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对我国农村干群矛盾现状的初步考察

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3-07-23 09:40:33

随着农村社会转型与利益格局的变化,农村党群干群关系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农村干群矛盾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据司法部门统计,当前,全国上访案件中60~80%属于干群关系问题,70~80%发生在农村。从大量的农村群众信访看,反映基层干部以权谋私,为政不廉的占大多数。可以说,农村的大量矛盾,都在农民群众与基层干部这一对矛盾上交汇,农村部分地区干群关系紧张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使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贯彻执行,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那么,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干群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此,我们在湖北农村地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研和考察,根据调研的结果,并借鉴与参考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经过梳理、分析与总结,初步形成了本文的如下认识和结论。

本文所界定的干部,其主体是指在农村地区的广大基层乡村领导干部。而乡村干部因为产生的方式及体制内外有别而分化为乡镇干部和村组干部。如果再把干部的内涵延伸一些的话,应该也包括农村基层党委、政府部门及管理机构这些非人格化的主体。群众主体可以分为农民、非农户籍的乡镇居民和具有狭义干部身份的乡村教师。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农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地区的干群矛盾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从近几年来群众集体上访反映的内容来看,反映干部违规违纪、作风与腐败问题、干群矛盾冲突的访案日益增多。农村干群矛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农村不安定因素之一。从我们调研所获得的实际情况来看,新时期农村干群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村民谋求发展致富、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与农村基层干部难以提供有效指导支持帮助服务之间的矛盾

这就是农民的发展致富愿望、需求得不到基层领导干部的关注、帮助与满足而产生的矛盾。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日益深入,市场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农村基层政府的职能和农村干部的角色定位发生了许多变化,对农村干部的工作思维、方式和作风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农村基层干部能够指导、支持、服务于群众发展生产,帮助村民开拓发展门路,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逐步实现生活富裕。然而实际情况是一些乡村干部对市场经济并不熟悉,他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开拓创新的能力与胆识不够,发展的眼界不够开阔,掌握的知识比较落后陈旧,不能为农民走向市场提供较好的服务。不少乡村干部工作职能与思路依然沿袭过去的一套,或流于事务主义、或上传下达、应付各种检查,或作指示下命令,不作为或少作为,缺乏建设新农村的强烈责任感和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使命感,不能发挥领导带头作用,缺乏谋划集体经济长远发展的眼光与胆识,缺少带领、帮助、支持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干部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在群众中的威信下降,使不少群众产生了有没有干部一个样、有些干部光拿钱不干事让人心理更不平衡的想法。在湖北YC市、QJ市、HP区的3个乡镇的5个村,我们通过对村民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的结论是,有71%左右的村民认为乡村干部没有真正地发挥领导带头作用,没有给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的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而在与一些村干部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现在的村干部认为村干部不好当,没多大权力和财力,不少群众也不把我们当干部看待,因为毕竟很多村干部都是农民身份,不是财政发工资的国家干部。一些干部感慨现在农村工作难搞, 农民越来越难管了,矛盾越来越难调解了,思想工作更难做了。一部分农村干部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奉献精神,认为自己的工作受苦受累又得罪人。有的人认为本村谋求发展的环境和先天条件不好,如果没有争取到发展项目或资金,没有遇到征地机会,要发展集体经济或帮助村民致富是很难的事情。现在的村干部不再是过去的催粮要款,所以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按部就班的执行上级的指示,完成上面交给的各项任务如计划生育工作,把村民的种粮面积报上去,把国家的种粮补贴发到农民手中,迎接上面来的各种检查等,维持现状成为他们的工作目标,这样,他们往往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心。因此在农村,“维持型”的村干部不在少数,很难想象这样的干部能够发挥带头作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有力的领导者、开拓者与实践者。

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的各种不良作风同农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良好作风之间的矛盾

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与群众要求勤政之间的矛盾,主观主义、家长制作风与群众要求民主之间的矛盾,干部因工作失误而带来的对群众利益的损害同农民的不满之间的矛盾。

我们考察了解到在不少地方村务不能作到完全公开,侵犯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实行村务公开的主要目的是让村民参与管理村里的事务,监督村干部公正用权,防止和杜绝一些不公开、不公正现象发生。但目前仍有不少村支部村委会缺乏让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意识,未能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村务公开,从实践上真正实现村务公开,从而影响了村干部和村民的关系,导致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在我们考察的5个村,有2个村的村务公开做得比较好,村民比较认同,另有3个村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通过对村民问卷调查有78%的村民认为没有真正做到村务公开,因为他们对村务都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对财务开支、国家或上级是否下拨资金或这些资金的去向缺乏知情权和监督权。许多村民认为干部不倾听群众意见,不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有些乡镇干部不顾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的意愿,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路边工程”等劳民伤财,以讨得上级欢喜和认可,但给乡镇的发展却留下不良的后果,而群众也得不到真正的实惠,对干部的不信任感增强,个别地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我们在调研中,有不少群众反映乡村干部不能做到公平公正依法依规秉公办事,比如,村民反映村干部强占耕地、私自出卖集体土地、将村集体湖泊承包给其亲属、将土地承包给关系好的熟人、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的不公正问题等等,这当然使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流失,不满增加,干部威信下降,处理群众的利益矛盾也会没有权威和底气。我们通过与许多村民进行交流和谈话,发现不少农民认为自己与乡村干部关系疏远,对干部没有亲近感,不信任干部,自己一般不会找他们来解决自身的问题。这其中相对于村干部而言,群众对乡镇干部更是有距离感而敬而远之。群众不愿搭理乡镇干部,认为他们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甚至有困难时,除非不得已也不去找乡镇干部。乡镇干部也很少深入农户家中与农民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所思所想,把握他们的现实需要,为他们的生产、生活乃至家庭出谋划策。群众只有在干部检查工作、落实各项工作计划时才能见到他们。

三、农村基层干部的各种腐败行为与农民要求清正廉洁的矛盾

农村地区的乡镇基层干部占我国干部队伍的大多数,干部中的腐败现象必然也会在农村地区反映出来。农村基层少数干部的各种腐败行为影响了政府形象,削弱了基层政府权威,使农民对基层政府与干部的不信任感增加,产生了如乡镇干部队伍中的特权现象同农民群众要求公平之间的矛盾,干部的腐败同农民群众要求廉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具体表现为:

1.相当一部分农村干部吃喝请送、铺张浪费愈演愈烈。一些乡镇、村组干部用公款吃喝的名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一些干部挪用甚至贪污公款。有些村组收支不记账,账务不公开,财务管理混乱,广大群众对此感到不满和痛恨。

2.部分干部以权谋私,办事不公,违法违纪严重。依法办事的意识不强,漠视农民的民主权利,重大决策实行暗箱操作,损害了大多数村民的利益。有的不尊重群众意愿,随意变更经济合同,随意调整农民承包的土地,有的利用承包发包、土地转让等机会,为自己及其亲属谋取私利;有的弄虚作假,独断专行、作风粗暴。有些干部任人为钱、任人为帮、任人为亲,搞“裙带”关系,滥用权力,行贿受贿,贪污腐化。

3.一些农村基层职能管理部门及其职工吃拿卡要、敲诈勒索等行业不正之风突出。这些部门本来是为农民服务的职能部门,但是却把农民当作盘剥揩油对象而获取不义之财,农民办事如果不给点好处就会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这些基层权力腐败现象败坏了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恶化了干群关系,加深了干群矛盾,从而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四、群众自身素质、价值取向、利己主义行为同政府、干部管理工作对群众的要求的矛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的经济、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农民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干群关系中,干部问题是主要方面,但来自群众方面的问题也是引起干群矛盾的重要因素。因群众自身素质不高、思想愚昧落后、个人利益至上的行为价值取向等也是引起干群矛盾的重要方面。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觉悟不高,不能很好的处理义利关系,对自己的利益期望过高,甚至要求不当利益;许多封建保守、愚昧落后意识还不同程度地残存于群众身上,其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与自身素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他们看问题更多地是从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出发,集体观念淡薄,一些群众不能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奉行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利益至上。为了实现个人权益,有的村民不计后果而采取过激行为,采取了不合法不合理的维权形式,如集体越级上访告状,在上级政府机构门口静坐甚至围堵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由此发生群体性暴力事件。而一些地方化解社会矛盾的方法单一、体制机制僵化,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只有通过上访告状才能解决问题的现象。在市场机制条件下,部分群众产生了急于求富和盲目攀比的心态,例如在QJ市农村地区,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土地征用补偿政策多次调整,导致被征地群众产生攀比和误解,不论征地迟早,一律要求重新从高予以补偿,这使当地干部很难做通工作,群众对干部产生怨恨和不满,因此产生矛盾。部分群众由于生活不如意但期望值较高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甚至产生了仇官仇富的心态,这些不健康的心态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和对立。一些农民平时对村务不关心,而遇到村里作出不利于自己利益的决定时又制造麻烦,或行使民主权利随心所欲,使本来素质不高的候选人赚得了选票,当选为村干部,为新的干群矛盾埋下了隐患。一些乡村干部抱怨现在的农民是“有了利益才找你,没有利益不理你,有了矛盾再找你,处理不好要骂你,我没犯法不怕你”,与农民越来越不好打交道,人心越来越乱了。因此,从基层群众来说,密切干群关系,实现干群关系的健康与和谐,适应现代社会对群众及公民素质的要求,适应干部管理工作对群众素质的要求,给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推荐访问:干群 考察 矛盾 现状 农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