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儿童癔病特征48例分析

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3-06-20 15:30:12

关键词 癔病 儿童 心理健康

癔病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或意识改变,而缺乏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其症状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以往成人患病报道较多,儿童癔病的报道相对少。近年来,儿童发病率逐年升高,且群体癔病时有发生,儿童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以一市级心理医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总结儿童癔病的临床表现类型及治疗体会,分析总结儿童癔病的特征。

资料与方法

对象及纳入标准:2000~2005年在长春市心理医院住院并诊断为儿童癔病患者48例,男18例,女30例;年龄8 岁4个月~14 岁3个月,平均11岁2个月;其中独生子女38例;病程0.5天~4年;发作次数1~24次,平均12.5次。

纳入标准:符合CCMD-3癔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疾病,特别以躯体症状为主,以精神障碍分离症状为主要表现者要排除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以及脑器质等精神疾病。

方法:分析48例癔病患儿的首诊临床资料,包括起病年龄、临床类型、病因、辅助检查结果(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检查,脑电图、脑CT、心电图、肌电图检查,头颅、颈腰椎及关节X线片,甚至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同时对治疗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并进行随访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儿童癔病的不同临床表现类型、病因、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治疗预后情况。

结 果

转换型30例。感觉障碍5例:表现为全身麻木伴无力、头部麻木、双手麻木各5例;四肢麻木8例,其中2例伴心悸。运动障碍5例:痉挛发作5例,发作时表现为单肢或四肢抽动,双目紧闭,无口周发绀,无舌咬伤及尿便失禁,其中9例伴有头晕,7例伴四肢麻木,经医生暗示后可制止,家长暗示后再次发作。瘫痪4例:双下肢瘫1例,双上肢瘫1例(其中1例伴双眼睑无力),四肢瘫2例。发作性过度换气10例,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呼吸深大,注意力分散或让其运动时症状突然减轻或消失,重复出现。癔病性器官及内脏功能障碍9例:表现为静卧不立,尿潴留。痉挛伴瘫痪7 例。分离型3例:主要表现为情感爆发,发作时倒地号啕大哭,大声喊叫或哭笑无常,变化迅速,医务人员暗示后可突然终止,家长不满足其需求时或暗示后可立即发作。

48例患儿中,发病前大多有精神诱因、特定环境及突然的心理刺激,心理社会因素与症状存在病因学关系。其中改变学习环境(小学升中学)10例,平时家长过分溺爱6例,感冒发热3例,6例突然改变居住环境,6例父母离异,7例因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及家长批评,2例因同学之间打架而发病,1例阑尾炎切除术后,2例车祸引起,余5例无明确病因。

本组病例经详尽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体征,各项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脑电图、肌电图、头颅等)无阳性证据。

48例均采取以心理暗示为主的治疗方式,首先耐心倾听患儿叙述,以亲切态度与患儿交谈,同时了解其性格特征,解除其恐惧及不安情绪。除8例短期应用过镇静剂安定或鲁米那外,多数患儿给予安慰剂,同时配合语言暗示治疗。其中应用10%的葡萄糖酸钙50ml静脉注射10例,生理盐水20ml静注9例,4例生理盐水肌注。20例获较好结果,20例治愈出院,8例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9例,1例失访,半年均无发作。

讨 论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疾病模仿家”。是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没有器质性基础。

对于癔症的确认应十分慎重,要注意四个要点:①该病是由于精神刺激突然引起的疾病;②该病的症状具有特异性,如躯体障碍表现出的体征,意识障碍表现出过多的表情和夸张性;③症状可因暗示而消失;④它不属于器质性躯体疾病。

癔病常在特殊性格(歇斯底里性格)的基础上,由于急剧或持久的精神紧张作用以及其他因素的参与而发生。儿童癔症表现复杂,必须详细体检,全面检查,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及暗示治疗有效后,才能做出诊断。儿童瘾病近年来有逐渐增多趋势,多由性格缺陷和精神创伤引起。多发于5~14岁的女孩。患儿以独生子女为多,由于父母过分溺爱,加之教育方法不当或家庭的特殊原因,使其形成了任性、自私、疑心重、暗示性强,爱感情用事、富于幻想、好表现自己的性格等。当受到惊恐、委屈、愤怒等精神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即发病。临床表现因年龄不同而各异,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可出现流行。大多突然发病,出现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短暂的精神异常,而这些症状常因暗示而产生,也可以因暗示而消失为特点。

治愈癔症和保持长期的疗效,关键是对患儿进行针对性教育。首先是素质因素,多数患儿父母有癔症或性格不良,有些患儿有癔症素质或性格偏离,如自我中心、好表现、不成熟、情绪不稳定、依赖、易于受暗示。儿童时期心理就有天真幼稚、情绪不稳、反复无常、易受环境影响、易受暗示等。一旦家庭抚养教育不当或父母对子女过分娇纵、溺爱,或过分关心保护,易使患儿以自我为中心,受不了挫折和委屈等。所以改革教育方式、减少离异、进行儿童心理卫生的宣传与教育, 对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降低癔症发生率是非常重要的。

帮助家长分析并祛除患难儿发病的诱因并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暗示治疗是癔症治疗的主要方法。消除症状心理暗示治疗效果好,必要时运用催眠疗法、环境治疗、行为疗法、其他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精神科药物治疗等。治疗之前要取得患儿的充分信任与合作,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不但在治疗时配合,并且在治愈后将本病的基本知识教给家长,尽可能避免暗示症状产生的诱因而再次发病。

参考文献(略)

推荐访问:癔病 特征 儿童 分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