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共产主义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吗?

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27 10:16:14

[关键词]共产主义;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4-0044-03

李延明先生的文章《共产主义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载《当代思潮》2001年第5期),试图以简捷的语言,精练的思想,向人们揭示人类社会经由全球化通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走向,应当说文章内容显示了作者的宏大构思和对社会发展进程的独特理解,一些语句中包含着深沉隐晦的思考。但由于作者是用"必然趋势"把全球化与共产主义连接了起来,又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加以论证,难免使人产生种种困惑,故提出本人的一些想法以商榷于李延明先生。

归纳作者文章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共产主义社会不能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态,或者只是各民族、各国家内部的形态,而只能是全人类统一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整个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亦即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惟一的经济主体"。(2)但共产主义社会"没有能力"为自己营造一个"全球性的场所即生存空间",而"经济全球化显示出这样一种趋势",就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向全地球整个人类社会的扩张,""填满人类社会每一个缝隙","使地球上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家在某一时刻都同时具有这种经济形式","成为地球上惟一的经济形式,""从而为共产主义社会准备出它所需要的全球性场所";(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那种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及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发展过度的产物。"作者为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社会--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填满人类社会每一个缝隙--共产主义。文章的叙述似乎是有道理的,而且作者还引用了不少马克思恩格斯的话加以论证。

但稍加思考,觉得作者在论述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进程时省略了一点什么。省略了一些什么呢?

先从马克思主义一些经典论断上看。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公开主张"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1]马克思在1852年给魏德迈的信中写到:"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2]马克思在1875年写作的《哥达纲领批判》中也有这样的话:"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3]这几段话通常被看作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实质。把作者设计的历史进程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张相对照,不难发现作者所省略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无产阶级用暴力开展阶级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再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主张,而且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始终积极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共产主义革命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条件暂时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继承者列宁提出了新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即在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而发动战争的情况下,无产阶级革命可能在帝国主义统治薄弱的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一战期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证实了这一理论;二战后东欧和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也证实了这一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些国家先后进入了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时期。把作者设计的历史进程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进程相对照,不难发现作者所省略的,正是列宁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提出的无产阶级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在一国或数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理论,以及苏联、中国等国无产阶级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斗争实践。

站在今天的历史台阶上,我们看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出现了一些变化:由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势力的强大和国内无产阶级政党在理论上政治上的失误,苏联东欧一些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重又滑向资本主义。然而,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毕竟经受了历史检验,无产阶级革命毕竟在部分国家取得过伟大胜利。在以马克思主义词句论述人类社会通往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的问题时,作这样的省略是不妥当的。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作者的观点也有失严谨。譬如,说共产主义不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建成,这在赫鲁晓夫的"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妄言破灭之后,早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但要说共产主义只能经过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来实现就不一定令人信服了。首先,"整个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前提是消灭私有制,经济全球化却难以使之实现。很明显,不消灭私有制,整个社会就不可能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共产主义为什么要消灭私有制,实现整个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呢?马克思恩格斯写到:"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筑在一些人对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4]这就是说,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目的是消除"阶级对立"和"一些人对一些人的剥削"。而直到目前,在全世界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或内部,都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而存在不同的阶级和阶级统治。要"使整个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就必须消除这些阶级和阶级统治。对于这些,离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无产阶级专政,仅仅指望经济全球化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整个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同"整个人类社会变成一个经济主体"(顺便说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说过共产主义社会"整个人类变成一个经济主体")并不是一回事。前者说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即生产资料只有一个所有者--社会;其中蕴涵着人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私有制已经消亡的意思。后者说的是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的经济主体,如劳动者个体、家庭、家族、部族、氏族、民族、乡村、城镇、都市、农庄、公司、跨国公司、国家等等,合并为一个经济主体。或者说全人类的生产和消费都是在一个全球跨国公司或全球统一的体系内部进行。做到前者是为了在全人类铲除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但是做到后者是为了什么呢?事实上,任何一种经济主体的存在和发展,都不完全取决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成为经济主体的首要条件在于所考察对象是不是生产和消费的单位。世界上从来没有离开生产和消费的经济主体。然而,对"经济主体"来说,要生产就不能不考虑各种生产资源的自然禀赋、各种生产手段的先进程度、生产者所具备的科技文化和道德素养等等;要消费就不能不考虑生产所创造财富的丰富程度、生产创造需求的能力、该经济主体内消费群体受到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影响而形成的消费习惯等等。所有这些,在任何一种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下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即使实现了整个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在一个拥有数十亿人口的地球上仍不可能只有一个经济主体。不同的地区之间(全人类不可能集中生活于一个地区)、不同的行业之间(全人类不可能只从事一个行业)、不同的民族之间(民族的存在一定会比阶级和国家更为久远。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可能只遵从一种生活方式),都会因为基础条件、历史传统、科技能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不同的经济主体。即使是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马克思语)的情况下仍会如此。

第三,对人类社会由私有制社会形态向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过渡形式的理解不应当是形而上学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一种占领社会的每个角落、填满社会的每个缝隙的趋势"是不错的;说资本主义的发展能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准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在今天也是人们所熟知的道理。但肯定上述说法不等于说共产主义(它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一定要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占领社会的每个角落"、"填满社会的每个缝隙","地球上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家"都采用了这种"地球上惟一的经济形式"之后才能进行。首先,这样理解,无异于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提出的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是错误的;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进行的"十月革命"的成功,毛泽东领导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功等等都是多余的。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创始的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否定。其次,这样理解也是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不相符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只承认矛盾的普遍性而无视矛盾的特殊性,就不能真正认识任何一种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揭示了人类社会由私有制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般规律,但他们从未忽略不同国家的特殊情况。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尚未充分暴露的情况下,经典作家虽然讲过共产主义革命"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话,但这里的"文明国家"并不是"所有国家"。而且他们马上就强调:"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较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5]这其中已包含着关注不同国家矛盾发展特殊性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6]这其中也没有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填满所有国家每个缝隙"之后再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暴露之后,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能在数国甚至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领导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填满本国的每个缝隙,而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动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过于严酷,已经令他们无法忍受,以及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掌握了社会历史前进的辩证法,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即在矛盾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意义上自觉把握事物的发展进程。否定上述思想和斗争历程,主张通过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填满人类社会每一个缝隙"之后,再"由社会直接占有已经发展到除了适于社会管理之外不适任何其他方式管理的生产力"(搞不清作者所说的"由社会直接占有"是什么意思),不仅意味着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真髓和活的灵魂")等唯物辩证法原理,而且意味着全世界受到垄断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国家人民都不要反抗斗争,而应当安心忍受,直到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填满人类社会每一个缝隙"、"社会直接占有"了生产资料,共产主义就自然实现了。真能如此,我们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的领导、四项基本原则等等干什么呢?

第四,不应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人类社会经历全球化之后的自然结局。断言"共产主义社会没有能力为自己营造一个全球性的场所即生存空间",是基于"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及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发展过度的产物",共产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经由全球化"填满人类社会每一个缝隙"之后的自然结局的认识。笔者以为这样认识问题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人类社会必将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但从来没有说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填满人类社会每一个缝隙之后共产主义会自然实现。而是坚持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并获得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的前进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斗争推动的,而在阶级社会,这两大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经典作家及他们的继承者们始终认为,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须经过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开展的阶级斗争才能实现。他们毕生的理论和实践活动都与此密切相关。这不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而恰恰是按照他们自己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行动。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都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填满社会的每一个缝隙之后才取得的。这是遵照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自觉行动的结果。相反,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在相当一些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早已"发展过度",但这些国家并没有显示出向社会主义(更不要说向共产主义)自然转变的迹象。而除了中国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早已填满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每一个缝隙",但在发达国家主宰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作用下,它们当中的大多数恐怕很难会出现"发展过度"的情况。这些不是明摆着的事实吗?按照作者的逻辑,这些国家将不会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自然转变的可能了。

注 释

[1] 《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下同),第263页。

[2] 《马恩选集》第4卷,第332-333页。

[3] 《马恩选集》第3卷,第21页。

[4][5][6] 《马恩选集》第1卷,第265页,第221页,第262页。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责任编辑 柳 波

推荐访问:共产主义 全球化 趋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