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北魏佛教造像的世俗气质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7-27 10:15:52

摘 要:佛教造像雕塑有其严格的制作规范和形式要求,以便最为恰当的体现佛教教义和佛教终极精神追求。从这个角度看,佛教造像雕塑是宗教教义的一种物质表现形式,其形式、形象作为宗教哲学的替代品与世俗人物的联系不大,但作用于世俗社会。北魏佛教造像因其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很多的佛教造像是以当时的世俗人物为模特雕塑而成,与佛教形象的宗教哲学要求和形式要求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尝试就此加以讨论。

关键词:北魏 佛教造像 雕塑 世俗气质

在比较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和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北魏时期佛教造像雕塑时,我发现北魏佛教造像雕塑的形象深受世俗人物形象影响,有些形象与其说是佛、菩萨,不如说就是一位内心充盈的士人百姓。造像雕塑以人为模特,呈现出世俗人物的喜乐,将世俗人物感情世界与佛的精神境界混为一体,这些特征使得北魏佛教造像与其他时期佛教造像形象大为迥异,如青州市博物馆藏的《彩绘佛立像》(青州出土,残高121.5厘米,北魏),佛展示的灿烂笑容与普通世俗人物无异。又如麦积山第80窟的《胁侍菩萨立像》(高128厘米,北魏)是一位陷入沉思的青年,表情复杂,形象具有当地人特点。如此范例,在北魏时期的佛教造像雕塑中不胜枚举,我认为造成这一特异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北方中国的政权,它结束了当时混乱的十六国局面,推动了北方的农业生产和建设,并在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有独特的创造。此时期以佛教为内容的雕塑占了当时雕塑总量的90%以上,且大多是佛教人物造像雕塑。人物造像雕塑的兴盛,使这一宗教宣传形式成为与世俗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部分,为佛教造像雕塑摹写世俗人物奠定了社会基础。

2.佛教在北魏被定为国教,标志着佛教在当时社会占有统治地位,也表明了这一时期佛教的兴盛。“无论是云冈、敦煌、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美的历程》P175)。从李泽厚这一论断也可知北魏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发端,在初创的阶段,对周围环境与世俗人物的观察摹写是必然的。

3.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始,就面临中国的政权分裂、民族融合和连绵战乱,社会动荡使人们对当时占主流的儒家思想失去了信心,而佛教思想受到大力提倡与积极赞助。北魏时期中国北方统一之后,在开窟造像的潮流中,皇室人员和富有阶层赞助者希望在雕塑造像中看到自己的形象,而雕塑工匠对佛教造像的规范与形式没有形成统一牢固的概念,所以,雕塑造像过程中对世俗人物的参考临摹成为主流,使这一时期佛像具有更多的世俗人物的面貌。这种特点避免了佛教造像完全程式化后作品的苍白无力和毫无生气,使北魏的造像雕塑清新、活跃、生动、不拘一格和具有世俗人物精神气质,而这些世俗特征也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本土化的开始。

除了在面部特征及身材体态上模仿世俗人物,造像在服饰上也有模仿塑造:“6号窟另一个重要的创新是形成了完全中国化的北魏风格。佛、菩萨、皆身着朝臣的官服,而不是犍陀罗式的袈裟。”(《中国古代雕塑》P237)。这份对云冈石窟第6窟的描叙,说明了当时主流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之深,实非其它朝代能比,同时也说明,北魏佛教造像雕塑正逐渐抛弃印度图式的影响,加速与世俗社会融合的本土化进程。

“气韵生动”和“以形写神”作为魏晋时期造型艺术的美学理论与艺术原则,强调对所表现的人或物的观察与提炼,对当时的绘画创作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古代艺术画塑结合的形式使这些审美理论与规则同样作用于佛教造像雕塑,这也是佛教造像印度图式本土化,与世俗人物形象、风俗结合的文化背景,即强调艺术与世俗生活、人物的联系。北魏是以鲜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在积极汉化的过程中,对汉民族的审美体系全盘接受,所以著名画家陆探微所创造的“秀骨清像”这一典型的受南方人物形象影响的绘画图式,也对北魏雕塑造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风格影响在青州出土的龙兴寺窖藏北魏造像中体现得比较充分。

从这些方面来看北魏的佛教造像雕塑,可以清楚地看到北魏佛教造像雕塑与世俗社会的融洽程度及对社会的影响,这与希腊雕塑在其古典时期雕塑与社会的关系极其相似:即雕塑与社会有紧密的联系,有很浓的世俗特点,但又是世俗社会生活理想化境界的艺术表达。“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美的历程》P181)。这段对北魏雕塑造像的解读,我认为还有可补充之处,因为李泽厚先生提到的“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均是建立在对世俗社会的摹写、提炼的基础之上,故我认为这种理想美有很浓的世俗审美情趣,而这种情趣与魏晋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意识形态有直接的关系,那种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不正是战乱后人们对安定生活的要求和魏晋玄学的艺术表现吗。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松、安吉拉·法尔科·霍华德等著.陈云倩等译.中国古代雕塑.外文出版社;2003.

[2]郎天咏、李诤编著.全彩中国雕塑艺术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3]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佛教 造像 北魏 世俗 气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