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经济分配制度改革,鼓励收入多元性增长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6-28 10:46:56

经济分配制度亟需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格局存在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过低并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居民生活成本不断攀升、企业薪外各类附加费过重、居民即期消费存在后顾之忧等问题,这使得我国民众收入水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

过去十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GDP年均增长10%左右,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却徘徊在6%至8%之间。总体上来看这些年,政府和企业所得的份额是增加了,居民收入虽然总量也增加了,但是居民收入所占的份额却是相对减少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的,居民的劳动报酬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正在下降。

从整个经济环境来看,调整国家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刻不容缓。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进入转型拐点,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向局部短缺,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迫使企业提高员工待遇和福利保障。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趋势形成了市场倒逼机制,正推动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无论是企业还是普通民众,都在强烈呼吁政府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经济进入均衡共享的包容性增长阶段,让广大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十二五”规划中把分配制度改革作为重中之重,国民经济亟需进入“GDP增长一居民收入提高一消费增长一内需扩大一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格局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报酬比重低。我国职工工资的上涨幅度,大大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我国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低,而且呈现下降的趋势。我国过去十年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GDP增长10%左右,但城乡居民收入只增长了6%-8%,出现政府在分配中得“大头”,居民收入占“小头”的失衡格局。同时,资本所得也高于劳动所得。二是收入差距大。我国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非常大。据统计,我国城乡之间收入比达3.3倍。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扩大到15倍。我国基尼系数接近0.5,全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最低10%的收入差距达到23倍之多。在地区收入方面,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与最低之比达13倍。三是薪外附加重。有报道显示,日前搭载在工资上计提的“五险一金”等缴费项目有20多项,企业负担太多太重,客观上挤占了企业为员工加薪的空间。同样,工资被扣除一部分缴纳到各项基金中,员工实际到手的现金减少。四是居民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研究表明,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保三项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只有29.2%,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上。居民生活成本过高,特别是高房价使城市居民生活成本有难以承受之重。五是未来预期忧。老百姓对未来消费有后顾之忧,上学难、看病贵、住房难、养老负担重等问题成为阻碍居民消费的障碍,影响居民的消费预期。

“十二五”期间八大领域的改革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2010年中同改革论坛上指出,“十二五”期间,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结构调整着力点必须从重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向全面调整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等,改革也将涉及全方位结构调整、涉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等重大任务。

据了解,根据五中全会会议公报,“十二五”期间将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城乡改革等领域的改革攻坚。

首先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体制,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行政层级,完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推进依法行政等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从制度上更好地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和廉洁政府。 第二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包括要进一步明确国有经济的职能定位,逐步实现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完善国有资产制度,深化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层面的股份制改革,要大力推进铁路、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行业的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

第三是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稳定推进电力、天然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制度的改革,切实发挥价格在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控制污染排放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杠杆作用。

第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建立财权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健全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着力加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有效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调节和促进作用。

第五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使金融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六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七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要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效率的关系。

第八是协调推进城乡改革。

彭森强调,实施这八大改革,是因为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预计在“十二五”期问,中国过分依赖出口增长,以及过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继续。同时,国内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即“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将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农业占经济的比重将降到10%以下。

全方位结构调整启动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也将深化。而政策着力点将从重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向全面调整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等。

以调整中央、地方关系,建立财权和事权匹配的体制而言,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就指出,目前政府全部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34%,未来需要下降到30%以内。同时政府全部开支,不能超过总开支的15%。地方目前因为财力匮乏,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模式也需要改变。

以协调推进城乡改革为例,“十二五”将加快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区域之间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研究建立进城人口、农业人口、承包地、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统筹解决当前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和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土地不足的问题。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廖洪乐指出,农村做好产权制度改革。需要在宅基地,农村承包经营,农村集体财产等多个方面确定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实际权益。“这也是目前农村纠纷最多的一个问题。所以‘十二五’的农村改革必须涉及到一些根本制度问题,要建立承包地、宅基地的退出和补偿机制。”廖洪乐说。

收入的多元性增长

我国经济正在进入转型拐点,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趋势形成了市场倒逼机制,正在加快我国经济转型的进程,收入的多元性增长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要实现收入的多元性增长,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和企业联手推进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居民收入与劳动报酬比重,实现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协调发展。建赢居民收入跟经济增长挂钩、劳动所得与企业效益挂钩、工资与物价水平挂钩的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远快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的现状。

二要调节收入差距,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要扩大中产阶层的比例,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鼓励创业,使更多的创业者成为中等收八者。要平衡垄断国企与一般国企、国企与民企的收入分配差距,完善国有资本预算,规范国有企业分红。要调整不合理的高收入,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要扶持低收入和困难人群,探索建立城乡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和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动态补贴机制。

三要政企联手推进收入倍增计划,提高财产性收入,让老百姓“能消费”。现在企业利润率很低,企业加薪不能完全靠企业。政府要积极实施“化税为薪”或“提薪让税”,为企业增加员工工资创造条件。减少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各种收费,减轻企业负担。要坚持企业自主分配与平等协商相结合。要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充分考虑家庭综合税负能力,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计征和抵扣。提薪是渐进的,扩大收入是多元化的。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村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宅基地、住房。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将资产变为资本,让老百姓创业有资金。要拓宽居民金融投资渠道,提高居民的股息、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

四要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改变消费预期,让城乡居民“敢消费”。政府要让利于民和藏富于民,加大对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的投入,降低企业和职工缴纳比例。要建设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推进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要量化改革目标,制定分配制度改革的时间表,提高改革政策的执行力。要对居民消费率、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以及中产阶层比例分别设置科学、合理、量化的改革目标,明确推进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时间表,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进程,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推荐访问:多元性 制度改革 分配 鼓励 收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