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俱乐部”形式在中职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办公室述职报告 时间:2023-07-02 13:40:05

摘  要:采用“俱乐部”形式开展中职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活动十分必要。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学生根據自己的特点及需求自主竞聘“角色”,学生不再以“学生”而是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这不仅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改善了中职学生体育课堂学习内驱力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俱乐部;合作;竞争;提升

作者简介:范荣恩,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讲师。(江苏 扬州 225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1-0059-03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国家政府、教育机构、民间团体以及学校教师等都为职业教育在教育机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努力革新,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随着《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改进入一个成熟期。当前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研究也从教材和教法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本研究基于美国SPARK课程及建构主义理论,对“俱乐部”形式在中职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以改善中职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等问题。

一、理论依据

现今的教学中运用了很多国内外的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实际需求选择理论,设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主体差异。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来代替。[1]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作为主体的存在,所以教学中效率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对学习主体正确分析的基础上。

2.知识能力提升规律。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就是知识技能提升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将知识技能的提升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学生在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差异性的存在,不可能同时达成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传统的教学方法牵扯了教师大量的精力,教学效果不佳。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主体,那么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教师共同参与到教学中,由一人(教师)努力变成师生共同努力。

3.体育课程教学特点。体育课程是教师将体育与健康的理论和运动知识经验传播给学生的过程。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学只强调师生交流,而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间的交流。美国的SPARK课程理念强调“规则、交流、合作、评价”,建构主义学习方法强调“质疑、协作、交流”,这些理论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方向: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师生交流,还应重视生生交流。诸多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学生间通过交流获取知识技能比教师单纯教授有效。

二、中职体育与健康课堂学生学习内驱力缺失原因分析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多年,从教材改革、教法改革进行多种变革,其目标都是要提升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理论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想提升效果,就要找到学生学习内驱力缺失的原因。

1.体育课程自身。体育课程本身强调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课堂上技能的学习和素质练习占主要部分,除少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外,大部分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仅仅体会到身体的疲劳,再加上受到天气因素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

2.学生能力。学生在体质和能力上存在差异,而教师教学时需要顾及大部分学生,所以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能轻易达成目标,但对于缺乏能力,不容易达成目标的学生来说,体育课堂缺乏吸引力。

3.项目自身。体育技能的掌握大致分为:学习、练习、掌握三个阶段,即使趣味性再强的项目总要经历不断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枯燥和乏味不可避免;如果练习过程缺乏激励机制,学生就会缺乏动力。

4.评价机制。目前体育课程的考评目标及手段相对单一,仅从技能的掌握、学习结果进行考评,但是体质、兴趣差异的存在使这种评价机制无法给出过程性评价。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机制导致学生只重视体育成绩,而对过程全无兴趣。

5.目标考核。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至少分为三个维度即: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而目标考核往往只包括技能目标,没有涉及认知和情感价值观。当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成为一句空话,学生就难以投入情感。

三、“俱乐部”组织形式介绍

国内外大多数体育运动以俱乐部形式展开并得到促进和发展。本研究采用“俱乐部”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及需求自主竞聘“角色”,学生不再以“学生”而是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这种形式增加了课堂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改善了中职学生体育课堂学习内驱力不足的问题。

1.“角色”、分工、职能。

2.合作与竞争。合作与竞争的存在增加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内驱力,学习过程从个人行为转变成团队行为。

合作:通过“俱乐部”内成员的分工合作,以“称号”激励促进学生合作,通过“俱乐部”排名激励、促进整个团队的合作,实现共同提升。

竞争:“角色”的唯一性促进了“俱乐部”内部的竞争,“俱乐部”间的比赛促进了外部的竞争。

四、中职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有效性研究

“俱乐部”组织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解决了中职学生体育课程中内驱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多目标的提出也让学生在课堂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1.角色体验。“俱乐部”的“角色”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并通过竞聘产生的。学生选择的过程也是判断和认知的过程。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体现了“生本理念”中“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学生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在不同阶段分担着不同的工作,在“俱乐部”这种团队形式中实现快乐学习。

2.能力提升。学生在该学习过程中除了提升知识技能,还提升了其他能力。

3.团队合作。“俱乐部”作为一个团队,和以往的小组合作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内部的竞争合作和外部的竞争,多级评价系统和多维度发展都自带优势。

4.拓展延伸。“俱乐部”模式教学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活动中,通过“俱乐部”组织的课堂活动经历和学习过程对课外也有着深远影响。

由于有明确的“角色”分工,课堂组织管理基本由学生完成,所以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以后开展组织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不但掌握技能,而且掌握了自学能力。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评论员”提升了学生的评价能力,教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评价的专业性、科学性、客观性。

“俱乐部”组织形式,是教师在对学生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方式,能有效解决中职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内驱力不足的问题,提升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程  哲

推荐访问:俱乐部 中职 探讨 课堂教学中 形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