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初中地理课堂与防震减灾科普有效结合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7-18 10:16:00

zoޛ)jiF}
z;mmtӍtium4v׍Su~]y]6Oyoi自我防御能力不强,遇到地震容易惊慌失措,竞相奔逃时相互拥挤容易导致摔倒踩伤,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加强在校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加强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课程要“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提高生活质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比如,“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识,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护的措施。”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的动因。” 周边地区的大地震以及所引起的后续影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会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初中地理课堂有机结合” 就是一个很合适的突破口。

2.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应为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学习与进步打好基础,应立足未来,为了未来而确定今日之“基础”。初中地理教材的编排要注重学科的系统性、理论性,虽然地理课程改革使教材有了一定的时代感和实用性,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无奈受社会大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地理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学校学习和考试中的地位不高,使得学生们要么认为地理晦涩难懂,要么认为地理就是背几条河流、记几个名山大川,真正地理学科的内涵并没有真正有效地领会,造成学生参与学习地理的意识不强、兴趣不高。这些影响了初中地理学科的教育质量,并严重影响了未来国民的地理素质和科学素养。

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就提供了一个很合适的平台。

三、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初中地理课堂有机结合的实用性

1. 初中地理课本中明确设置有关于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部分

初中地理课本中明确设置有关于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部分的主要是:

系统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会涉及到地震的成因和分类、地震带的分布、地震前兆和预报、地震监测方法、地震的危害、地震防护措施等知识。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但不能持久,注意力易偏离,要靠老师的循循善诱。而按照课时安排,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与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36—40页的“板块的运动”只有大概1课时,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第18—20页“多火山、地震的岛国”的内容也只有短短的10分钟左右的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系统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让学生掌握,肯定是天方夜谭。因此,作为老师对每堂课要精心设计、周密策划。如果只简单地要求学生知道地球六大板块名称和位置,学生会觉得太单调。如果分析大陆板块漂移,学生会由于时间漫长又看不到其变化过程而感到深奥莫测。如果能联系最近几次大地震的实例,详尽解释印度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太平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之间发生相互碰撞挤压,从而引发地震。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虽然涉及的知识点可能不多,但只要以后注意时时渗透,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 初中地理课本中隐含有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部分

发掘出课本中关于防震减灾知识的部分,并在课堂上留意宣传普及,通过日积月累,就能逐渐把系统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传授给学生。

初中地理课本中隐含有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部分的主要是: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及时补充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也让学生看到了地震给人类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使学生在历史事实面前,更清醒地认识到防御自然灾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初中地理课本中防范地震引发的“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知识部分

初中地理课本中有关的知识主要出现在:《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27—30页“山区面积广大”部分。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加大力度讲述如何防范地震引发的直接灾害知识。

“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啸,地光烧伤等。

地震次生灾害指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从而引发的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当渗透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当这些灾害发生时人们懂得如何逃生或自救,在等待救援的时候懂得应该做什么,另外还要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及自我保护措施。

4. 重大灾害发生后及时在课堂上释疑解惑

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运用实例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们来说,地理课堂上所涉及的案例越接近生活实际,学生越容易理解。所以每当在新闻里听到或看到在某地发生重大灾害,我们都会及时的向学生解释。因为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同学们急切的想知道答案,而在他们眼里,身边的地理老师就是懂得地震知识最多的,也是最值得信赖的。故此,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着他们去探究,而地理课堂就是最好的释疑解惑的平台,这也是难得的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时机。学生们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中,了解了地震相关知识,更能深刻认识防震减灾的重要意义。

5. 利用综合实践课提升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加强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地理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完成原有教材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应运用地理知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地理科组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地理学习小组、地震观测小组,天文爱好者小组等,开展广泛的学习讨论、社会调查、野外考察活动等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去考察课内教学中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未涉及的奥秘,去触摸课堂教学无法获取的东西。参加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首先,我校初中部每周三下午固定安排有两节综合实践课,笔者和科组老师利用这个时间对每届初中学生都专门开设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的主要教学依据。从2005年开始就应用笔者参与主编的《防震减灾知识》初中版校本教材(第一版)进行每班单独授课,全员参与。该书设置规范、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包括地震概述、地震基本名词和术语,以及全球地震分布、地震预报、地震来了怎么办、自救互救技能、我国的地震法规等地震知识。向学生们宣传《防震减灾法》,介绍如何利用学校内的地震预兆观测井、地理园里种植的10种植物和饲养的泥鳅、金鱼、小白鼠等对地震前兆敏感的动植物来对地震前兆进行观测。由于这些东西学生比较感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播放《蓝光闪过之后》、《地震揭秘》、《直面地震》等防震减灾录像,让学生了解了地震小知识、防震自救互救的小常识等,提高了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普及度。

其次,在综合实践课中笔者还联合科组的老师定期举办地震知识竞赛、地震科普征文、手抄报、漫画、诗歌等比赛,对获奖学生给予学校或级组层面的表彰,还利用科组的墙报大张旗鼓地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表扬获奖学生,把优秀作品送到区里参赛,每次都获得不俗的奖项。

第三,笔者还开展了向学生征集有其家长参与设计的“家庭避险疏散路线图和方案”的活动并进行评奖,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个完善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网络。

第四,在综合实践课中笔者还会定期开展一些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演练。先按照灾情情境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同时根据学生数量、楼道设计等设置疏导师生所处的位置,以防止群体踩踏。甚至演练中学生的呼救方式、灾后自救和互救的心理保健等也要科学地安排。要求每个学生经过训练后,能表现出良好的防震意识和应急素质:在听到地震警报后不到十秒钟,都要紧张、有序、准确、迅速地做出应急躲避动作;在听到疏散信号后,楼上楼下的学生从教室的前后两个门有序撤离,不到一分钟,在安全区内排好队伍。通过模拟灾难现场,培养同学们协调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学生们学会了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如何对电源、煤气进行及时恰当处理、妥善应对,如何调节和释放紧张心情,锻炼了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尽量使学生们在训练中成长,在熟练中增强信心。在公共灾难面前,谁具备了安全防灾知识,谁掌握了一些必要的自救互救技能,谁就能在抵御灾难中处于主动地位,生命就会多一分安全系数。笔者在模拟演练中发现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高,兴趣特别大,但同时也能很遗憾地看出,他们的基本常识真的是太欠缺了。

今天,在世界各地,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学校要认真及时教会孩子们突发事件来临时的应对措施,使学生提高意识,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以免真正遇到灾害时因慌张而混乱,也期望通过平时的训练能使灾害减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护人身安全。这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

学校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适时穿插地震基本常识、全球地震形势以及如何在学校、家庭进行临震应急等方面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既能较好地贯彻和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教学理念,又能找对这个音调,使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节拍相同,步调一致,智慧的火花时时碰撞,思维处处呼应,产生思维的共振、情感的共鸣。这种和谐共振的效应会使老师和学生两者都有巨大的成功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教育有效性的问题。

做好震前防御准备,有备无患。而灾害发生时确保做到临“震”不乱,行动快速。自救、互救的办法以及现代化技术在抗震救灾中的应用,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会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信念。

学校是人群密集场所,少年儿童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加强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对维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资 料 ]

[1] 《让我们一起努力——5·12汶川地震宣传手册》.广东省地震

局编.

[2]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推荐访问:科普 课堂 地理 初中 防震减灾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