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高中历史课堂情境式设问的几点思考

办公室述职报告 时间:2022-04-04 10:12:03

【摘要】

设问是教学的基本手段,成功的课堂必定有精彩的设问。本文就高中思想历史课情境式设问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力图找出基于情境背景的有效设问可供参考的类型和原则,其出发点是促进教师更有效地教,落脚点是推动学生更高效地学,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情境式设问;课堂情境的类型;设问的原则

古希腊哲人德谟克里特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点燃这一火把的最好工具就是基于情境背景的有效设问。有效设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回应,且这种思考和回应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实质上的进步和发展。如何创设更为有效的设问,笔者就自身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一、合情合理的情境设置——为有效设问提供更好的载体

1.“可体验情境”

“可体验情境”是一种学生可以产生切身感受的真实问题情境。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学生面对的问题是针对自己展开的,形成的知识和品德具有具体性和个体性。即情境的取材来自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历史一去不复返,不可再现、不能更改、不能杜撰,因此,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必须有直观形象的支持。创设栩栩如生的问题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具体的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如对战争危害的理解,可以在必修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设计这样一种情境:(1)选一组男生扮演士兵,事先交待好角色的要求;(2)设置三个场景。第一,大家欢送这七位学生去当兵,鼓励他们多立战功;第二,战争在持续,请一位女生朗读远去的同学寄回的书信,信中讲述战争的艰难与伤痛,并委托同学们代替自己看望家中的父母;第三,战争结束,七位学生回来四位,两位受伤,另三位阵亡,戴着奖章的士兵一脸木然的表情;(3)阅读一次大战时一位士兵留给小女儿的信件,结合前面的活动,分组讲述各自的感受,并交流对战争的认识。这样的情境体验设计,让枯燥的历史知识生活化,适合了学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结,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可借用情境”

“可借用情境”同样不是针对学生本身发生的问题情境,而是把现实中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情境借用过来,让学生想象自己在这样情境中的行为选择,再与真实情境中主人公的行为选择进行比较,这实际上是一种保留情境、置换人物的办法。一般的提问方式是,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然后再看看某某是怎么做的。如在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时,就对课文进行了如下整合:(1)将整个课文整理成需要探究的问题:①1940年,面对蒋介石集团一方面消极抗日,一方面诬蔑中共是“游而不击”的现实,中共若要坚持抗战防止投降,该采取什么行动?②假若你是日军最高指挥官,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你希望中国战区呈现什么景象?中国人民会怎样对付你?③假若你是中共的最高领导人,面对根据地的困难你将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2)以所学知识为背景,请同学们就以上问题提出设想。(3)小组讨论,就各自设想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中进行综合丰富,最后形成小组建议。(4)公布成果,接受提问。(5)研究课文内容,分析为什么当事人会采取那样的行动,在他们的行动中有什么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通过借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现实生活的人物置换为我们的学生,让学生模拟参与历史生活的过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再与实际情况下各方的真实反应对照,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用结合方面有明显的效果。

二、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对教学情境进行深度挖掘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效的课堂设问,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好的设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1.提问要层层深入

历史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历史的本质进而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例如:在讲“美国霸权政策”一节课内容时,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2)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又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结论。这样,学生从中得的是思维的启迪,视野的开阔,从而有效地发展了创新思维。其次,鼓励、诱导、启发学生发问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

3.方法方式要多样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采用一种“曲问”的艺术方式。我们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成就”这一内容,尤其是对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讲述中。为了使学生更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的情况,首先介绍了安徽凤阳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各位同学的家乡有没有进行经济改革?我们家乡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主要方式是什么?能不能讲一下自己家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发展乡镇企业的情况及取得的成就?介绍自己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有什么样的变化。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思维形象的特点。学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时,有种历史再现的感觉,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遵循提问的原则,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参与欲望的情境式设问课堂提问,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从而达到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效果。

推荐访问:设问 情境 课堂 几点思考 高中历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