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自然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心得体会 时间:2023-07-09 16:50:33

【摘 要】新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并列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设计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课标—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是教师落实核心素养的必要过程。文章以《气压带和风带》为例,围绕教学内容的学习进阶分析和整体建构,提出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气压带和风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167-01

在当前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学生核心素养等热点问题,地理学科如何“育人”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气压带和风带》教学为例,针对这一节的核心知识,梳理相应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落实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一、核心知识对核心素养形成的影响

本节课教师在进行“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内容教学时,要充分相信学生,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提升其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素养。

二、案例教学导入

2013年11月4日美国大片《金蝉脱壳》全球上映。《金蝉脱壳》讲述的雷布雷斯林是一个曾在8年内成功逃出14座安全防卫工程最严密的重刑监狱的越狱高手。雷退休前的最后一次任务,挑战传说中滴水不漏的超级监狱“坟墓”。雷发现这所监狱是在不知道位置的海洋上,因此要逃出监狱,首先要确定监狱在海上的位置。他利用自制的六分仪测出监狱所在的纬度为30°22′,根据冲马桶时水流是逆時针方向流动,判断监狱在北半球;再根据11月20日海上有温暖的雨水与空气,同时海面风平浪静,最终测得监狱位置在摩洛哥并且成功逃脱。

三、案例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难点知识,也是重点知识。本课以美国电影《金蝉脱壳》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雷是如何应用地理知识成功逃脱监狱,由此切入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逻辑性强,需要一定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则可以加强区域认知。将影像故事情节与全球大气环流结合起来,即有机渗透了人地协调观,又能培养热爱学习、崇尚科学的精神,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理想素材。

四、教学实例展示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素养体现

案例导入播放经过剪辑后的电影片段及相关文字材料,并提出问题:雷布雷斯林是如何利用地理知识最终成功逃脱的?查看世界政区图中30°N附近北非、西亚以及大西洋的地理位置区域认知:

30°N附近北非、西亚及大西洋的地理位置

承转雷是根据六分仪、途经海域的气流判断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

设问1:什么是大气环流?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设问2:假设没有地转偏向力,并且地面平坦、均匀,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只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与大气的热力环流相似,那么地球的大气运动状况如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回答大气环流的概念,并说出原因。在地球简图上绘制没有地转偏向力的大气环流状况并描述形成过程。地理实践力:绘制“单圈环流”示意图

承转其他条件不变,当考虑地转偏向力影响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地球简图上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设问3:以北半球为例,赤道地区上空的暖空气是如何运动?

设问4:在北纬30°,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将如何运动?在近地面,赤道与北纬30°在水平方向气流会如何运动?

设问5:如果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的气流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相遇,这两股气流在性质上有何差异?相遇后运动状况如何?交流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的方法;描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小组内部交流探讨,实验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地理实践力: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承转知道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之后,想一想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地区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设问6: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产生季节性移动,对气压带、风带是否产生影响?如何影响?讨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区域认知:“三圈环流”的分布。

综合思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承转作为地理教学工作者,我非常佩服主人公渊博的地理知识,通过学习我们也大致了解主人公运用到相关的地理知识为自己成功脱困。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案例影响着我们,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学习和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扩宽知识面,开阔视野,而且能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课后思考出示日本“飞象”计划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利用本节所学内容解释气球是如何从日本飘到美国。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世界地图思考,完成相应的作业。地理实践力:解释气球是如何运动到美国的。

人地协调观:大气环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分析了不同假设条件下的大气环流,并结合案例探讨了其运动规律。

五、实例评价

本课以电影《金蝉脱壳》为案例导入新课,由此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动力,然后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再到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步步递进,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综合思维的训练。并以绘制“三圈”大气环流示意图的方式,来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最后通过案例回顾和日本“飞象”计划,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活动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查阅地图,了解北非、大西洋等的相对位置,为区域认知打下了基础,加深了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移动的认识,同时也说明大气环流影响人类活动,渗透了人地协调观。

参考文献

[1]周淑贞.气象学与气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寿绍文.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3]杨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1.

推荐访问:自然地理 素养 教学设计 课堂 核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