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4例隐性乳癌诊治体会

心得体会 时间:2023-07-21 15:20:27

隐性乳癌临床少见,不少人对其认识不足,且早期检出率低,往往延误诊断及治疗,影响预后。我院自2001~2006年共收治隐性乳癌4例,现对其病例分析及诊治体会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本组4例均为女性,年龄42~65岁,平均52岁,右侧3例,左侧1例,绝经前2例,绝经后2例,从发现肿块到就诊时间为1个月~1年,平均5.6个月。

1.2 临床表现本组4例均以腋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体检均未扪及乳房肿块,但其中1例有乳房肿痛,伴咳嗽、咳痰,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1例乳房有局限性增厚感。

1.3 辅助检查4例均行乳腺彩超、近红外线扫描均未发现病灶,后予行钼靶X线拍片检查,仅1例提示乳癌,全部病例行腋下肿块活检,其中1例加锁骨上淋巴活检,均提示淋巴转移癌,有2例行免疫组化检测ER、PR均为阳性,全部病例均予行胸部SCT、泌尿生殖系彩超、消化系彩超等检查,有1例提示双肺占位。

1.4 治疗与结果其中1例因双肺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予多西它赛加阿霉素方案化疗,于2个月后死亡,余3例予行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予放疗、化疗、三苯氧胺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其中2例已分别生存3年和4年,1例于术后2年死于骨转移及肺转移。

2 讨论

隐性乳癌是指乳房内未扪及肿块而有腋淋巴结转移或其它部位远处转移的乳腺癌,约占乳腺癌中0.3~0.5%,原发病灶≤0.3㎝,往往位于乳腺外上象限或其尾部[1]。由于原发灶微小、乳腺肥厚或病变位置深在且为粉刺样癌而难以发现,或同时伴有乳腺囊性增生症等疾病时妨碍小原发灶的检查。通过对4例病人的分析,对于隐性乳癌的诊断有以下几点体会:①发病年龄与乳癌相近。乳癌的发生75%集中在40~70岁[2],本文4例为42~65岁。②首发症状为腋窝肿块。因乳癌的自然病程较长,尤其临床前期较长,约占全程的2/3以上,腋淋巴结接受75%乳房淋巴液,故隐性乳癌的首发症状常为腋淋巴结转移。Patel认为如果其它内脏的癌转移到腋淋巴结时,常有其它部位的广泛转移,据此理论,在排除上肢、肺、甲状腺、消化道、皮肤黑色瘤、卵巢等部位肿溜时,应首先考虑隐性乳癌的可能,而不能满足于淋巴结的炎症而导致误诊。③重视乳房的细微变化。早期乳癌的临床表现常有乳房局限性增厚、乳房疼痛、乳头溢液糜烂、乳房肿大,而在本文中其中有1例乳房肿痛,1例乳房局限性增厚,所以查体要全面、认真、细致。④联合诊断,取长补短。目前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方法很多,但各种仪器对隐性乳癌的检出率低,如热图对微小癌识别力差,超声检查诊断1㎝以下的癌有困难,钼靶X线摄片检出率50%,能发现临床上触不到、直径0.3㎝的微小癌,腋窝淋巴结活检,有可能提供原发灶的来源,有条件予测定ER和PR,有助于诊断及指导治疗。所以应将多种方法结合,以提高检出率及诊断率。⑤辅助诊断应与病史相结合,避免合并症混杂。因隐性乳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5~65岁,患者常患有各种慢性病,出现某些与隐性乳癌不相关的临床症状,使诊断复杂化。本组4例中有1例伴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CT示双肺占位,极易误诊为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隐性乳癌虽不属于早期乳癌,但其预后并不比一般乳癌伴腋淋巴结转移者差[3]。因此治疗上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凡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者,应及时行乳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同常见伴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乳癌一样,术后配合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生物治疗,可望改善预后。总之,综合治疗是治疗隐性乳癌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石美鑫主编.实用外科学(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57

〔2〕李波等.乳腺钼靶摄影对隐性乳腺病灶定位定性诊断分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9.10:170-172

〔3〕王长青.实用肿瘤杂志.1998.12(4):302

推荐访问:乳癌 隐性 诊治 体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