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论道家对缙云山绍龙观建筑的影响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7-24 10:24:38

在重庆北碚的缙云山上,有着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正一派道观——(也称为绍隆寺)。绍龙观始建于明代成华乙已年,历史上几经兴衰,1998年由李一道长率众弟子重修,现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正一派道观,也是道教养生修炼名观。绍龙观坐落在海拔1050多米的缙云山幽谷之中。道观坐西朝东,占地七十余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有三清殿、玉皇殿、灵官殿、元辰殿、慈航殿、财神殿共三重主殿六大殿堂。说到“绍龙”的由来,就要提到接龙桥。绍龙观以北一箭之遥,有一深沟,沟壁上有古石刻“接龙桥”三个字。相传,轩辕黄帝为使巴人安居乐业,尽享太平,在此建桥以续巴山龙脉。公元1485年,天雷断桥,山洪暴发,巴山龙骨摇动,有仙人移来一庙,镇于桥头,名曰“绍龙”,意为接续龙脉之意。于是庙宇得名“绍龙”。

一、绍龙观建筑的布局

道家的建筑是学自佛家建筑,但每一所道观的布局又是有所不同的。绍龙观建筑特别注重系统、因地制宜、依山傍水、居中适中等风水术的一般规律,可见风水文化对其的影响。从平面布局来看,绍龙观是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布局,即位于最北边位置的是三清殿,西边为慈航殿,东边为元辰殿,南边为财神殿与玉皇殿,再往南去便是灵官殿。建筑布局巧用自然,在地形和山势的选择上有严格的规矩。一般来说,道教建筑要求宫、观背依山体,面向北斗,就实而避虚,这是取其“常有观其暾,常无观其妙”的经意。而建筑群的四邻,又要求具备较典型的一些地貌地物,能够去映现“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建筑之间的关系上,则要求烘托主体,附属建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簇拥主体建筑,犹如众星拱月,这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风水上认为建筑布置主殿要高大,配殿要低小, 否则称为欺主, 而寺院布置上一切寺观庵宇以大殿为主, 大殿要高, 前后左右要低的做法有意无意地暗合了风水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绍龙观的三清殿是有两层楼,而其它的玉皇殿、灵官殿、元辰殿、慈航殿、财神殿均只有一层。三清殿是“正一派”道观的主殿,殿内供的是三清坐像。依道家说法,三清不是老子元气所化,指的是居于三清天,三清境,主三天,三仙境的三仙教主,即居于大赤天太清境的道德天尊(俗称太上老君),居于清微天玉清境元始天尊(亦称天宝君),居于禹余天上清境的灵宝天尊(亦称太上道君)。

二、绍龙观重柔的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以具有浪漫情调的反翘曲线大屋顶为显著特征。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绍龙观的建筑上窥见。绍龙观的反翘曲线的大屋顶, 呈现出飞动轻快、直指上苍的动势, 体现了道教飞升成仙的追求。这种大屋顶, 不但毫无头重脚轻之感, 反而使建筑物稳固而踏实。因建筑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 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展轻快的韵律美, 给人们带来美的愉悦。虽然中国古建筑屋顶都有一定的曲线,但道教建筑的屋顶曲线较佛教、儒家建筑更为夸张,这种审美上的差别正体现了道教建筑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柔”。但这种柔也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相对的属性。道教建筑的柔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源于道家理论中关于“柔”的思想。《道德经》说:“柔弱胜刚强”,“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柔”的思想被道教所继承,并运用在建筑形式中。另外,在道教建筑中所使用的材质上也体现了“柔”的思想。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主要为木材,除此以外还有砖、石材等。但道教建筑基本都采用木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较少使用砖石作为建筑材料,这也是为什么宋代以前所建道教建筑至今保存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之下,佛教、儒家的部分砖石结构建筑则能长时间保存。道教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更趋于木材的原因是木这种材料具有“柔”的特性。《洪范》在说五行时提到了木的属性:“三曰木。……木曰曲直。”曲直的意思就是通过外力作用能使之产生屈与伸的变化,也就是所谓的柔性。除木材这种材质以外,道教建筑还就地取材,如藤、竹等具有柔性特征的材质。道教“贵生”的思想着重在于人的生命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的生命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活生生的人体是柔软的,木材的柔性密切了它与人的生命之亲和关系。因此,我们看到绍龙观也基本上采用的是木材作为建筑材料。

三、邵龙观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宫观建筑在用色和装饰图案上常用象征、隐喻手法以渲染养生主题。在对道教建筑材料颜色的选择与运用上,道教沿袭传统文化五行、五方、五色学说,并结合自身的养生思想,认为东方属青色,为青阳之气,东方主生,在四季中主春,春季万物生发;东方也是道教信仰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是道教向往的归宿。所以,道教建筑的瓦多用青(青蓝)色。道教还认为,黄色对应为土,土居中央,至为尊贵,是光明、高贵权威、长寿的象征。依据这一原理,道教宫观的墙体或屋面上的琉璃瓦也用黄色。所以,绍龙观建筑的瓦,除了三清殿用的是黄色的琉璃瓦,其它殿基本是用青(青蓝)色的瓦。另外,道教也认为,红色为火,属南方、属阳,象征吉祥、尊贵,兴旺发达之意,寓意教门昌盛,道业长存,故而,我们可以看到绍龙观基本是以红色来涂墙。

道教哲学的主要内容是生命哲学,而道教的生命哲学以获得生命永恒为目的,即以人生哲学为主,以宇宙本体论为辅。以个人为本位,追求个体生命的永恒性。道教给出的富有个性的解释对道教自身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对道教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道教建筑影响深远。首先是“重生,神仙长生”。道教对生命是非常看重的,认为生命是居第一位的。因此,道教特别强调道与生命的同一性,道与生命的合一也就达到了神仙长生的目的,这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也正是道教教义的核心内容。这样,道教就将其生命哲学与其本体论接通,形成生命本体论型哲学。将本是属于自然属性的生存问题上升到了宗教哲学的高度,形成了道教独特的注重现实的生命观,从高高在上的宇宙本体论关照到现实世界,这就为道教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和支持,同时对道教建筑具体如何建造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其次是“我命在我,神仙可学”。既已确立了神仙不死的哲学观,道教又开始建立起“我命在我,神仙可学”的生命主体论。要达到长生的目的、修炼成仙,就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空间。道教建筑自然就成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媒介,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成为蕴含了道教生命哲学的宗教建筑。因此,道教建筑从具体选址,到布局、营建等诸多方面都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神仙长生自然也少不了对仙境的向往,道教信徒认为仙境是有助于世人成仙的环境,于是道教信徒们开始想象天上的仙境。他们往往选择与想象的仙境近似的名山大岳作为修炼之地,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用说是修炼,就是居住也会长命百岁的。由于山地的条件不同,道教建筑的修建位置、大小等因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多变的布局以及显隐有致的位置关系,再加之自然环境的衬托,不是仙境也胜似仙境。道教宫观多建于名山之上,这也与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山岳崇拜有密切关系。道教宫观建在山上,凡人要想上山敬神,必须步步攀登,经历一段由凡入圣的历程。道教所指定的名山大川是人间仙境,于是在构思道教建筑时,以营造仙境氛围、体现洞天福地、神仙境界的设计思想为主,目的在于体现神仙崇拜。故而,绍龙观选址于缙云山也是这一原因。(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推荐访问:缙云 论道 影响 建筑 龙观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