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核能发展期待大同文明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7-05 10:19:29

Q(叶娟):此次大会您做了题为《核能发展的历史观》的报告,您为何选择历史观这一词?

A(杜祥琬):核能发展到今天,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把它称之为新常态。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里,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人们对核能发展的思维,应该说是比较分散。虽然此次年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发展核能是必然的趋势,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核能发展的质疑、担心,包括国际上有些国家也提倡弃核的观念。在这样的时期里,如何使大家以一个更超脱的视角,从核能科学发展的历史,甚至哲学的高度,冷静又理性地做出判断尤为重要。

Q:从核能发展百年历史来看,您个人对当前核能发展持怎样态度?

A: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核能的和平利用,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阶段,现在正在迈向生态文明。那么,人类靠什么进入生态文明,要靠非化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所以,人类不可能放弃和平利用核能。

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发展核电,共建成四百多座核电反应堆,积累了1.4万堆年的运行经验,为全球电力需求每年作出约14%的贡献,同时,还有核动力与核技术应用的发展对人类作出贡献。核能作为能源本身可以给人类提供一种巨大的能量,人类为什么要选择放弃呢?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技进步本身就是双刃剑。我们没有因为煤脏,就选择放弃使用煤,对待核能的发展也同样要客观。

Q:您在报告中提到“驯服核能”一词,您认为驯服核能的主力是谁?该如何驯服?

A:因战争和政治的需要,使大规模核能的释放首先以武器形式出现,使人类感受到核能巨大的破坏性,再加上核电发展的几十年里,出现过3次大的事故,使老百姓谈核色变,所以有人提出弃核才最安全。然而,前面已提到,人类不可能放弃核能。那么,对核能发展,最根本的办法只能是驯服,而不是放弃。只有驾驭核能才是核能安全的根本之道,也只有驯服核能,我们才能进入一个核电发展的自由王国。我认为驾驭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从事这一行业的企业是实际工作者。当然,政府和科技工作者也应有各自的担当。

作为科技企业,首先要从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观出发,站在国家利益上,而不是只从企业本身利益出发,核行业内部各企业要增强合力,更好地统筹、协调、配合,和谐发展,使我国核能科学技术逐步走上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Q:从核能发展百年史来看,我国核能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A:我国核能发展到今天,存在的问题是发展规模大,原创性差。创新有很多种,基础研发是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一种创新,我们国家目前基本都是应用型创新,基础研发很少,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缺乏知识产权,光靠应用规模还不够。企业有企业的优势,但也有局限性。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产学研结合,并有更超脱的科研单位或研发中心,来集中精力搞基础性科研会更好一些。

Q:您在报告中提出,核能将在更坚实的科技基础、制度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之上走向未来。我们该如何理解您提到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

A:所谓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其实就是文明。说得深刻一点,一个国家不能只有物质和货币,还要有文化和精神。公众参与国家大事的程度及对待国家大事的理性、科学态度,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如何把我们国家建设好,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发展核能不能只靠企业,还需要从国家领导到一般老百姓,形成共识。经过各方持续、坚韧、细心的努力,全社会对发展核电及核能的信心逐步提升。建立政府主导,公众、企业、专家协同的,责、权、利清晰的发展方式,对项目的科学性及其利益与效益达到高度共识,是核电及核能平稳发展的基础。

Q:您认为对于核能发展,我国公众应当是参与者,我们该如何理解“公众参与”这个词?

A:去年我一直在推动一项工作,就是科普。一年下来,我发现,不能只把公众当成科普的对象,还应当让他们参与进来,不仅要让公众在科学上长知识,还要让公众切实地成为核能的利益共同体。核电项目立项的最初酝酿、沟通和论证阶段,就应该让公众代表来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公众讲清楚这是个什么项目,利益是什么,风险是什么,如何防范风险等这些问题,公众也可以在研讨中提出哪些担心或不同意的地方。只有这种参与,才会让公众真正明白,发展核能对他们自己、对当地、对国家、对人类有益。

公众参与的意义在于,从根源上让公众感觉到他们是利益的分担者,而不是后果的承受者。

Q:您在报告中提到一个词“大同文明”,如何理解这样一种提法?A:“大同文明”这个词是我自己的一个提法,受孙中山先生“大同社会”思想的启发,我在报告中提出“大同文明”这个概念。人类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我想终会走到“大同文明”。

100年前,1913年玻尔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爱因斯坦称赞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同年,海森堡和伊凡宁柯分别独立提出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模型。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等发现了核裂变。后来又发现了核聚变,以及原子核结合能随原子量变化的规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

这一个个历史性的重大发现与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守恒方程式,都是科学技术极美、重大的创造,是科学技术史上的辉煌篇章,对世界文明进程带来了多方面的、深刻而长远的、战略性的影响。

然而,到了20世纪中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核技术被率先用于发展核武器,让人们认识到了核能巨大的破坏杀伤力。理智的科学家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反对制造核武器。

尽管核武器的存在使人类难以摆脱核战争的阴影,但时至今日,一些国家还是不愿放弃核武器,并且存在着核扩散的现实危险。今天的人类还需要一个很长历史时期的进步,直到真正进入“大同文明”,到那时,人类将远离核武器,核能将只用于为人类造福。

推荐访问:大同 核能 期待 发展 文明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