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影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探析

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08 10:09:23

【摘 要】文章通过对我国社会现状进行分析,试就影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进行探析,并探索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和谐;价值观;制度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把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政治理想和社会模式。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提出“和为贵”的观点,其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一书中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画,认为“公正即和谐”。16世纪以来,在文艺复兴、产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方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构建公平和法治的社会。例如,卢梭提出“天赋人权”,主张自由;孟德斯鸠以“法的精神”为出发点,主张采取以法治国的方针,保护公民权利不受侵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主张将来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内涵

二十一世纪初,在我国进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首次全面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国内一些学者也相继对和谐社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郑杭生认为,从理论上说,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1]。邓伟志提出,和谐社会至少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公民社会、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社会运筹即社会整合得当的社会[2]。萧灼基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3]。陆学艺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并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结构合理、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不断得到协调并且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公平公正、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各阶层人民有共同理想并且讲诚信守法度、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4]。

结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应该不断得到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社会创造活力充分激发,社会财富的创造源泉充分涌流,社会公民各尽其能;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社会稳定、各种利益关系协调,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能够各得其所、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贫、和睦融洽、安居乐业的社会。

二、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因素

伴随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人均GDP已经达到2000美元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风险越来越大,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当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主要有:

1、和谐价值观缺失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应是以人为本的社会。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他们又应该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经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过来,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生活水平越高,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的社会历史阶段,追求经济发展的冲动使得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被不断边缘化,对经济利益盲目追求而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成员价值观缺失首先会造成社会认同感危机,当人们对社会缺乏了一种共同价值的认同,社会就不易为众人所认同;其次,社会成员价值观的缺失会导致社会正义的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种正义导向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正是正义的缺失。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阶层利益的分化与对立、党群、干群关系的紧张、劳企关系的紧张、贫富关系紧张等等社会阶层不和谐缩影均是和谐价值观缺失的表现。

2、社会分配不公平

财富的增长与社会分配公平相协调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起码条件。孔子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方针,即社会分配合理到什么程度,社会就和谐到什么程度,分配合理的程度和社会和谐是有线性关系的。当前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反映财富平均分配的基尼系数早已越过国际警戒线0.4,达到了0.46。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我国的社会分配不均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乡分配不均。目前,在我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接近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教育差距、医疗差距、消费差距、就业差距以及政府公共投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将不利于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区域分配不均。主要表现为:人均GDP差距不断扩大,1997-2002年,中部人均GDP相对东部的比重从54.14%下降到52.60%,西部人均GDP相对东部的比重从43.08%下降到40.59%。[5]造成这种差距日益加剧的原因首先是外贸和利用外资的不平衡加剧,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也为区域经济不平衡雪上加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又导致了包括资源垄断、资本垄断、市场垄断、技术和人才垄断、信息垄断、产品品牌等垄断现象的加剧。

(3)社会各阶层分配不均。表现为一些寻找政策和体制漏洞的集体或个人能够牟取暴利,成为富人阶层,充分享受优质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公共资源,一些辛勤劳作的人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个别部门和单位靠垄断地位而获取超额利润,享受高工资、高福利,工资水平达到同一个地区普通公务员的几倍甚至更多,导致民众的情绪不断加大;农民人均收入低,负担重,国家农业方面的投入不足,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大批工人下岗,政府补偿过低,而与此同时,政府部门权利寻租获得非法高额收入,导致利益失衡。

3、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建设进程,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太慢,投入严重不足,公共事业济富不济贫,有限的公共资源过度倾向于少数社会群体,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特别在农村更为突出。

我国在科教文卫安全方面的投资比较低,教育经费只相当于GDP 的2%多一点,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卫生方面,我们的医疗卫生体系在世界卫生组织的191个国家中排在144 位,人均卫生经费只相当于非洲最穷国家的一半,在卫生负担公平性排序中,中国居188位[6]。教育的不平等与教育产业化使公共教育成为少数人的教育,导致上学难、上大学更难的现状;医疗机构的盈利化和产业化也使得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不能遍及整个社会群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困扰着国内绝大多数人;伴随着高校持续大幅度扩招的同时大学生就业率逐步走低,下岗职工由于社会环境的原因以及其自身特点使其再就业也遭遇种种困难;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设备落后,技术力量不足,服务水平差;农民进城务工遭遇种种包括市场准入歧视、户籍歧视、价格歧视、财富歧视、就业歧视、学历歧视等,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房地产行业市场秩序混乱导致城市房价一路攀升,居民购房难;部分工矿企业违章违规生产,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导致我国工矿企业安全事故频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日益加快对社会养老金、医疗体系、护理保健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极不完善,农村基本不存在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系统,城镇保障目前也只能现收现支,甚至很多地区还一直“收不抵支”;改革开放向纵深挺进,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矛盾促使我国出现又一次持续时间长、案件上升幅度大、犯罪类型与手段繁多、危害严重的犯罪高峰。

4、政府制度建设落后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公平正义不是市场的产物,而是政府公共政策的结果,因而制度建设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市场经济的高速运转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包括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我国目前的制度模式受计划经济影响较大,各项制度法规不完善,有些法律虽然做出了某些规定,但是相关配套措施迟迟不出台,或者某些政策本身缺乏可操作性。同时,我国的社会组织发展缓慢,自治能力依然很低并且严重依附于政府。社会组织应该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承担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政府权力的限制与收缩,充当政府与企业沟通的工具。改变由政府单中心治理导致的权力泛化,消除权力寻租的空间。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的状况是或依附于政府部门成为国家权力的延伸,或运作于市场成为经济实体,介于二者之间的社会组织则运行困难,地位尴尬。由于政府过多的干预经济运行微观环境,宏观方面又没有提供公正、严明的制度保障,就会为权力寻租留下空间,大政府小市场的社会状态必然使经济发展遭遇重重障碍。制度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为社会发展提供政治导向,因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建设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做起。

三、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1、加强制度创新,改革政治体制

消除我国社会现存的不和谐,关键要提供制度保障。首先,要持续推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通过市场经济制度的根本确立,使市场规律、法律充当交易竞争的裁判员,从而营造自由、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要逐步完成向小政府大企业的市场主导型经济的转变,收缩政府权力的覆盖范围,为社会力量的发育成长提供有利的空间,从而在政府与个人之间建立联系和沟通的桥梁,缓和二者间的紧张状态,同时也为个人营造阻挡强权侵扰的屏障。其次,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要将执政党的性质、地位、职能、领导方式及其与政府、立法、司法、社会民间及公民个人的关系、相关的法律责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化、制度化,使得对执政党的约束与监督落在实处,具有可操作性。还要严格界定党的政策、决定与法律的界限,使其服从法律的规制,防止其超越法律的规定,形成隐性立法。同时,应注重我国的政权建设水平,在减少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注意各级、各类权力机关之间的有效制约与平衡。

2、完善社会事业,加强公共服务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要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尽快使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改革医疗体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加大力度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大对中低价位商品房的建设,加快解决低收入群体廉租房的供应建设,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政府政绩考评不仅要依据经济指标,更要关注社会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针对我国的就业人口特点,政府应当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提倡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势,打破城乡分割,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政策支持;逐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引导和帮助低保对象、学生、儿童等居民参加城市居民医疗统筹;继续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险问题,探索和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多种方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期生计,加强和规范农村特困群体生活救助工作,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3、优化社会结构,调和阶层利益

理想的社会结构状态应当是椭圆形结构,即中等收入者占社会群体的大多数,富人阶层和穷人阶层人数较少。合理调整我国各阶层的比重,需要通过提高所得税,增加利息税,开征遗产税等措施调整过高收入,反对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同时,在政策上适当向弱势群体倾斜。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既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意义十分重大。调和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首先要维护、发展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各社会阶层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要从制度上保障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和平等竞争。逐步消除户籍、地域、身份,二元结构双重标准等方面的制度性限制,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从而减少不满和对立情绪。三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构建和谐人人有责的重要性。四是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切实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11.30.

[2]邓伟志.《邓伟志谈和谐社会建设》[N].《学习时报》.2005.2.8.

[3]萧灼基.《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N].《文汇报》.2005.3.7.

[4]陆学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要求》[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3.

[5]崔敢.《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继续扩大矛盾集中在中部》[N].《区域经济》.2002年第8期

[6]王永玲.《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三大因素》[J].《中国聊城》.2007.3.23

推荐访问:探析 和谐社会 构建 因素 影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