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习水打造“全景域”旅游示范县的情况调研

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3-06-22 15:00:35

摘要:构建“全景域”旅游发展的新局面,是基于习水县域内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特色生产生活文化、丰富的红色历史以及发展实际的需要。习水县在探索“全景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上,将“全景域”旅游融入红色智慧旅游、推动国家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的项目落实上。文章在分析总结习水县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探讨了习水县打造“全景域”旅游可以从整合旅游资源、创新管理机制、突出品牌特色、优化配套服务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

关键字:“全景域”旅游;习水县

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全域旅游概念。2015年,国家旅游局工作部明确指示要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开创了我国旅游发展的崭新篇章。习水县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发展的号召,紧扣全域发展的主题,依托习水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绿洲红城,旅居习水” 、“鳛国故里”旅游品牌。

一、习水县“全景域”旅游发展的现状

2017年,全县旅游产业围绕县委“四圈一线”空间布局和“五旅一体”产业布局,以建设“旅居习水”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狠抓旅游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旅游服务配套,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在2018年新年伊始,习水县迎来了全景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春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习水县全景域旅游示范县构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续写了习水县全景域旅游发展的新篇章。

习水县旅游资源丰富,共有旅游资源单体286项,可分为8个主类,23个亚类,90个基本类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为习水全域旅游奠定基础。

习水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6℃,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森林植被覆盖率达52.7%,其中,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覆盖率高达89.6%。县域内有565平方公里丹霞地貌,七大生态旅游景区,是远近闻名的绿色生态王国、“天然氧吧”、“避暑天堂”[1]。近年来,生态保护理念已成为全民意识,习水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将为其全域旅游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第二,特色生产生活文化,为习水全域旅游添砖盖瓦。

在当今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中,拥有特色旅游资源,是提升旅游发展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习水县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周代至战国时期,生产生活文化底蕴深厚,鰼部文化、三岔河摩崖石刻、 青溪河僰人遗址、宋代酒窖、望仙台石窟等文化古迹众多。习水县海拔最低处300米有余,最高处1500米有余,跨度较大,因而气候、植被以及生活生产各具特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更为重视,在习水集合旅居功能的旅游小区日益完善,能为满足不同层次游人的多元要求,为习水全域旅游发展添砖盖瓦

第三,内涵丰富红色历史,为习水全域旅游增添魅力。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习水,在习水县境内辗转60余天,是长征途中停留最长时间的县城。红军在习水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其中就有世界文明的四渡赤水战役。毛泽东同志曾评价指出,四渡赤水战役是他人生中最为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的主战场在习水县土城镇,红军在这里生活遗迹、作战历史保留地较为完整。红军战士攻坚克难,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更是被习水人民代代传诵,流传至今。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以及为民服务宗旨,是我们国家核心的价值观主要内容。革命先辈在习水留下内涵丰富的红色历史,为习水打造全景域旅游增添了无限魅力。

二、习水县“全景域”旅游发展在探索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果

习水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类型多样,为其开發不同方向、适合不同市场的旅游产品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县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相间分布,为资源优势组合、发挥集群效应,提供了先天优势。习水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从全域、全季概念着手,全方位综合发展,以鲜明特色打造国内精品旅游胜地,在“全景域”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一)以“全景域”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红色智慧旅游新局面

习水县重视构建顶层设计机制,制定区域旅游发展特色计划,全方位统筹整合旅游资源,最大化的激活旅游要素,运用科学的信息技术,将红色文化体验融入到游览活动的全过程,实现传统旅游向智慧型体验、智慧型服务、指挥型管理和智慧型营销的高效转化。注重全域旅游信息化的构建,采用高性能的信息处理技术,最大化的整合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系统性的开发和激活红色文化要素,实现了智能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二)以 “全景域”旅游发展为战略载体,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在习水落地生根

党的十八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习水,全域旅游与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了完美融合。第一,创新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和引擎。习水县“全景域”旅游坚持将创新思想贯穿于一切旅游工作,开拓了旅游发展新空间、构建了旅游新体系、激发了旅游新的消费点,培育了旅游新的增长极,创造了旅游新动力。第二,习水“全景域”旅游是推进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习水县注重旅游资源的科学融合,打造集特色和品质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产业。一是促进旅游与文化协调发展;二是促进旅游与工业协调发展;三是深入农业与旅游协调发展。第三,习水“全景域”旅游以优越的生态资源为基础,创新性的提出将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相结合的绿色旅游发展理念。第四,旅游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全景域旅游更加重视开放格局的构建,打破了地域、行政分割等各种制约旅游发展的边界,拓展了旅游发展的领域和空间,构建了全面开放的旅游发展大格局。第五,全域旅游是推进共享发展的重要载体。习水“全景域”旅游发展重视旅游综合功能的构建,提倡旅游主客体参与者共建共享基础设施、资源效益、产品服务以及生态保护等旅游项目和旅游福利。

(三)以“全景域”旅游为切入点,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

乡村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而旅游产业的发展既可以助推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又兼具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大、绿色特征显著,可作为新时期建设美丽乡村的支柱性产业。习水“全景域”旅游发展在充分利用人文、自然资源的同时,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和鳛部文化挖掘打造,与我国城乡建设、城乡统筹、生态宜居新农村建设宏伟战略目标高度一致。习水县“全景域”旅游是以旅游发展为着力点,推动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向农村配置,实现了旅游与农业的紧密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习水县“全景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习水县在探索全景域旅游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极打造红色智慧旅游,以国家新发展理念指导全景域旅游发展的实践,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全景域旅游相结合,互为促进,成效显著。但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资源挖掘开发、运行机制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梳理归纳总的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挖掘和开发不足

第一,就其自然旅游资源而言,习水自然旅游资源大多以观赏为主,对其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内涵介绍较少,且介绍方法简单,没有充分展现旅游资源愉悦身心休闲价值,也没有重点突出其提升知识文化水平的学习价值,更没有科学体现将旅游资源融入生态发展,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生态建设价值。第二,就其历史资源而言,内容真实性、权威性有待考量。对于“四渡赤水”研究起步较晚,当时参与战斗的红军战士以及知情人均已过世,因而并没有真正历史参与者来还原四渡赤水的历史真相。史证资料的收集也存在不足,很多行军指令、作战计划等相关文件都没有保存下或被找到。第三,文化资源产品单一。习水文化旅游资源往往是以四渡赤水展开而来,没能有效实现“七个习水”精神、鰼部文化、绿色文化的优化组合,显得产品主题单一。

(二)“全景域”旅游发展系统性不强

习水现有的旅游发展没有形成产业链,也没有构建起系统性的产业市场,发展重点偏向特色打造,全面性构建不足,“各自为战的多、集中打造的少”。在系统化打造“全景域”旅游新模式开发不足,无法突出综合效益,将观光旅游与保护历史景观、构建生态文明、推动经济增长有机结合,构建“旅游景区+业态升级”、“自然景区+生态文化”全域旅游新探索、新开创。

(三)“全景域”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习水县“全景域”旅游体制、机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首先,政府旅游管理主体单一。习水县“全景域”旅游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行政部门的主导,旅游组织以及相关的机构、企业很少参与,管理主体单一。其次,政府旅游没有充分整合管理资源。习水“全景域”旅游发展以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为基础,而这些旅游资源又分属于林业、文物、文化等部门,这就需要政府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但在习水现实的旅游管理中,旅游产业政策、结构调整、布局规划、规模控制都未形成系统化统一部署,往往是“各自为政”“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最后,政府旅游管理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手段。

(四)旅游发展同质化竞争激烈

全国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就全国范围而言,从红色要素分析,井冈山红色旅游、延安红色旅游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我国红色旅游的首选之地。习水红色旅游起步较晚,红色历史相对前两者相对不充分;从自然旅游资源看,习水避暑度假旅游的消费对象以与贵州相邻的重庆市民为主,游客数量有限且地域属性单一,与“被誉为中国戴维营”的北戴河以及“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鸡公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就贵州省内看,从红色要素分析,遵义会议会议及其精神全球闻名,享誉世界。茅台国酒与茅台三渡渡口“酒旅文化”的结合,都比习水县四渡赤水红色旅游要为人民所熟知;从自然要素分析,有“中国凉都”之称的贵州六盘水,夏季温度平均夏季平均气温19.7℃,夏季气候凉爽宜人,比习水避暑度假游的品牌要响亮的多,仁怀的茅台美酒河的打造也比习水以习酒为代表的美酒河旅游要发展的好。

(五)旅游发展管理队伍构建不合理

习水县旅游局工作人员人员编制共计16名,其中旅游专业毕业者4名,占总编制的四分之一。对口专业人员少,势必影响旅游局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习水旅游资源单体286处,相对于旅游局16名工作人员意味着旅游局每名工作人员要指导管理约18处旅游资源, 工作量大难以形成权威的探索挖掘。

四、习水县“全景域”旅游发展壮大的具体措施

(一)整合习水旅游资源,打造全领域、全链条多元化的复合型旅游

全景域旅游是集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民生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要实现“经旅共创”“文旅共荣”“社旅共进”“生旅共生”战略追求。一是要充分挖掘资源特质,推进特色旅游项目和重点旅游集聚区建设。二是提升旅游资源利用层次,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机融合,实现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商务会奖旅游多元化。三是打造全时空旅游体系,重视打造 “黑白结合”全时空旅游产品体系,开展24小时全天候旅游。

(二)政府主导,构建习水“全景域”旅游管理新机制

习水县力求把“全景域”旅游作为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建设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文化强县。一是指出要實现管理主体多元化。全域旅游管理与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不同,政府部门不再是唯一的管理主体,而是凝聚整合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社会组织、群众个体共同参与的旅游战略管理方式。二是要构建健全的市场机制。“全景域”旅游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体制,通过优胜劣市场发展规则,净化旅游发展环境。三是要提升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旅游市场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为使习水“全景域”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提升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监管能力。

(三)挖掘地域文化,突出品牌特色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习水县根据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和特点优势,按不同性质、功能进行科学规划,明确开发方向。如习水县通过“一心六区”一心战略规划,将红色旅游区、乡村休闲度假区、民宿风情旅游区、文化体验旅游区、生态休闲避暑旅游区、民俗宗教旅游区等六个区域。打造“三带四区三大产业带”战略规划。旅游产业连绵带、东皇—温水煤炭 采选带、二郎—仙源煤炭开发带。 四大产业园区包括赤水河谷白酒集聚区、习水煤电化循环工业区、温水重庆工业园区、大坭坝重庆一体化发展区。

(四)整体推进,加强旅游配套基础服务建设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2018年入境旅游专题研讨会上指出“基础支撑有待进一步夯实。”布局合理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地的隐形招牌,重视加强对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景区交通流畅、住宿便捷,是构建习水“全景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水县为了满足“全景域”旅游的内在要求,积极打造特色餐饮、星级酒店、休闲商业街,加快全县的交通、便民服务、安全保障救助以及公共服务信息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扩充习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新内容。

(五)人才支撑,强化旅游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构建“全景域”旅游的新模式,需要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习水县根据县域内的实际,着力建立健全灵活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创新区开发建设的需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定向招聘等方式,引进急需的策划、设计、管理、营销等高端人才。针对旅游业专业人才比重低,“半路出家”的情况,习水县通过政府旅游部门工作职员和旅游产业从业者的双重培训,提升旅游服务礼仪知识、旅游就业技能。

习水县通过全景域旅游示范县的创建,充分利用县域内优厚的旅游资源,将新时期的红色智慧旅游与习水县发展战略布局相结合,探索出全域旅游发展新方法、新模式。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新时代发展理念,以全域旅游为载体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农旅、林旅、工旅、体旅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特色突出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形成以土城红色文化和古镇文化为核心的全景域旅游大格局,营造了全民旅游、全域旅游发展氛围,拉动了习水第三产业发展,激发了习水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打造“旅居习水”,实现“酒旅并举”“富民强县”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习水概况[OL]。2014.06.

[2]《习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成果.

[3]刘红梅.红色旅游发展的历史阶段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4]曾博伟.全域旅游发展观与新时期旅游业发展[J].中国旅游发展笔谈,2016(12).

[5]石培华.全域旅游是新阶段旅游发展总体战略——全域旅游系列解读之二[J].中国旅游报,2016(04).

[6]葛继宏.全域旅游治理的路径探索———以杭州淳安县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7(03).

推荐访问:习水 全景 调研 示范 情况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