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对抗癌症,人类使了哪些招数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6-30 10:23:26

有人将疾病称作“生命的阴暗面”,那么癌症,必定是这阴暗面中最不可触及的一角。所以,现代社会仍有很多人谈癌色变,甚至是在并不清楚癌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在癌症与死亡之间画上等号。

医学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人们口头说到的“癌症”,习惯上也泛指所有恶性肿瘤。最新资料显示,预计2018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810万人,癌症死亡病例960万人。癌症是目前夺走人类生命的主要罪魁祸首,难怪会让恐惧占得先机。

随着癌症越来越常见,很多人觉得,癌症可能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魔咒。其实追溯人类历史,癌症早就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不断与癌症抗争的历史。

从“没有治疗方法”说起

数千年前,人类就已经认识到癌症的存在。公元前2625年,古埃及伟大的医生印和阗在莎草纸上记录病例时描述了乳腺癌。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他只写了短短一句:“没有治疗方法。”

而我国最早对于癌症病例的记载,并没有冠以“癌症”的称呼,而是用了“恶毒之疮疽”等名称。直到12世纪宋朝的东轩居士撰写《卫济宝书》,才提到“癌”字。公元1264年,杨士瀛在《仁斋直指附遗方论》里对“癌”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透孔里,男者多发生于腹,女者多发生于乳,或颈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这种描述,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临床诊断相符合。

面对癌症,“没有治疗方法”曾是东西方的共同困境,直到18世纪中叶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在抗癌研究上才逐渐取得突破性成就。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伴随着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外科学等一系列医学学科的兴起,医学肿瘤学快速蓬勃发展,就算与癌狭路相逢,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药物层出不穷,也会让人类在这场生死之战中更加胸有成竹。

切除手术求“根治”

1863年,德國医学家鲁道夫·魏尔啸在癌变组织中识别了白细胞,首次将炎症与癌症联系了起来。这位德国医学家还提出了“白血病”的概念,首次提出“白血病”与患者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过多有关。

而真正触及癌症手术治疗,1840年代~1860年代出现的两项技术革命——使用乙醚进行麻醉和使用苯酚进行消毒,为手术扫清了最重要的技术障碍。引领肿瘤手术潮流的维也纳人比尔罗特,于1867年起在柏林大学开始尝试通过对腹腔肿瘤的切除治疗癌症患者。经过十余年在动物和人类尸体上的练习,他掌握了这种复杂的手术。他于1872年最早完成食管切除术,1873年进行全喉切除术,1881年切除癌变的幽门,在医学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1882年,美国外科学家威廉·霍尔斯特德首次使用根治性乳房切除术治疗乳腺癌。他第一次提出了根治手术的概念,即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切除一定的周围组织,有助于减少疾病复发。直到1930年代,这种“根治癌症”思路仍然大行其道。除了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又陆续扩展到泌尿系统肿瘤、脑部肿瘤和肺癌等。

这一概念仍然是今天很多癌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成为治疗绝大多数肿瘤的主要手段。

放疗化疗,缓解症状

放射治疗时代的开启,让癌症的治疗更加准确。自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最初的几十年里,医生们采用一种被称为近距离放射疗法的方法,将小块的放射性物质植入肿瘤内部或旁边,近距离向癌细胞传递放射线,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使健康组织不受伤害。直到目前,放射治疗仍是恶性肿瘤重要的局部治疗方法,大约7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用到放射治疗。

化疗在1940年代登上历史舞台,最初是靠针对白血病的治疗取得效果。当时,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医生西德尼·法伯,使用氨基蝶呤在一名4岁女孩身上,实现了小儿白血病的第一次部分缓解。在此之前,急性白血病患儿通常在被诊断几周内死亡。氨基蝶呤就是甲氨蝶呤的前体,甲氨蝶呤后来广泛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西德尼·法伯也被称为 “现代化疗之父” 。

1953年,罗伊·赫兹与华裔美籍科学家李敏求,通过化疗方法使用甲氨蝶呤,治愈了一名患有绒膜癌的患者。这是医学史上第一个人类实体瘤完全治愈的病例。1958年,新的研究证明,联合使用6-巯基嘌呤和甲氨蝶呤可以部分或者全面缓解症状,延长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寿命。该发现为目前所有化疗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所谓联合化疗,即多种化疗药物同时使用,调整药物组合、剂量和时间安排,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同时将副作用降至最低。

致癌基因,由鸡及人

所有癌症的起因都是人体内特定基因变异。而要认识到这一点,人类可花了不少时间。1976年,科学家们发现了正常鸡细胞的DNA包含一个与禽类肉瘤病毒致癌基因有关的基因,会导致鸡患癌症。这一发现最终促进了人类致癌基因的发现。之后三年,TP53基因被发现,它是人类癌症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

在1970年代末,癌症的基因突变学说正式提出,在细胞里普遍存在的基因,突变后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可导致肿瘤发生。既然致癌基因是导致癌症的原因,阻断它们在细胞内的功能,自然就有机会治疗癌症。之后,原癌和抑癌基因以惊人的速度被发现,目前已超过100条基因。国际大药厂研发抗癌药物时,也将各个致癌基因列为攻击标的。如EGFR抑制药物(标靶药物)已经成功延长许多EGFR基因发生突变的癌症患者生存期。

今天人类对癌症的认识仍在不断深化,基因突变学说固然可以合理解释,但肿瘤的发生发展其实更加复杂。外因(病毒、化学物质)通过诱导内因的变化,以及内因发生作用需要外界因素的配合(例如肿瘤微环境的改变、免疫系统与肿瘤的作用等),在肿瘤发生发展各阶段起到不同的作用,对治疗效果产生各式各样的影响,并为人们提供了发展新治疗方法的可能性。

终极法宝,努力追寻

肿瘤免疫治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关注。其实,免疫治疗也不是新课题,早在1898年,美国骨科医生威廉·科利首次利用细菌制品成功治愈了一名21岁的肉瘤患者,并由此被西方称为“癌症免疫疗法之父”。1909年,又有科学家提出,免疫系统在不停地巡逻并摧毁新生的癌细胞,这就是著名的“免疫监视”假说。

经过不懈的研究,美国权威杂志《科学》在2013年总结到癌症治疗即将迎来“转折点”,多项临床试验已经表明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上的有效性,包括治愈多种晚期癌症和转移性癌症。

最近,越来越多的抗癌新药出现,特别是各种靶向药物及PD1和PDL1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得一些晚期癌症患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部分患者甚至能够治愈或长期带瘤生存。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类在抗击癌症的道路上愈战愈勇,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彻底攻克癌症的终极法宝,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癌症终将像天花、霍乱、结核等疾病一样,从不治之症变成可防可控可治的一个病种。

(编辑 余运西)

推荐访问:招数 癌症 使了 对抗 人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