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一种新视角: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教育技术学

心得体会 时间:2022-02-13 10:05:32

【摘要】当前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育技术学作为二级学科在高等院校开设和与基础教育学科进行整合。把经济学引入教育技术学并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技术学,得出教育技术学在中国发展中的误区。本文从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法研究教育技术学在应用中的问题,从经济学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原理研究教育技术学科的就业状况。通过这些研究,使教育技术学这门年轻的学科能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教育技术学,成本,效益,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7)01—0023—03

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育技术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并对教育改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教育技术学这门年轻学科担负着培养大量教育改革中教育中坚人才的重任。199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贝克尔教授用经济学研究人类的全部行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的这种趋势被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1]。笔者认为把经济学引入教育技术学,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技术学。从这种新视角,或许会带给我们对教育技术

学全新的认识,促进其更加健康的发展。

一、教育技术经济学的理论构建

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技术学主要从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出发,可以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研究领域包括教育技术硬件、软件的投资和收益、学科体系的经济学定位分析、课程设置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就业分析,微观层面的研究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成本—效益分析、教学成本和收益、学习成本和收益、教学要素组合的经济学分析等。可见,从经济学这个全新的角度研究教育技术学,拓展了其研究范围以及可以考证学科整体规划是否“经济”。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2]。教育技术学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3]。两者研究主体不同,但研究目的的基本取向是部分一致的,即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使其达到最优化。教育技术在教育的应用要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效益进而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对教育技术学进行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促使教育技术硬件、软件的投资决策更合理、更经济及对教育技术学更为健康的发展。

笔者试着提出教育技术经济学的概念,首先,广义上是指用经济学理论研究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实践,狭义上是指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学习过程和资源的创建、使用、管理的分析。

二、用经济学研究教育技术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1.可行性

对教育进行科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是随人们认识的深化逐步形成的,教育学科的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4]。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教育经济学,正是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产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不仅教育学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也都和经济学难脱干系[5]。因此,用经济学研究教育技术学是本学科发展的必要趋势。

2.必要性

(1)目前,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人才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将可以促进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可以深层次的挖掘就业失衡问题的起因,可以更加理性地分析本学科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可以进一步考证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更加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和社会需求。

(2)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GDP连年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对教育技术的硬件和教学软件及资源库的建设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资。以2002—2003年度数据为例,我国教育信息化投入为210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了5%[6]。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成本效益的追求,在保证达到所要求的目标的前提下,在多个可选的技术方案当中花费最少的方案为最好[7]。国家对教育技术硬件、软件的投资相对于我国教育规模来讲,这种教育资源是稀缺的,而有限的资源如何才能发挥最大效益,这是经济学极其关注并研究的问题,也只有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上述问题,才能做到教育资源最优化配置和使用。最终,提高教育、教学的收益率。

三、教育技术应用的经济学分析

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应当包含“教育”和“技术”两个方面且具有双重性[8],而经济学中“技术”是指将投入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的方法。在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中,每一种出现的新技术都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新技术的优缺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说,每一种新技术都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变革,但是这些研究只是从技术本身的性质出发。我们还应该从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成本及收益来研究,这将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收益率,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每种技术的教育价值。我们对教育技术的投资都要进行成本效益的核算,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为教育技术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1.教育技术的成本和收益

(1)经济学的成本是企业购买生产投入所支付的量,收益是指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量[9]。教育技术成本是指实际发生或支付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计量的成本,教育技术收益可以从学习成果收益来衡量包括师生满意度、学习效果、教学收益率等。

教育技术成本可分为不变成本与可变成本。其中不变成本是指教育技术的固定资产耗费的价值,包括用于教学的基础设备和设施、教育和教学软件,比如计算机、录像机、电视、投影机等固定资产。可变成本包括教学设计的人力成本计量,教学资源的搜集、制作成本。

(2)成本-收益的比较

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用媒体技术去构建教学环境、展现知识内容或完全进行课堂教学。不同媒体的成本不同,我们这时就要考虑媒体技术的成本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①不同的媒体,其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构成比是不同的;

②不同的媒体,其各种成本要素的变化是不同的;

③现有媒体资源和开发新的资源的成本比,这些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媒体成本效益。[10]

我们这里引用鲁姆勃尔的成本效益比较的四种方法。第一就是依照绝对标准来测量效益。效益被界定为实际产出与可能产出(理想产出)的比值。比如,理想的产出结果可以是所有的学生都提高课程考试成绩。第二种办法是测量相对效益。两门相似的课程由于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而产生不同的及格率,用一门课的及格率去除另一门的及格率就得到了相对效益比值。第三种办法是衡量学生表现(performance)的质量。通过对学生进行课程的前测和后测,比较测试结果,来检验学生的进步程度。第四种办法就是计算不同权值的变量的平均得分。采用此种方法,总效益比率就可以通过计算不同的变量得到,比如学科知识,理论技能,应用技能和态度[11]

成本-效益分析是为实现以最小的劳动和物质投入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方法。在教育技术应用中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是一项综合性研究工作,必须综合考虑设备、设施的投入成本,教师用信息技术备课、教学的投入时间及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等。

2.对教育技术应用的反思

(1)目前,各高校对中小学教育技术硬件资源进行大量的投资,而这些资源有的闲置或没有充分利用,这对硬件资源是一种浪费,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我们对软件资源投入力度不够,总认为一套教学管理系统,一张教学光盘不比硬件看得见、摸得着、更实惠,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许多学校都是因为购买先进的硬件设备,而软件则落后硬件,不能完全发挥硬件应有的技术优势。这样,我们就要对硬件和软件进行成本核算。建立成本意识,也要重视教学收益。

(2)研究每种媒体技术的成本和成本结构,及可以取得的教学收益,这对于用技术构建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的技术成分及多种技术结合使用都是有帮助的。教师考虑教学时,适当运用某种技术。 在能达到相同教学效果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能选用成本低的媒体技术。各个教学单位将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专业需要合理购置媒体。

四、专业人才供求的经济学分析

1.学科发展和就业现状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形成了多层次、多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截止2002年,10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近30所高等院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四所院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2]。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实际工作岗位包括中小学教学领域,各级电教系统,高等院校,企事业培训部门等。由于本学科是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各学院往往开设的课程面面俱到,从而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能力不强,没有突出教育技术学的核心能力培养和满足本专业特殊岗位的社会需求。本学科培养目标与社会所需人才能力结构不对口,而出现就业形势严峻,甚至可能造成结构性失业。在实际就业中,本专业培养的本科人才就出现了和教育学院的毕业生比较我们教育理论不如他们强,和计算机学院和毕业生比较,我们技术又不如他们强。这样以来,就会造成用人单位对本学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方向模糊,进而减少了对本专业的需求量。

2.对专业人才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时,就意味着他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所以大学毕业生供求是一种生产要素供求,应该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大学毕业生供给是指在各种工资水平下,大学毕业生愿意就业的数量。大学毕业生需求是指在各种工资水平下,社会各用人单位愿意雇佣的大学毕业生数量[13]

我们这里对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供求进行分析,可以用模型来简化纵轴代表工资水平,横轴代表毕业生数量,S代表毕业生供给,D代表毕业生需求,Q1代表毕业生需求的数量,Q2代表毕业生供给的数量,而Q2—Q1是供给比需求多的数量,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相对社会需求多出的数量。

目前,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本专业人才供给大于需求(在一定工资水平时),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连年扩招,造成大学本科毕业生总体上供给大于需求。在学科定位不甚完全清楚的环境下,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院校连年增多。这就造成专业人才盲目增多,而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情况。

(2)本专业的就业能力或人力基本状况

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能否实现,还取决于其人力资本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只有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大学毕业生才可能被用人单位接纳[14]。这就涉及到本专业的办学层次、培养方向、课程设置,需要进步一步的明确和规范。在招生专业结构上,应密切结合市场对专业需求趋势进行科学预测。

(3)专业人才择业观念

本专业人才大都向往大中城市的高等院校或各级电教系统,一方面不愿意去中小学一线教学领域,这种就业观念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及当前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不利的,另一方面,不愿意去工资待遇低、西部偏远地区、教育落后的地方。这些观念制约了本专业的就业需求范围,影响本专业的供给。

(4)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

从宏观上看,一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决定大学毕业生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从结构上看,经济结构决定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从而决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结构[15],而本专业人才大都进入教育领域,而极少涉及到企事业培训机构,教育资源开发企业,这说明教育技术学需要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其就业领域,拓宽就业口径。

3.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启示

(1)中国的教育技术既是一门学科(专业),又是一项事业,同时还是一种产业[16]。虽然我国业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对教育技术学科定位仍然不规范。从各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归属类别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设置分别归于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学院、物理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信息科学学院等[17]。在今后的发展中,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标准,明确学科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扩展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

(2)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导致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同。各院校灵活地根据本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具体特点,设置适合教育技术学学科自身良性发展的内容和结构体系, 这对于减少资源的浪费、优化人力资源、实现知识共享,都将是非常有益的[18]

总之,将经济学引入教育技术学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这种全新角度对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起到规范、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5] 崔卫国.教育的经济学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

[2][9] 曼昆(美)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 [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3][16]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一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和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 2003.9

[4]朱坚强.教育经济学发凡[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

[6][17] 谢玳英等.教育装备的管理体制[J].现代教育技术,2006.3

[7]刘美凤.教育技术学科未来发展需要研究的课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8][10] 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11]张秀梅. 国际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代表人物简介[J] 现代教育技术, 2005.4

[12][18] 沙景荣,周跃良. 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9

[13][14][15] 吴克明.张宏武. 大学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J] 高等农业教育, 2005.5

推荐访问:审视 教育技术 经济学 角度 新视角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