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青岛发展影视产业要注重提升本土原创力

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1-07-27 10:09:20

摘要:青岛影视产业缺乏本土原创力,还仅仅处在为影视产业提供拍摄制作平台和消费市场的低端层面。青岛应在影视产业新格局中找准定位,积极向先进国家和地区学习类型片的创作,抓住互联网对于影视产业带来的机遇,大力扶持本土影视企业,进一步培养和吸引影视人才,打造具有“青岛烙印”的优秀影视作品。

关键词:影视产业;本土原创力;青岛

中图分类号:J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1-0063-03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其他文化形式的熔炉和舞台,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龙头,正在塑造着多种形式的文化市场,对国民经济拉动效应日益明显。影视产业是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形态,一座城市的影视产业本土原创力,直接关系到这座城市的总体文化竞争力,甚至牵动着全国文化产业的新格局。

一、影视产业本土原创力的内涵

影视原创力指的是影视创造主体在影视内容、形式等方面原始性创新的能力,主要体现为内容、形式、风格、流派、思潮等的首创和独创。具体说来,影视原创力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首创性,即从时间维度来看是第一次,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影视创造。二是独特性,指的是影视创造的特殊性、可识别性等,如中国的武侠影视作品、美国的西部牛仔影视作品等。三是突破性,指的是对于以往的超越、颠覆,乃至革命性的变化,如李小龙影视作品对于中国功夫的全新阐释等。四是引导性,指的是对于影视创造思潮、潮流的示范、引领,或者引发后续影视创造的效仿、跟随和模仿,如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情感剧等。

原创力是影视创造主体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所谓本土原创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影视创造主体,在影视内容、形式等方面,将本地的文化性格、文化元素等,融入到影视作品中的能力。以青岛影视为例,在青岛创作、制造、生产的影视产品,其创造和生产主体是不是青岛本土影视企业?在内容上有没有体现青岛的历史人文元素?在形式上有没有体现青岛创造的独特性?是否具有首创性、独特性、突破性和引导性等?如果上述因素都具备,可以说青岛影视产业的本土原创力较强,否则,本土原创力较弱。

二、影视产业本土原创力的重要性

影视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中,原始创新的作用最大,其难度相对也大。”[1]由于我国影视产业与国际影视产业之间,在自主创新能力上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我国一度实行引进战略,每年都会进口大量的影视产品及其衍生产品。“以市场换内容创意或技术的策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最初的技术和产业起点相比,缩小了技术差距、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从短期看,模仿国外节目也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中产量不足带来的问题。”[1]所以,技术引进和利用外资,也是提升我国影视产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从长远来看,影视产业的本土原创力更加重要。在特定的发展阶段,模仿也许是有效的,特别国内和国外影视产业存在巨大差距时,但是这种积极作用目前正在削弱,同时还正在带来不可避免的消极作用。一贯的模仿使得本土影视产业对于外来先进影视产业形成依赖,抑制了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外来先进的影视公司,“依靠其掌握的核心内容元素,通过建立产业技术标准、构筑产业进入壁垒、垄断高端产品市场、收取高额专利技术使用费等方式,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地位。”[1]

不论对一个国家,还是对一座城市而言,发展影视产业,必须在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对于青岛而言,要想异军突起,打造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影视之城”和影视产业新兴基地,不重视本土原创力的培养,不重视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不重视青岛文化元素的彰显,几乎是不可能的。

世界影视产业的新兴强国,均强调以本土文化为元素开发创作影视产品,致力于培育文化输出载体。比如印度孟买的宝莱坞,致力创作具有鲜明特色的本土电影,已经发展成为印度最美丽的一张文化名片,在世界影坛大放异彩。韩国影视成功之处,也在于能够发挥本土优势,使用本土演员、本土资金,不断发掘国际市场。

三、青岛影视产业本土原创力的欠缺

青岛自提出打造“影视之城”的构想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近几年来,“投资300亿元的万达影视产业园落户青岛;创建了50亿元的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最高40%的制作成本補贴;两年内已吸引88家影视机构入驻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园区;青岛本土则集结了86家影视制作机构、52家城市影院,其中仅本土影视制作机构2016年就新增32家;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356亿元增至557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影视文化产业逐步成为青岛文化产业的支柱之一。”[2]青岛的文化产业,以影视产业为龙头,正在异军突起,世界级的影视制作基地日渐完善,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2017年青岛影视产业的发展又取得一次飞跃。“青岛灵山湾影视摄制服务中心累计备案影视项目25部,并为40家影视企业提供入驻工商注册等手续办理;包含五洲发行、唐赫影视等在内的入驻文化区的文化企业已达112家。”[3]2017年同时还是《环太平洋2》《英雄本色4》等8部影视片完成拍摄之年;口碑甚佳的《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等多部影片也在文化区取景拍摄。

这些大片巨制虽然在青岛拍摄或制作,但是青岛本土创作团队的作品奇缺,影片所反映的文化底蕴和叙事内容,更是和青岛毫无关系,青岛本土影视企业的参与度较低,出自青岛的导演、编剧、演员没有几个。这些影视产品之所以选择在青岛拍摄,看重的仅仅是设备的先进和政策的优惠,但设备的先进和政策的优惠并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如果国内其他已经非常成熟的影视制作基地,如横店影视城、怀柔影视基地等,也给予同等政策的话,青岛便毫无优势可言。

目前来看,青岛在影视产业发展中,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话语权并没有得到应有彰显,青岛还处在仅仅为影视产业提供拍摄制作平台和消费市场的层面,还没有真正成为具有说服力和话语权的影视制作、创作主体。青岛的本土影视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资金与人才短缺,原创与制作能力相对欠缺,本土创作的叫得响、记得住的精品佳作不多,具有国际影响力、体现青岛原创能力的产品不够丰富,缺乏代表青岛地方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品牌内容,“现象级”的影视作品尤其缺乏,本土文化传播和影响力有限。

另外,青岛本土影视创作人才流失严重,一线专业人才和高端人才短缺。影视人才的流动性较大,一些优秀人才受各种因素影响,或转业,或流失。首先,影视编剧层面的基础性人才普遍短缺,剧作家队伍存在结构性问题,老龄化日益严重,青年作家写作状态不够稳定,原创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其次,影视制作层面各类人才情况不容乐观,许多影视制作人转换领域,大量流失。再次,培养机制与培养力度不够,为青年影视创作人提供发表、制作、展映的机会和平台尚嫌不足。最后,影视产业市场化程度高,懂得金融、营销、经营管理等综合知识的高端人才尤其缺乏。

四、提升青岛影视产业本土原创力的建议

(一)在影视产业新格局中找准定位

新的产业环境和市场形势,给今天青岛的影视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快速增长,自201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后,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的机率极大,影视产业重心的转移已是大势所趋。

但是需要认清的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主要是指消费市场,即消费人群的增长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市场的增长仅仅为影视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环境机遇。影视产业的真正壮大,关键还在于内容和形式。

同时,影视产业重心的转移还仅仅是一个趋势,行业竞争依然激烈。就国际环境而言,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影视生产和输出大国的优势依然存在,国际竞争激烈。就国内环境而言,中国十大影视基地的格局早就铺就,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吉林、河南、河北、宁夏等,都是影视生产大户,但同质发展严重,汇聚效应不足,国内发展格局依然比较散乱。

青岛面临着市场增长的利好,也面临着国际、国内激烈的行业竞争,必须准确定位所要扮演的角色。即青岛要打造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授予的“电影之都”,必须在国内影视行业中拔得头筹,形成汇聚效应;在国际上,也要有与国外同行业相互抗衡的能力,而不能停留在仅仅提供拍摄、制作、发行和放映等下游环节的低端层次。一方面,固然要加快院线建设,完善电影发行放映经营机制,抢占销售市场份额。但另一方面,也是更加重要和更加根本的,是要在影视研究、内容创作和形式创新等上游环节做出成绩,进一步完善影视产业链条,凸显青岛本土影视创作主体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脱颖而出,甚至发挥重塑中国影视产业新格局的重要作用。

(二)在向先进国家和地区学习中促进类型片创作

大力开发本土原创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向先进国家和地区学习,掌握已有创作技能,缩小差距。首要的是促进类型片的创作,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电影生产的工业流程和工业体系。美国电影的优势,在于它的商业化、类型化、全球化和贴近观众。美国的类型化电影创作模式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此种创作模式为美国电影赢得了市场和观众。

2017年,进口片配额进一步放宽后,美国影视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越来越低,国产影视受到很大的冲击。“商业性+类型化+高科技”是美国影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倚重大荧幕视觉效果的独特表现力,将进一步影响中国影视创作发展的方向,向美国学习势在必行。

青岛学习美国,一方面是引进来。但引进的关键,不应该是现成的影视产品,而应该是先进的影视设备、影视技术和影视人才等,过程学习是重点。如,可以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条件,邀请国外知名影视团队来青岛进行影视拍摄和制作,加强双方合作,促进技术和人才交流等。另一方面是走出去,即派遣影视人才,到美国等学习深造,或者与知名影视企业合作,提升本土影视人才的创作创新能力等。

类型片的学习有迹可循,是一个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本土影视创作技能的途径,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此,毕竟类型片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和饱和,发展余地有限。突破类型片限制,突出本土创新,才是青岛影视发展的出路。从商业片到文艺片,再到小众文化片等,多元影视类型共同发展,才是阳关大道。

(三)在抓住互联网对于影视产业带来的机遇中发掘和培育青岛元素

随着技术的升级,互联网大平台的介入,大数据的极致应用,影视产业链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互联网公司不仅带来雄厚的发展资金,为融资、营销、发行和后期制作提供配套服务,互联网思维还深度影响传统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以及后产品开发机制,催生电影观念的革命。”[4]

目前,网络文学正在推动影视创作生产机制的变化。网络文学俨然成为压倒性的影视内容源头,影视生产行业正在形成内容源头(网络文学)+制作(影视娱乐公司)+宣传(微信、微博等)+播出销售(影视门户等网络售票平台)+衍生开发(游戏、电商等)完整的产业链。随着百度、阿里和腾讯三大互联网公司对整个文化娱乐布局的完成,其对网络文学的版权运作,也日渐由销售转向自主孵化开发,再到影视产品的开发,他们主导着视频门户前三强:优酷土豆(阿里)、爱奇艺(百度)、腾讯视频(腾讯)。网络公司正在以网络文学贯通产业的上、中、下游,依靠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掌握行业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建议青岛政府与各大网络公司合作,鼓励创造以青岛地区为叙事背景,以青岛人物和青岛故事為叙事元素的影视产品,健全选题立项和奖励评价机制,建立与网络公司从网络文学、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后期制作、发行交易、播出销售、衍生产品开发等完整的影视产业链合作机制。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打造“互联网+影视产业+青岛元素”的生产模式,全方位助推一批带有青岛烙印的、叫得响、记得住的优秀影视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诞生。

(四)在扶持本土影视企业中打造具有“青岛烙印”的优秀影视作品

青岛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极具特色,尤其是近一百年多来的青岛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青岛文化秉承东夷文化和齐文化的传统性格,融合了移民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海洋气息浓郁,重工尚商、崇利善变,极具多元性和包容性。同时,青岛是一座非常适合影视外景拍摄的城市,素有建筑“万国博览会”“天然摄影棚”之称。

青岛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影视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需要好好挖掘。青岛本土影视企业曾经拍摄制作过像《寻找微尘》这样的优秀作品。但是从总体上看,青岛本土的影视作品在数量、质量和影响力都还不够理想,青岛文化元素挖掘的还不够深入和丰富。青岛虽然有凤凰世纪、名扬影视、华龙三冠、九龙轩、艺翔源等影视公司,但是存在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资源分散、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各种问题。

做大做强本土影视企业,是提升一座城市的影视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政府在遵循影视创作规律,尊重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同时,应该设计和健全有效的资金配套机制、人才培育机制、作品筛选评价奖励机制等,加强科学规划,有效整合资源,在科学研判和民主决策的前提下,将本土影视企业做大做强。积极鼓励影视创作者着手对青岛本土的历史人文题材,包括红色革命题材、文化名人题材、宗教文化题材、近现代工商业题材、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变迁题材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发掘,创作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体现青岛原创力、打上青岛烙印的优秀影视作品。

(五)在培养和吸引影视人才中提高核心竞争力

影视人才是影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首先是培养和留住本土人才,制定本土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在影视创作的各环节、各阶段,采取梯队式培养,积极鼓励驻青高校,如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青岛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校、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加大影视人才培养力度,给予影视人才毕业后在青岛落户工作以优惠政策。其次是大力引进和使用外来人才,特别是吸引高端影视人才来青岛创业和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外來人才来青岛体验生活、创作交流。尤其是注重吸引和引进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人才进入影视产业领域,引进海外影视创意、研发、管理、营销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再次是制定影视行业新人新作扶持计划,设立青年编剧、导演、制片、视觉等奖项,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建立长期的跟踪培养计划,给予青年人才原创作品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试映机会。再次是开展与国际、国内优秀影视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形成短期影视人才培训的长效机制。聘请海内外高层次影视人才来青发展、开展合作或交流讲学,增强外来创作者对这座城市的理解和感情,从而创作出真正反应青岛历史和当代风貌的作品。最后是鼓励搭建一批以原创为主题的讨论交流平台,助推重大题材创作,配置创作队伍、相关资源和营销手段,有计划、有系统地推出“青岛制造”的影视产品,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庞井君,陈共德,方德运.加强广播影视产业原创能力建设的途径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2).

[2]李魏.“文化青岛”枝繁叶茂[N].青岛日报,2017-03-07.

[3]梁辰.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一棚难求”[N].青岛日报,2017-07-14.

[4]李春.“互联网+”:跨界融合下的电影新业态[N].光明日报,2015-10-26.

作者简介:吕绍勋(1981—),男,山东菏泽人,博士,青岛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宗教哲学与文化社会学。

(责任编辑:王宝林)

推荐访问:青岛 本土 注重 提升 产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