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老年非婚同居,心路怎样平安走过

办公室述职报告 时间:2023-06-24 17:50:09

本栏目撰稿人马志国,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性学会性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保健国际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青年研究》等多家报刊心理专栏作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特邀心理专家,出版《心理咨询师实用技术》等著作30余部,入选《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多部典籍。

这些天来,王大妈心情格外沉重。就在一个月前,和他朝夕相处了三年多的老伴离她而去,让王大妈再次品尝了失去亲人的痛苦滋味;而更加让她难受的是,几天前法院竟然给她送来了一张传票,原告是老伴的一对儿女,他们的诉讼请求是让王大妈搬出现在住的房子。

事情的来龙去脉到底是如何呢?

王大妈和李大爷各自的老伴都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三年前,经人撮合,这对老人走到了一起。为此,王大妈专门卖掉了老家的房子,来到了北京。两位老人走到一起时,双方的儿女都没有太多的反对,因为李大爷的一对儿女一个出国,一个工作又很忙,没有时间照顾老父亲,王大妈的到来,无疑帮了他们很大的忙。

“其实我们当初也想过领个结婚证,可是思来想去怕给孩子们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就没去。”王大妈说,双方的子女都是国家干部,有头有脸,大张旗鼓的结婚登记,怕儿女们会觉得尴尬,于是结婚登记的事情就搁下了。

没有结婚登记,并不能阻挡这对老人的深厚感情。在住到一起两个月后,老两口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事情:李大爷身体不好,去做了一次体检,结果出乎王大妈的意料,经医生确诊,李大爷得的是癌症。

“我自己的儿女们知道这个消息后,都劝我离开老李,但是我没那么做。”直到现在,王大妈忆及老伴时仍旧是一脸的深情。王大妈说,李大爷那么老了,儿女们又没有时间照顾他,现在又得了这样的病,如果自己也不管他,那李大爷也就太可怜了。

接下来便是两位老人三年的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左邻右舍常常会看到老两口互相搀扶着一起买菜,一起晒太阳,一起锻炼身体。下雨时,两位老人合撑着一把伞;起风了,一条围巾在两位老人手里相互推让……

王大妈为了让老伴的身体好起来,常常变着法给老伴做各种吃的。细心的照料让李大爷最后的三年过得幸福且温暖。然而无情的病魔却没有因为这对老人的相互依赖而晚来几年,一个月前,李大爷带着对王大妈无限的留恋,离开了这个人世。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太多的打击让王大妈仿佛在一夜之间老了10岁。少有的几绺黑发也全部变白了。王大妈几乎不能接受李大爷去世这个事实。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大爷的儿子提出一个让王大妈更加伤心欲绝的要求:父亲已经去世,希望王大妈尽快把他们住的房子腾出来。

“当初他们兄妹两个对我千恩万谢,并且表示无论以后父亲在还是不在,我都可以放心的住这个房子。可是现在,他们却提出让我走……”说到这里,王大妈伤心地掉下了眼泪,“为了和老李在一起,为了能更好地照顾他,我把老家的房子也卖了,现在这儿也不让我住了,那我该住哪儿呢?”

可能因为王大妈的岁数大了,李家兄妹没有强行让王大妈搬家,却用了另外一种方法——起诉。然而这个办法却更让王大妈难过。当初是为了不让兄妹两个为难才没有结婚登记的,可是现在老伴去世了,竟然因为没有进行结婚登记,就连房子都没法住下去。王大妈打听到,没有进行结婚登记的,算是同居,并不涉及共同财产问题。因此,如果打官司,王大妈肯定得输。王大妈陷入了痛苦的思索:我怎么走到了这一步,前面的路该怎样走啊?

编辑/张玉春

第九期心理故事《面对黄昏恋,关键就看您自己 》

心理咨询师马志国解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透视黄先生讲述的故事,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启迪之一:老年再婚的心理需要与满足。

从心理学来看,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也是人生幸福的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满足需要的过程。老年人有其靠亲子交往不能满足的独特的精神需要。

一是人际心理需要。人是群居的动物,因而孤独是人最难以忍受的苦难。老人有强烈的人际心理需要。即使子女经常与老人在一起,也不能很好地满足老人的人际心理需要。因为亲子存在着代际差别,只有老伴是最好的人际交往的对象。

二是性爱心理需要。性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现在科学研究表明,老年人仍然有性的需要,而且健康的夫妻性生活还有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总之,老人的精神需要不是儿女亲情可以替代的。从心理学角度说,老人再婚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对家庭的和谐幸福,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是一件大好事。

启迪之二:老年再婚的心理障碍与克服。

尽管老年再婚合情合理,还是有不少老人面对再婚,障碍重重。其中来自老年人自身的心理障碍,是第一道需要跨越的关键性的障碍。

首先是跨越认知障碍。

一是表现为婚姻道德自我评判的守旧。当一些老人萌生再婚的念头时,首先难以冲破的就是内心的陈腐道德观念的自我心理禁锢,常常是强烈的自我道德批判而扼杀了追求晚年幸福的愿望。对陈腐的东西我们应该摈弃。因为道德规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发展变化的。就婚姻道德说,从群婚制到今天的婚姻制度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对老年再婚的道德观念也是今非昔比。过去对老年再婚认为是“老不正经”,今天则是“天经地义”。

二是表现为婚姻功能价值取向的片面。婚姻功能本来具有两重性:就种族发展说,婚姻有繁衍后代的功能,这可以叫做生育功能;就个体发展说,婚姻有康乐人生的功能,这可以叫做愉悦功能。老年人在婚姻功能的价值取向上,至今还较多地倾向于单一的生育功能,以为子女成人,儿孙满堂,已经完成了婚姻的使命,人都老了,还再婚做什么?人家会怎么说?因而压抑放弃了再婚的追求。其实,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婚姻的后一种功能已经越来越得到强化。

其次是跨越情感障碍。

一是与原配偶的感情。特别是一些丧偶的老人,对原配偶的感情往往多是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感情体验,因而难以忘怀,难以割舍,而且还会心存疑虑:我再找个老伴不是对他(她)的背叛吗?其实,人的感情是具有兼容性的。“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这句话正好说明这一点,也可以借鉴为再婚者的感情模式。

二是与儿女的感情。由于担心自己再婚伤害了骨肉亲情,也会形成心理障碍。其实,只要亲子相亲相爱,老人再婚丝毫不影响骨肉亲情。从现实情况看,那些支持老人再婚的子女也确实感觉到,既让老人找到了晚年幸福,又减轻了自己的心理负担,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爱,亲情一样美好。

如此说来,老人面对黄昏恋,关键就看您自己了。在我们社会不断文明进步的今天,单身老人应理直气壮地追求自己晚年的幸福,要敢于冲破自我心理禁锢这道障碍。前面的故事中,黄先生已经开始冲破自我心理禁锢这道障碍。我们祝福黄老拥抱自己晚年的阳光。祝福更多的单身老年朋友享有这样的晚年阳光。编辑/张玉春

推荐访问:平安 心路 同居 老年 走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