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南京鱼嘴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研究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7-17 14:16:39

摘要介绍了城市湿地公园的相关概念和功能,根据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的“三元论”的理论,解析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的原则。结合南京鱼嘴公园景观营造的實例,从以文化为“神”,以自然为“骨”,以景观为“肉”3个方面探讨了其景观营造手法,旨在营造一个形神兼具,随城市发展而生长的湿地公园。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8-09824-03

作者简介张小茜(1981- ),女,江苏南京人,工程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20140827

南京鱼嘴湿地公园位于南京河西新城南部最西端,长江、夹江和秦淮新河三水交汇处。因南京河西新城南部平面轮廓形态似鱼,而公园位于鱼嘴部位,因此得名“南京鱼嘴湿地公园”。项目占地约64 hm2,长江岸线长近3 km,拥有约28 hm2的江滩原生湿地景观,是一个兼具城市绿地和湿地生态保护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

1城市湿地公园的相关概念和功能

城市湿地是分布于城市(镇)的湿地,它们既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体现出类型的多样性和成因的复杂性[4]。城市湿地公园不同于城市水景公园,它必须具备一定比例的典型湿地景观[5]。城市湿地公园具有“城市”和“湿地”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与城市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保留着湿地的特征。对于城市湿地公园而言,如何化解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城市与湿地共同繁荣,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是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重点之一。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的原则

根据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的理论,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也要考虑到如下3个方面[3]:①景观感受层面,通过视觉效果所体现的自然与人的形态关系,即狭义景观设计; 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自然资源(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及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③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内涵,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精神景观规划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的主要线索,大地景观规划是城市湿地公园营造的根本基础,狭义景观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的外在体现。要建设一个市民喜爱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就要充分将以上“三元”结合交融,以文化为“神”、自然为“骨”、景观为“肉”,营造一个神形兼具、会随着城市发展而生长的湿地。现以南京鱼嘴湿地公园为例进行阐述。

3项目概况

南京鱼嘴湿地公园位于长江南京段主航道、南京夹江航道和秦淮新河三水交汇处,整个项目基地为狭长地带,在基地北区是原有的沿江采砂场,南区是油库,而江滩湿地则在园区中部,由长江冲刷沉积形成(图1)。整个基地地势两头高,中间低。随着长江年复一年汛期的淹没,江水日复一日地沉积,湿地区域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积累了丰富的物种。在这里,成片的芦苇、杨树林、柳树林随着自然淘汰,已经稳定;贝类、鱼类、两栖类动物的生长吸引了白鹭等多种鸟类的停留繁衍;宽阔的江面和多变的水流吸引了江豚的嬉戏。

图1南京鱼嘴湿地总平面

虽然鱼嘴湿地公园具有如此自然生态的原生环境,但其坐落的位置却与未来的南京河西新城中央商务区仅一路之隔。除了已经拆除的油库遗址、串联整个公园乃至滨江风光带的长江硬质防洪堤岸,这里还紧邻城市快速道路——扬子江大道。未来,附近将建成超高层建筑、现代化轻轨,毗邻公园的将是高度城市化的区域。当江滩湿地遇到高度城市化,生态功能与城市功能被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动与静,密与疏,时尚与野趣之间寻找一种和谐的共生,创造独一无二的美学价值,是鱼嘴湿地公园的设计难点,也是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4神形兼具的景观营造手法

4.1以文化为“神”

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其最重要的就是内在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论是著名的西溪湿地,还是富于科普教育和湿地保护价值的香港湿地公园,都体现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在鱼嘴湿地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团队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工业遗迹,与湿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挖掘了南京六朝古都、沿江城市的长江文化特色。从悠悠秦淮到滚滚长江,从“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到来自“鱼嘴”的“自然之吻”,正是鱼嘴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主线。

4.1.1坚持保留基地原址的文化特色。

鱼嘴湿地公园原址为沿江防护堤、采砂场、油库,是沿江工业的遗迹。随着对城市生态、沿江环保的重视,这片原本被忽视的河漫滩被改造成一个湿地公园。在设计中,团队保留了原有的砂场、油库遗址,并充分尊重湿地原状。设计以长江防洪堤岸为公园主要游线,以基地原状标高为高程设计标准,尽量减少对原有基地的改造,完整地保留了基地原貌。原有的油库区观江视线最好,被改造成广场区,原有的油船接驳栈道被改造成观景栈道,原有的油库办公用房改造成配套服务的景观建筑“鸟语筑”。在湿地区,设计主要疏浚了水道,引入了水处理技术,湿地区的原生植物、地形标高、水流方向等基本没有进行改造,仅仅对原生的湿地进行了整理,并结合标高设计了形式简单的栈道、观鸟塔和观景平台,组织了观览游线,使游人可以近距离地观赏湿地但又不会进入湿地从而对生态造成影响。通过对原址的改造,使游客可以看到工业遗址与自然的结合,体验到人类对自然的重视,对生态的保护。

4.1.2充分考虑所处地区的文化特色。

鱼嘴湿地公园是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中紧紧抓住了公园的城市特征,对基地所在地块的规划方向、交通组织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基地所在地位于南京市河西新城区的南部,此处长江三水交汇处,是绝佳的江景观赏点,同时又直接与鱼嘴商务区相互连通。这里不仅是单纯的湿地公园,同时也将是城市的绿地。因此在设计中,考虑在邻近鱼嘴商业地块的南入口设计了广场区,一方面为大量的人流提供集散空间,另一方面为湿地区提供了缓冲地带。同样的考虑也运用在公园北入口:这里连接扬子江大道和滨江绿道,从北边青奥板块过来的人流、自行车以及从扬子江大道到河西南部的车流被北部的极限运动区和江堤路阻隔缓冲。

在进行公园规划设计时,设计团队根据鱼嘴地块的城市特色,在自然生态的设计方向中加入了富有动感的时尚元素,比如以钢结构为主的景观构筑物,硬朗大气的观江大平台,富有工业特色的沿江栏杆和抛石,均体现了一个沿江快速发展的大都市风貌。

4.1.3深度挖掘所在城市的文化特色。

南京不仅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更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在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鱼嘴湿地公园的城市属性,把新城动感时尚的现代文化与自然生态的湿地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互相融合。公园设计结合古代诗人留下的南京“白鹭之洲”的诗篇和湿地中白鹭飞舞的美景,打造了以白鹭为线的“云天鹭影”、“鸟语筑”等广场区景点。

在设计中,文化教育贯穿了整个规划主题。公园內的景观构筑物以科普为目的,确立了打造“一个对话自然的大课堂”这一主题,结合“课堂”理念,设置了“自然采集站”、“湿地工作站”、“种子树屋”等多个与科普教育紧密相关的景观构筑物,并在湿地区结合栈道建成了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的“湿地科普道”、“大地笔记”等湿地区景点。鱼嘴湿地公园不再是一个仅供休闲的湿地景观公园,而是一个结合了科普教育、观察发现的湿地体验公园,在精神文化层面更贴合于城市气息,符合南京这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六朝古都的气质。

4.2以自然为“骨”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对于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1]。只有充分了解湿地的成因、生物体系,才能在设计中趋利避害,造就一个平衡的湿地。在进行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前,设计团队对湿地的水文资料、气象资料、地质资料等自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搜集,对湿地区水源、水质、水位、淹没规律、植物种类、湿地鸟类、湿地生物链等大地信息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开展公园规划设计工作。只有被自然认可的湿地公园,才能在未来自然的变迁中留存下来。

4.2.1深入分析大地资料。

根据湿地保护的理念,设计团队在规划设计前,非常注重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向水利、气象、植物等当地多个行政管理部门搜集了大量的数据。根据鱼嘴地区的水文情况统计,鱼嘴属于季节性湿地,水源基本以雨水和长江水为主,水质为V类水,富营养化程度较轻,悬浮物较多。每年6~9月,水位会随着长江夏季汛期和天文潮汐的影响,从6.5 m的高程涨到8.5 m(吴淞高程),这段时间,湿地80%会被江水淹没,同时每天早、晚的水位也会不断变化。据此分析,鱼嘴湿地公园南北两区基本不会淹没,而湿地区每年有近3个月会浸泡在江水中。结合水位标高,在设计时对湿地区的栈道标高进行了建模分析,将栈道主路标高定在8.5 m左右,部分观景平台和支路标高定在7.5 m左右,以便进行最少的基地开挖和土方外运,保证最好的观赏尺度和最长的观赏时间。

长江沿线的血吸虫是项目湿地区景观营建的难点之一。如果要根治血吸虫,就要对江滩进行彻底硬化,与湿地的理念相悖。为了在保证游客健康安全的前提下保护湿地,设计以全封闭的栈道组织了湿地区的游览路线,并在栈道沿线设置了科普展示介绍的标牌,吸引游客沿栈道进行观赏。游客可以看到湿地,但无法进入湿地,接触水源,避免了血吸虫感染的危害。

4.2.2科学引入现代技术。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对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一种成功模式[6]。湿地对于生态的净化作用,是湿地保护的重要原因。在进行湿地公园的开发中,引入现代科技对岌岌可危的湿地生态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是湿地公园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项目对于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可以集中体现在中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和植物配置上。

鱼嘴湿地公园的水处理并没有完全套用整套的水处理技术,而是结合基地的水质和原生植物种类,对水处理技术进行了选择性的使用和改良。针对湿地区主要使用河道排出的雨水和长江水水质较好的情况,鱼嘴湿地公园在进行湿地景观打造时,主要利用地形和水道疏浚来减缓流速,沉淀水中的悬浮物,使水质变清。鱼嘴湿地每日水处理量可达5 000 m3,湿地水力负荷约0.1 m3/m2,水停留时间约5天,水质可以从V类左右提升至II类到III类水标准。变清的湿地水源可以用于公园的植物灌溉,未用完的水排入长江,回到自然。

在进行湿地区植物配置时,设计团队对湿地区的原生植物进行了测绘统计工作,明确标注了胸径大于20 cm的乔木和芦苇丛的坐标位置。在进行施工图绘制时,设计团队根据坐标,精细设计了游览栈道的路径,确保没有砍掉一棵原生大树(图2)。在引入水处理植物时,因湿地区原生芦苇长势较好,水处理技术主要采用了芦苇为主的植物过滤法,只引入了少量外来沉水和挺水植物,以及结合鸟类的栖息,栽植了适量鸟嗜植物。一方面,尽量保证湿地的原生态系统,避免外来物种的引入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另一方面突出了原有湿地的风貌,减少投入的浪费,并未单纯为了景观而增加造景植物。

图2湿地区栈道为树让路

在鱼嘴湿地公园的湿地区,河道的疏浚使湿地风貌更加突出。而且因为尽量减少对湿地区的干扰,设施建设基本控制在湿地外围进行,因此原生湿地景观很快就得到了恢复。公园建成一个月后,湿地区内又可以看到白鹭翩翩起舞的身影了。

4.3以景观为“肉”

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鱼嘴湿地公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更加合理。切合文化和自然的景观充分体现了鱼嘴湿地公园的特色,使其成为南京河西新城南部和滨江风光带上独树一帜的拥有城市湿地的滨江公园。

4.3.1合理开展园区规划。在分区规划上,鱼嘴湿地公园结合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未来城市发展,划分为“三区一带”:广场活动区、湿地景观区、极限运动区和江堤路隔离带(图3)。设计通过与道路和城市广场相连接的广场区聚集和分散人流;通过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湿地区划分,对江滩湿地进行保护和展示;通过极限运动区的设立减缓人流、车流对湿地的冲击,并通过极限运动场地的打造,增加了公

园游览活动的多样性,为来此游玩的青少年提供了不同的体验。

图3绿化后的江堤使湿地区相对独立

在交通流线的规划上,鱼嘴湿地公园以城市干道跨扬子江大道的平交或立交口作为入口,并在每个入口附近均设置了停车场,方便游人快捷安全地到达公园。在园区内,主要的交通流线以与扬子江大道平行的江堤堤顶路为主,考虑了应急车辆交通流线、补给车辆交通流线和慢行系统。湿地区的游线设置也以堤顶路为轴,使公园的游览路径明确,可达性良好。堤顶路交通流线的设置也为湿地区带来了保护,车辆无法直接进入湿地,大量人流也在江堤路进行了分散。另外,江堤路和两侧绿带还形成了一个缓冲带,把从扬子江大道来的交通尾气污染隔离在湿地区外,大大减少了周边环境对湿地区的影响。

在配套设施的规划上,以广场区和极限运动区的配套服务为主,结合游客体验设施,设置了洗手间、零售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特别说明的是,在湿地区内,为了保护环境,给鸟类和野生动物以宁静的夜晚,不仅只设置临时性配套服务设施,而且免去了照明亮化系统。

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

4.3.2契合主题的景观小品。在南京鱼嘴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富有特色的景观小品是公园的亮点。在公园的规划中,设计团队紧紧抓住“一个对话自然的大课堂”的设计主题,延展了一系列关于“学习”的景观小品。在广场区入口,规划设计了“自然的信箱”这一主题小品,以各种各样的信箱吸引孩子们给大自然写一封信。在湿地区入口,规划设计了“大地的书房”。这里有一排排红白相间的书架,上面放置着不锈钢制作的书籍,书名都是设计团队精挑细选的关于自然的世界名著,引导来湿地游玩的人们关注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有“课堂”自然有“教室”。在广场区,团队设计了倒扣在草地的巨大钢结构梧桐树叶,叶片是镂空的,通过光影效果,可以看到投影在草地上清晰的叶脉。这里就是“自然的教室”,游客可以在这片大树叶下休息,感受自然的气息。有“课堂”自然有“笔记”。在湿地区,设计团队利用江堤迎水

坡单调的水泥坡面,设计了“大地笔记”的创意涂鸦(图4)。

推荐访问:南京 湿地 景观 营造 公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