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历史和哲学指导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办公室述职报告 时间:2022-04-11 10:08:29

摘 要 华东社会实践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基地苏州大学进行了专项交流,并到红色传统教育基地南京雨花台、苏州博物馆、杭州G20峰会会址、胡雪岩故居、嘉兴南湖、钱学森图书馆、四行仓库、上海一大会址等地实地考察、现场学习交流。从五个方面出发,体现调研结果:一、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二、读革命历史,瞻仰烈士陵园雨花台、实地学习四行仓库保卫战,展革命精神、民族精神;上海法租界,嘉兴南湖,走出辉煌的中国共产党;G20杭州峰会,“中国牌”让世界看到了诚意和信心;哲学指导开启智慧之门—钱学森图书馆给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 华东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和《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攻坚,帮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了解国情、开阔视野、提高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年暑期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研修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17〕31号)精神,湖北省厅决定暑期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分别赴贵州、广东、上海等地实践研修。华东组于2017年7月28日出发,历时6天,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基地苏州大学进行了专项交流,并到红色传统教育基地南京雨花台、苏州博物馆、杭州G20峰会会址、胡雪岩故居、嘉兴南湖、钱学森图书馆、四行仓库、上海一大会址等地实地考察、现场学习交流。

通过专项交流和实地考察、现场学习交流,深切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历史和哲学指导与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密切相关。

1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应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国有国情,省有省情,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不仅要关注国家的发展,还要结合当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苏南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题报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一是长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化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是我国综合实力强区域,具有高起点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各区域发挥自身优势,完整发展,各具特色,功能互补,有效避免城市间的恶性竞争和公共悲剧。二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苏州的发展。坚定勤政廉政优政,围绕工业化、城市化、人的现代化“三大轴线”发展苏州,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现代的经济版图,用双面苏绣的绝活,实现东西文化的对接,力求达到“强、富、美、高”。把握住“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立足实际探路发展;服务于“好”,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提升发展质量;着眼于“新”,把创新发展贯穿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致力于“本”,坚持以人为本,富民在先,建设富裕、和谐、美丽、发展的苏州。三是苏州发展之路的特点与经验。特点有五:(1)外向型经济与民营经济同飞;(2)城乡统筹发展;(3)经济、人口、资源和谐;(4)经济建设与经济社会事业相映生辉;(5)五位一体整体发展。经验为三大法宝: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四是谈了几点启示:(1)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所谓思想一通,万事皆通。埋怨声少一点,脑筋动得快一点,思路转变早一点,措施下的新一点。抓住眼前的机遇,下手快;发现潜在的机遇,眼睛尖;创造机遇能力强;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能力。(2)攻坚克难,创新发展。(3)同心协力,勇于攻坚。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田芝健院长的专题报告和现场交流,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从田院长关于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只有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常新发展。

2从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看传统与现代、传统与未来文化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计与创新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三大区域:中心为入口处、前庭、中央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拥有八个角的大厅,诠释了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的融合,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玻璃、开放式钢结构设计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突破了中国式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縛。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创意山水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总之,苏州博物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将传统建筑特色与现代建筑艺术风格完美融合,不仅是苏州的一个标准形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

苏州博物馆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诠释,给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走向未来文化”以很好的启示。同时,“中而新”的理念,为思政课“如何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走向未来文化”的设计也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3读革命历史,瞻仰烈士陵园,实地体验四行仓库保卫战,展革命精神、现民族精神

历史总有些许沉重感,但从历史中我们读懂了永远不败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

撒满了烈士们鲜血的雨花台,在烈日下依然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九位先烈在就义前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那戴着镣铐、蔑视敌人的工人;横眉冷对的知识分子;怒目圆睁的农民;临危不惧的女干部;咬紧牙、抿着嘴的小报童;身陷囹圄、充满胜利希望的女学生。雨花台标志建筑烈士群雕,在肃穆中讲着那时的残酷斗争,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叛变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约有近十万的共产党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革命的志士、爱国人士壮烈牺牲在雨花台。头可断,血可流,永远不败是中国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的革命精神。忠魂广场、忠魂亭、《思源曲》水池,告诉后人“不忘先烈,永志纪念;饮水思源,代代相传”。

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传颂着“八百壮士”抵住了日军多番进攻的故事,外墙上的那一道道弹孔见证了战争的激烈。历史永远铭记,四行仓库保卫战打出了中国军人壮烈、英勇的奇迹,在西方世界面前展现了整个战斗,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耳畔依然响起谢晋元婉拒英国军人好意的声音:“我们是中国军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死地之内,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没有命令,死也不退!”这就是中国精神,这就是民族精神。

4上海法租界,嘉兴南湖,走出辉煌的中国共产党;G20杭州峰会,“中国牌”让世界看到了诚意和信心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一大”选举的党的领导机构为中央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G20杭州峰会,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走向辉煌的一个实例,开始建立了世界经济未来发展及合作的战略共识,正在改革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牌”让世界看到了诚意和信心。

5哲学指导开启智慧之门—钱学森图书馆给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与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钱学森图书馆第二展厅一个醒目的标题“哲学开启智慧之门”诠释了钱老之所以始终站在科技前沿,在于他站在研究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实践论、系统论的观点,从而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探索中的诸多复杂问题提供了现实、有效的方法。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及教育,坚持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正是哲学的指导,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我们不仅看到钱学森对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历史性贡献、在科学理论研究上的诸多学术成就,也看到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情怀、科学品质和崇高精神境界和钱学森的学习与成长历程以及他作为一位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同时,感受到“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建筑设计理念,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發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

哲学开启智慧之门,不仅成就了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成功战略科学家,钱学森的哲学智慧、一生成就以及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和永无止尽的探索欲望,也成就了中国的科技发展。正是哲学智慧,面对权力地位与物质荣誉,钱学森时刻保持着淡泊之心的精神品质。坚持学习、研究哲学的钱老,在学习和实践中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将哲学与科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并努力贯彻的吗?

作者简介:李莉莉(1972-),女,山东胶州人,博士,副教授,企业法律顾问。主要从事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科学的教学与研究以及法律咨询服务工作。

推荐访问: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 经济社会发展 哲学 指导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