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试论如何正确处理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7-04 10:12:14

摘要: “搞好风景名胜区工作,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在管理”。本文就如何处理好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利用间的关系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work in scenic spot, premise of which is plan, core of which is protection, key of which is management. The paper discussed on how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in scenic spot.

关键词: 风景资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Key words: scenery resources;resource protection;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050-03

1 风景名胜区资源概述

1.1 风景名胜区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1.1.1 资源 “资”就是“有用”、“有价值”的东西,即一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源”就是“来源”。 在我国《辞海》中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源”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也就是说,资源既包括一切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等,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如房屋、机器、消费性商品以及生产资料性商品,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自然资源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资源是一个具有广泛意思的词汇,它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资源就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因此,可以将资源的概念归纳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1.1.2 风景名胜区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的概念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其“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指导方针始终如一。2006年《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定义为:“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2 风景名胜区的格局于发展演变

1.2.1 风景名胜区的无序阶段(1949-1977) 从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的数十年间,除一些城市风景区、名山和重要古迹由城市建设、园林、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外,全国大多数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还没有纳入国家级地方各级政府的保护和管理体系。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有许多珍贵灿烂的风景名胜资源所特有的自然、历史、文化、科学、审美等价值逐步丧失,也一直未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1.2.2 风景名胜区的起步阶段(1978-1994) 1978年国务院在城市工作会议上要求加强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的管理。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国家建委提出建立全国风景名胜区体系,实行国家、省、县(市)分级管理。1979年国务院发出国发[1979]70号文件,明确规定建设部门归于管理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于维护工作。1981年国务院批转国家城建总局等单位《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报告》,要求各地对风景名胜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同时,建设部门着手组织起草制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法规和申报建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工作。1982年国务院审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5年国务院颁发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7年建设部颁发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经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申报,中国国务院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4年审定公布了3批共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各地也审定建立了一大批省级和县(市)级风景名胜区,基本形成了三级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

1.2.3 风景名胜区发展阶段(1994年以后) 1994年以来至目前的十几年间,是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公众旅游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直接影响,风景名胜区从规模到综合经济实力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我国的部分风景名胜区自然与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遗产价值得到国际的公认。风景名胜区已经成为推动国家旅游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热点行业,许多重点风景名胜区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扩大国内外的文化的交流和往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同志在1999年全国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风景名胜区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把保护放在首位。风景名胜区不能仅仅考虑本地区的利益,要有全局和长远的眼光。要切实加强对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领导,按照严格保护、建设和管理好。搞好风景名胜区工作,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在管理。”2006年《风景名胜区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风景名胜区是也进入了另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 加强风景名胜区工作的重要意义

风景名胜资源是大自然和前人留下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在目前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各级风景名胜区工作者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切实把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这也是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筑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主要的抓手之一。我们对风景名胜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不断提高的。做好风景名胜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给自然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目前我国建立的18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集中了大量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维护地域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国乃至世界保存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自然本底和生物物种。风景名胜区要加强生态保护,为人们提供回归自然和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自然场所。

2.2 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 目前,风景名胜区已经成为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的主要场所,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特别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更是广大游客的首选之地,游客人数占我国出游人数的80%左右。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崇尚山水、热爱自然、登高涉险的传统,现代社会的紧张生活使人们更乐于到风景名胜区来求得心态上的放松,同时锻炼体魄、访胜猎奇、增长学识、陶冶情操。任何一个风景名胜区的独特景观、灿烂文化、历史文物和民俗风情,都能够引起我们的骄傲、自信、自强和自豪,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

2.3 有利于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

风景名胜区是研究地球变化、生物演替、生物保护等自然科学的天然实验室和博物馆,是开展科普教育的生动场所;风景名胜区内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是历史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对发展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在开展以弘扬民族文化、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风景名胜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4 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风景名胜区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通过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信息的交流、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人们素质的提高,并促进景区内外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提供就业,拉动宾馆餐饮业,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3 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措施

风景名胜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建设部在《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批复》中强调:“严格保护风景名胜自然资源,保护其自然生态环境,是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重大职责”。根据国家法规、法令,我们提出了“积极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造福人类”的保护方针,并提出五项保护目标:①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地貌使其不受破坏;②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使之永续利用;③保护景区内物种资源(特别是濒危物种),使其不致减少或灭绝;④保护人文胜迹和景观资源,使之不受破坏或废弃;⑤在保护的前提下,立足于对自然资源保护和人类要求相协调、相统一,人为建筑与景物环境相融合、相辉映,进行合理开发,使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

3.1 法制管理 根据《中华人名共和国宪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制订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结合各个风景名胜区的实际情况再制订出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加强环境管理、公共秩序管理和保护野生动物的要求,也是严格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资源保护管理全部纳入法制的轨道。

3.2 规划管理 要把风景名胜区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就首先要规划好。当改革的春风在中国的大地吹起的时候,我们应该特别关注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对当地的风景名胜资源进行组织考察、论证,提出一个比较符合当地风景名胜区对外开放的可实施方案。我们在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应提出分区保护的设想,建立自然保护区,外围资源保护带。而且还应该明确指出,游览区内不得进行开发建设,以保护其自然生态:规划中也可以实行分级保护的原则,并按照景观质量和环境评价进行分级开发。这样对保护风景名胜区资源进行有计划地开发建设,从而协调发展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规划中还应该考虑对生态环境、供水、排污等可实施性进行论证。

3.3 管理措施

3.3.1 森林防火管理 首先应该在风景名胜区设置防火规范,并配有防火指挥部和专业人员,实行火种管理,不论是在景区还是在室外都应该禁止吸烟。如果比较大的风景名胜区还应该分区设有公安森林派出所,以便好实行周边联防。

3.3.2 环境卫生管理 环境卫生应该纳入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开发建设的整天计划。并且还应有一套专门的制度、设备和专门人员来进行管理。

3.3.3 风景区场地管理 我们应该在风景区内严禁自行开石、掏沙、取土,里面建筑开挖的砂石土方要统一堆放在指定的地点,这样可以确保原有山体、地貌、河流及森林不受到破坏。

3.3.4 调整风景区内的燃料结构 在风景名胜区内仅指烧柴、烧煤,由传统的燃料转向到天然气、电器过渡,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大气的污染,而且也降低了风景名胜区内的防火安全隐患。从而使风景区内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3.3.5 景区内部管理 我们在风景区内比较热的景点,应该进行限制游客的流量。一些过热的景点还可以采取分开开放的方法,让景点保存原来的风貌,不止人为的改变,关闭的景点可以让它恢复自然地小环境生态效果后再对外进行开放。还应该对景区内的建筑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规范化。对不符合管理规范的建筑应该进行拆除。

3.3.6 对人文古迹、古树名木管理 在风景区内原有遗留下来的人文古迹应该重点进行修复,让其人文精神得到永远的继承。还有就是景区内的古树名木应进行分株建立技术档案,记录生态环境、消长情况和落实植物保护等等措施。

3.3.7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风景名胜区为禁猎区,不准猎取、贩卖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对自然繁衍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应该进行严加保护,同时可对二级保护动物以下的级别进行驯化,供前来参观的游人观赏。

4 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利用

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利用方法各异,说明这种利用不是一成不变的。然而风景名胜区资源千差万别,若要总结出一种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方法,其出发点必须是遗产资源的一种共性,否则将众口难调。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时代的科学利用——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利用。

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科技开创了工业文明新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性相对减弱,与此同时,掠夺性的开发、对大自然的破坏也日趋严重。但是也有成功的案例供我们参考。因此,无论是千年之前还是当今,风景名胜区资源是可利用与旅游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产生旅游吸引力的同时保护好我们风景名胜区内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但是从风景区遗产资源利用的历史和现状出发,还是从风景区遗产资源自身属性出发,风景区资源利用是可行的。但由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的存在,必须在遗产利用时遵循一系列原则,对资源破坏防患于未然。这些原则,也是风景区资源利用可行的前提。

5 结束语

风景名胜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平台和载体。保护风景名胜资源是实现风景区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核心。加强风景名胜区的创建与保护建议: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二是要广泛动员干部、职工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建活动。三是要重视风景资源保护工作。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风景名胜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统揽风景名胜区工作全局,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我们要正确处理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使景区保护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魏民,陈战是,等.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

[2]钟林生,等.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周建明,刘翠鹏.风景旅游规划的现状特征及近今走势研究[J].中国园林,2008(11):29-33.

[4]王忠君,王忠杰.生态足迹分析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8(11):26-28.

[5]刘碧晨.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利用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严国泰,2007.2.

[6]陈文.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资源保护与利用[J].规划师,2005(5).

[7]刘秉胜.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以及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和对策[J].旅游学刊,双月刊(6),1994.

[8]柳尚华.美国的国家公园系统及其管理[J].中国园林,2000(3):48-49.

[9]J.O.西蒙兹.大地景观[M].程里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6.

[10]吴人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11]赵京兴.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性质-法与经济分析[J].中国园林,2002(2):33-36.

推荐访问:正确处理 试论 利用 风景 关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