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共情陪伴,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心得体会 时间:2022-02-26 10:11:14

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会他的生活方式、目标与方向。共情陪伴即成人通过其情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它强调成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考框架,以及自身的偏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然后在“放空”自己的基础上,耐心等待孩子的反应、观察孩子的表现、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有效地回应孩子的内心需求。3~6岁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儿童不仅需要在智力上获得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情感层面获得正确引导,学习如何与人互动,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控制情绪。随着“二胎时代”的到来,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会力不从心,各种教育问题接踵而来。

首先,“缺陪伴”的儿童呼唤共情理念的家庭教育。一方面,从课题初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都存在陪伴孩子时间不足的问题,有的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有的交给保姆或者兴趣班,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自己玩即可,不需要陪伴。另一方面,当孩子出现某种问题行为时,家长不能理解其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原因,一味地指责幼儿或将责任推给祖辈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其次,“缺方法”的家长呼唤共情理念的家庭教育指导。虽然大多数家长都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遇到问题时,他们经常不知所措。家长需要专业的指导,从而提升教育理念,最终在教育行为、教育能力和心态等方面积极变化。

因此,幼儿园组建了由幼儿教育专家、教师、家长共同组成学习团体,分享学习资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营造积极共情的氛围。我们以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共情,有效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多样化体验式学习,树“真诚、尊重、接纳”的共情新理念

“真诚、尊重、接纳”是共情发挥积极影响的基本前提。真诚是指其情者真实诚恳,以一种未经修饰的面目来面对被共情者。尊重与接纳是指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对方,而不以对方的某个特点或品质作为是否关注的依据。缺乏这些基本前提的共情,会使被共情者感到虚伪与厌恶。然而,在现实教育情境中,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家长往往扮演着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角色。只有让家长摆脱传统的权威观念,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孩子,才能达到共情的效果。为此,我们利用家长学校的平台,帮助家长更新观念,接纳“共情”。

首先,我们结合家长的需求,制订了丰富的课程内容,并组建了由专家讲师、园内资深教师、优秀家长代表三方共同参与的家长学校讲师团。根据课程内容,我们会安排不同层级的讲师进行授课。其次,在授课形式上,我们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例如,讲座式主要进行理念疏导和经验分享,分享式主要进行案例分析和经验互享,体验式主要进行实地情景演练,等等。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努力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逐步做到尊重孩子、无条件关注和接纳孩子,最终建立“共情教育观”。

例如,在“放开你的手”活动中,我们请家长两人一组自由结伴,角色A握紧拳头不松开,角色B想办法使角色A松开拳头。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两种状况,第一种是很多角色B家长一开始就试图掰开角色A的手,角色A家长立刻警觉,愈发用力地将手紧紧地握住或高高地举起。第二种状况中,角色B家长用语言提出要求:“请你把手松开,你把手松开让我看看你的手掌,请你松开手让我们握握手吧……”但是,角色A家长由于任务要求也不愿意配合。扮演角色B的几十位家长中,只有较少的人能够顺利地让角色A家长松开手。

事实上,在这个游戏中,角色A就像是孩子,而角色B是家长。游戏后角色A家长们表示:最反感简单粗暴的掰手指行为,比较难以抗拒请求,最容易被游戏哄骗着松开拳头。角色B家长们表示:听到任务要求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搿手指,没有想到运用智慧和好方法,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一样,往往本能地凭借直觉和经验做出反应,导致事与愿违。在这个活动中,家长通过游戏体验,学习换位思考,理解孩子弱小和不善于表达的特性,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强势和武断等问题。

二、个别化参与式学习,探“放下、观察、行动”的共情新方法

家长学习的典型特征在于它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领域,家庭学习共同体成为了最佳的学习方式。每学期,我们会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或分班级或分主题组织各类育儿家长沙龙活动。每次活动由专家、教师、家长共同组成学习团体,通过情景讨论、头脑风暴、游戏等形式分享交流,且家长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参与活动。放下、观察、行动是提升共情能力的主要方法。

(一)放下

“放下”阶段是家长在行为和心理上放下自己,也就是“停”。所谓“放下”有两层含义:一是放下手头正在做的事情;二是放下自己的情绪和主观判断。

每学期,班级教师会根据事先收集和整理的家长育儿困惑确定家长沙龙的主题。在家长沙龙中,教师会先展示并说明一些家庭教育照片或视频,然后引导大家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最终完成分析,帮助家长获得家庭教育“良方”。

例如,在情绪管理主题的沙龙中,教师给家长播放了发脾气的孩子和家长不欢而散的视频,然后请家长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感受,讨论如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该如何处理。家长以第三者的身份参与,所以更加理性,通过轻松交流,家长们取得了一致意见:当孩子与自己交流时,首先应暂时放下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平复情绪,如果自己当时很忙或者正在生气,可以先缓冲一下,告诉孩子:“我現在有事情要处理,等处理好再帮助你。”

通过主题沙龙活动,家长们逐渐认识到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孩子真实的心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切忌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主观判断投射给孩子,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盲目下结论,这既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又会导致家庭教育有失偏颇。

(二)观察

“观察”阶段是在“放下”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它包含“看”和“听”两个步骤。

在观察阶段,“看”是第一位,家长可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非言语信息,去感受孩子当前的情绪感受。“听”是第二位,家长倾听孩子讲述其真实想法。在孩子表达的过程中,成人还要关注孩子说话时的语音和语调,体会其所传递的感受,并适当地进行语言和肢体的回应,以表明自己在认真倾听。

例如,在以“如何面对孩子的争抢”为主题的家长沙龙活动中,大家针对孩子的争抢行为展开了讨论。经过对“观察”环节的学习,家长们都能够做到仔细看,耐心听,适时运用“是的,我知道”、点头、微笑等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家长不能打断孩子,也不要急于接话,在观察孩子时要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镜”,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使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尊重。

(三)行动

“行动”阶段是在认真观察孩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行动”。它包括“说”和“做”两个步骤,即家长在观察孩子之后用语言或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接纳。

例如,在“放手让孩子自己来”的主题沙龙中,老师列举了孩子不愿意自己动手或者家长不放心让孩子自己做事的几个情景,让家长讨论该如何支持和引导孩子发挥主动性。通过头脑风暴,家长们认为:孩子不愿意做的原因主要有害怕失败、任务过难、没有兴趣、习惯依赖;而家长不愿意放手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孩子做不好、怕孩子受累、规避安全隐患。为此,家长需为孩子提供安全充分的物质环境,温暖积极的心理氛围。有时候,共情难以借助言语表达,家长可以借助鼓励的眼神、手势和拥抱等肢体动作,有时候,非言语的“做”比“说”更有力量。

三、多形式有效性跟进,践“落实、转变、创新”共情新模式

(一)任务追踪促落实

在家长沙龙之后我们会给每个家长发放任务单,要求其按照任务单完成陪伴、隐忍、尊重、放手等任务。例如,在“放手让孩子自己来”的主题沙龙活动之后,每位家长回家之后需要和孩子一起制订一项孩子希望父母支持他们自主参与的活动计划,如学骑自行车、自己整理玩具柜等。

(二)网络追踪共探讨

为了更好地解决个性化家庭教育问题,我们建议家长遇到问题时,用视频将之记录下来,发到家园共育群里供大家共同讨论,寻求解决方法。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会自觉运用共情的方法,有时候还会讨论出几个妙招,成功地化解亲子矛盾。

(三)亲子游戏多推广

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游戏,因此,我们借助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园范围推广“亲子游戏作业单”实践工作。我们结合时令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每周推荐一个亲子作业,鼓励家长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亲子游戏的场景,并请家长写下活动感悟。高质量的亲子陪伴逐渐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家庭。

共情陪伴的家庭教育指導有效促进了家园共育。在研究的过程中,幼儿家长积极参与到家长课堂的学习中,收获了感动、欢乐。在家长沙龙中,家长们围绕育儿路上的困惑展开热烈的讨论,认真分析和理解孩子的心理,用正面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方式与孩子共同成长!

推荐访问:教育质量 陪伴 提升 家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