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加强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思考与探索

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2-02-22 10:08:50

摘 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学生中占据一定比重,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实现育人功能,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将学生资助与育人机制有效结合的工作开展方案,对高校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经济困难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244-02

Abstract: Students coming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account for a certain propor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financial aid to students and achieve educational function is an essential and important topic during the course of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financial aid of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a set of work programs combining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of student funding and education, 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o the work of student funding and education for students coming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work of financial aid and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coming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目前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体系较大程度上帮助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学费、生活费等经济问题,保证他们完成了基本学业,但由于对受助学生培育教育意识不够,造成部分受助学生毕业时道德修养不高、能力不足。通过调研部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情况,参考前人研究结果,分析得出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受助学生心理帮扶缺失。单纯将资助工作理解为缓解学生经济压力。实际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于贫困偏远地区或离异、单亲家庭,在成长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排除他们对于新环境的陌生感、与他人对比后落差的自卑感以及家庭因素造成的安全缺乏感,结合物质帮扶有计划的为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也应纳入资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对受助学生意识培养不足。简单将资助工作开展为发放学生困难补助。事实上,对于困难学生精神培育的意义远大于物质上的补助。忽略受助学生的道德品质意识培养一方面无法帮助他们养成自尊、自立、自强意识;另一方面容易使班级在助学金评定时形成互相“比穷”的不良风气,从而影响班风学风建设。

(三)对受助学生能力提升不高。单一将资助工作执行为解决学生学费问题。未将学生资助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对于困难学生的资助多以无偿资助为主。无偿资助容易让学生养成坐享其成的恶习,对于资助产生严重的“依赖”思想,从而不思进取,不主动争取勤工助学、社会服务等能力锻炼机会。

二、计划性开展资助工作确保育人功能

资助育人工作归纳起来为: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具体可从以下六个方面逐步展开。

(一)开“通道”——迎新建档,关注问候营造温暖氛围。把握新生报到时机,灌输资助理念,开启人才培育“通道”。在新生报到阶段,筛查新生家庭情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提早传递“正能量”,一方面告知学校相关资助政策,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创先争优。此外,亲自带领困难学生办理“绿色通道”,既能增进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又能增进学生与辅导员之间信任度。

(二)助“适应”——贷款补助,关心帮扶排除生活忧虑。严抓大学基础学习,落实资助政策,帮助困难新生“适应”。大一阶段,主要让学生安心学习,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一方面,帮助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各类助学金,解决学费、生活费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安心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指定优秀学长对其进行学业帮扶,既能充分发挥学长的模范作用,又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三)强“意识”——潜移默化,关爱交流树立良好品德。设计德育创新活动,创建资助品牌,增强学生责任“意识”。资助系列活动开展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并尽力将其打造成品牌项目,确保项目的延续性与影响力。如:为增强学生爱党爱国意识,开展“学党史”主题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增强学生感恩奉献意识,组织“绿色小超人”环保支教等社会公益和志愿活动;为增强学生诚实守信意识,以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为基点举行“君子怀德·诚信还贷”讲座;为增强学生奋发进取意识,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助项目获得者为原型召开“励志成长故事”报告会;为增强学生勤俭节约意识,举办“理性消费、光盘行动”主题班会等。资助系列活动要以德育为核心,常规工作为依托,特色品牌为载体,通过活动开展加强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沟通交流,逐步增强受助学生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引导受资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供“平台”——勤实创职,课外拓展提升综合能力。结合校内校外资源,利用资助项目,提供能力锻炼“平台”。校内资源丰富,如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一方面要结合学生性格能力特征,针对性的推荐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合适的实践工作;另一方面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申请勤助岗位与申报实践创新项目,并通过培训给予适当的指导,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提高岗位应聘与项目申报成功率。此外,要积极开展如“自强之星”、“职来职往”等竞选项目,鼓励受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总结自我、肯定自我、展示自我。校外资源多而繁杂,切不可单一盲目地倡导经济困难学生参与,更需要告知他们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必要时要予以核查社会兼职的安全性。课外拓展锻炼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和提升能力,充分发挥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

(五)建“银行”——志愿服务,展现才能回报社会资助。鼓励优秀学生贡献,验证资助成效,搭建爱心存储“银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得到资助后大都心怀感恩,但极少有主动回报社会行为,易给高校受助学生造成不懂知恩图报的形象,但事实上不然。造成此种现象:一是因为部分学生社会公益服务信息渠道不畅通,缺乏回报社会的良好时机或条件;二是因为学生对社会公益服务理解的局限性,缺乏良好的引导教育与榜样示范效应。合理利用受助学生感恩之心,搭建社会公益服务“爱心银行”,并积极组建文明交通疏导团、空巢老人拜访队、义务家教等志愿服务队,既能帮助学生树立互帮互助的意识,又能为他们提供能力展示平台,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在学生需要关怀帮助时,可从“银行”提取爱心,得到其他志愿者支持。

(六)树“榜样”——挖掘典型,先进示范树立模范标杆。挖掘受助学生中先进人物事迹,运用网络新媒体,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传播正能量。先进人物事迹既要有代表性,来源于受助学生,有清晰的资助培育轨迹历程;又要有相互独立性,从多方位进行典型示范,如刻苦学习成绩拔尖型、社会工作经验突出型、互助谦让品德高尚型与勤助兼职自强自立型等。通过典型示范既能为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参照标杆,帮助这些学生修改完善自身成长规划;又能进一步增强“榜样”自信心,促使优秀学生再进步。

三、资助育人工作有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将资助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是当今学生工作中的一大难题,而有效地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功能相结合,可有力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实现学生“受助、自助、助人”转化。通过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引导受助学生从不同途径基本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转化。1.学习踏实型学生,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奖学金与学科竞赛等项目,并主动幫助他人学习;2.勤助、兼职工作丰富型学生,可实现生活费用自理,并组建团队带动他人创业;3.热心志愿型学生,从受助对象转变为帮扶主体。

(二)促进班风学风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占据较大比重,将有效促进班级班风学风建设。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受助学生班级主人翁意识加强,主动承担班级工作,积极策划参与班级活动,班级凝聚力加强;2.资助项目对象清晰化,杜绝了助学金等评定时班级成员“比穷”现象;3.利用奖助项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帮扶主动性,以少数带动多数,促进班级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期彪,谭德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机制的模式构建[J].南华大学学报,2010,11(5):94-96.

[2]李晓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育工作研究[J].北京教育2013,637:35-37.

[3]唐建伟,黄艳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30):8-10.

推荐访问:育人 资助 探索 思考 高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