年,高考录取率已达到62%,实际录取人数629万人。再比如2012年,全国高考实际录取人数685万,录取率达75%[2],创历年来的最高水平,因此大学毕业生在地位意义和价值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就职过程中的非特权性也显著体现。

其次,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压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中小企业萎缩明显,企业裁员增加,用工需求减少,企业为缩减人事用度,设立多种雇佣形态。例如:合同制、非常勤制、计时制等。以前企业均积极录用应聘大学生,就职后,在企业内部进行从业人员的上岗培训,而当下,更多的企业希望雇傭有实战能力和即战能力的人才,以缩减培训用度的支出。因此,应届毕业的大学生若不具备就职所需的知识及技术,不了解企业的需要,就职的机率就会大大减小。

再者,是大学生本身的内在原因。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劳动意识及就业意识低下、社会责任感和岗位意识稀薄、社会新人频繁跳槽等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缺乏客观的自我认知、夸大自身的主体优越性,既不希望从事艰苦的工作,也不希望在社会地位低的岗位就职。心理预期价值与社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就职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盲目、盲从现象,过热和过冷的职业比比皆是。此外,据教育部门统计,我国自1978年起的30余年间,各类出国人才已超过160万人,年均增长近26%,而回国率却不足30%[3]。 大学毕业生未就业人数以及自由职业者数量的增加意味着珍贵劳动力的丧失、具有传承性的产业技术的丧失、社会基层的脆弱[4]。因此,在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荣誉感、职业责任感,集学校、企业、社会之力切实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是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结合我国国情,摸索出一些符合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观念与方法,但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借鉴日本生涯教育的模式,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实现我国高校中从单纯就业指导到生涯教育模式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

二、日本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现状

日本是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众化教育有利亦有弊,首当其冲承受巨大压力的就是各个高校。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大学将大众化教育导致的大学生学力低下,就业能力差等现象戏谑地称为高校的“度假村化”、“超市化”、“幼儿化”。“度假村化”、“超市化”,形象地指出在向大众化教育演变的过程中,日本高等院校抛却了光华神秘的外衣,变得通俗、便利、触手可及。“幼儿化”一词形象地揭露出大学生在学力及就职力方面的不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日本自21世纪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日本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是:“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观、劳动观以及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个性的认知能力,自主的选择人生道路的态度及能力”[5]。

日本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涯教育,中小学是学生职业意识的萌芽阶段,有助于激发人的职业规划意识,从而对高校专业的选择有更为理性、更为科学的判断,对自身的未来有更为明智的设计。日本政府和各大学,为了解决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窘境,通过重组学科专业、将教养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加强产学合作等措施,实施了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线的就业援助体制,为日本高等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日本高等院校中的职业生涯教育通常包括三种形态。首先,是以全体学生为单位进行系统的生涯教育。其次,是以个别学生为单位进行的职业辅导和帮助。最后,是协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的参加课外活动。其具体的实现方式是:

1.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科目

日本在大学里设有职业委员会,负责职业科目的教学工作。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其具体内容的设置一般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基础课,例如《职业形成理论》、《职业入门》,第二类是讲座与报告会。以九州大学为例,其职业生涯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职业生涯的基础理论讲解、职业介绍、面试指导、职场礼仪、文书写作方法讲座、工种及就职活动研究讲座、升学与就职指导、职业技能培训讲座等。例如,《教师资格讲座》、《会计入门讲座》等,其课程的设立有明确的宗旨和立意:使学生在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提高对自身的认知质量,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提高自身的职业意识,从而汲取必要的知识和技术,将自己所有的力量投身其中,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力争成为优秀的职业人,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2.提供专门的职业咨询

日本高校均设立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教育中心,往往又下设职业办公室和职业教育学习中心。两个部门分工协作,不仅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职業咨询,还定期举行家长见面会,介绍升学和就业形势,以便增进学生、家庭、学校间的互相了解,加强信息交流。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根据实际条件具体安排。学校对于每个学生,因材施教,由优秀的专业职业规划师以每个人的兴趣、性格、经历、成绩及价值观为基础,进行职业分析及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校内还配备有生活咨询顾问,以解决学生在升学或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扰,为其排忧解难,保持良好的心态。

3.给予学生劳动及职业体验的机会

劳动体验主要是指义工形式的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感受生命的意义和自身的社会价值,以获得良好的荣誉体验。例如,参与作物栽培、区域绿化、福利机构慰问等等,并设立“学长表彰制度”,以表彰在学校和社会活动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提倡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多元化发展。此外,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和企业,进行与劳动相关的体验学习,还可以了解劳动价值的创造过程,培养坚韧的性格和劳作意识。[6]

职业体验通常包括两种工作形式:第一种是工读形式。学校为学生提供有报酬的工作机会。第二种是半工半读的合作教育形式,这种工作形式是指参与这项计划的学生一半时间在校学习,一半时间工作,将工作体验和理论知识相互结合。例如,要求学生进入职场进行岗位实习,既能培养其团队意识,又能增进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认知与探索,以便建立中长期的职业规划。

通过上述的劳动及职业体验,学生能够更为客观地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的内涵与价值,有利于今后职业发展目标的确立,实现最为优化的人职匹配。

三、完善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

借鉴日本在生涯教育上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以完善。

1.在高等教育中贯穿和强调职业教育的理念

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外在需求不够旺盛,家长和学生对职业生涯辅导需求不够强烈,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根基相对薄弱。总体上看,大学生缺乏自主开展生涯规划的意识,职业观念保守,不能把握时代的节奏。[7]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第四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从广义上说,学校教育,必须是职业教育。尤其在我国,中小学环节的职业教育极为薄弱,应试化教育倾向极为突出,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加大对劳动和就业观的教育指导意识,从大学生入校开始,进行全程四年的指导服务。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其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和分析,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线路。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岗位责任感,职业使命感,培养青年一代为社会、为祖国的服务意识。端正职务态度,从而自主习得与职业相关的技术。让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够学以致用、人尽其才。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所有在校大学生,目的是通过对职业生涯基础理论的学习,使大学生客观认清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与竞争事实;有效评估自己的特质和潜在能力;学会用策略化眼光规划事业;审时度势,对自身进行最佳的职业定位;习得提升个人竞争力的技巧与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意识并提高与就职相关的三方面能力,以便毕业后顺利就职。职业人意识具体包括责任感、进取心和职业意识。三方面能力是指交际能力(商务礼仪意义疏通、自我表现力、协调力);职务执行能力(读写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专项资格的取得能力(外语、计算机等专业技能证书)。特色指导课程的授课对象仅限于对公务员、教师、会计、律师等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感兴趣的学生,对其实施精英教育,聘请资深的职业人、企业人,讲授职业知识、职业经历,开设相关的职业专题讲座,教授必备的职业能力测试等的应对策略,强化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8]

3.构建职业生涯教育的保障体系

今后主要从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构建职业生涯教育的保障体系。

首先,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对专业教员的培训,积极推进产业心理学及职业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建立专兼结合,高素质、职业化的师资队伍,以专业的视角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学校必须为学生营造安心稳定的学习环境。随着就业和雇佣形式的恶化,应聘早期化现象在高校蔚然成风,大一到大四,学生们就开始东奔西走,忙于应聘,整日疲于应聘,荒废学业,难有所成。只有在恰当的时机,良好的社会环境下为自己规划发展方向,才能够安心在目前的状态下积极学习,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构建良好的职业生涯教育保障体系,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企业和社会各阶层的协同配合。[9]最后,应加强高等院校内部院系间的合作,鼓励学科间的交叉学习,以便拓宽就业领域;目前,地域社会对青年的劳动意识、职业观的教育极为贫瘠,因此还要加强校际组织、地域组织以及企业团体间的合作,扩大合作形式。例如,在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研究、就职实践教育、综合服务等方面发展合作项目,配合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地方教育部门增设专门的生涯服务机构,并建立健全相关的职业生涯教育网站,构建校企间的多层面合作基地,开展多边交流。[10]

参考文献

[1][4] 小見山隆行.大学から職業への移行問題とキャリア教育の考察[J].愛知学院大学論叢,2007(47):179-205.

[2] 全国历年高考报名人数和录取率汇总(1977-2012)[EB/OL].[2011-10-02].http://

[3] 曹聪.中国的人才流失、人才回归和人才循环[J].科学文化评论,2009(1):31-32.

[5] 杉瀬昌幸.学習指導要領における労働観?職業観の育成[J].名城大学教職センター紀要,2003(1):51-74.

[6] 松田光一.高等学校におけるキャリア教育の可能性:職業観·職業意識を育てる視点から[J].北海学園大学学園論集,2010(143):31-66.

[7] 陆素菊.日本大学生体验式就业的实践及其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6(19):58-61.

[8] 邓宏宝.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亟待加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370):10-24.

[9] 孙国胜.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7):85-87.

[10] 张革华,惠海旭.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真善美”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124-126.

[责任编辑:成方哲]

推荐访问:探析 高等院校 职业生涯 中日 大学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