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优化

心得体会 时间:2022-04-01 10:34:29

摘 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当初一开始实行新课改,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新课改在这几年的贯彻落实的过程中证明了对现代高中生尤其对文科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之高,当然在学生形成这种能力的过程之中对历史教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的要求则更高。

关键词 高中历史;新课改;优化

中图分类号:N94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008-02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一个不需定义的概念,尤其对于我们文科历史教师而言,可能还有某些教师仍然把我们教学的内容仅仅理解为教学大纲、课本知识以及教参上的内容视为教学内容。其实在社会上甚至是教师同行中对我们历史老师存在某些偏见,例如有些人认为历史教师只要能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就能把课上好,文科学生只要把该记忆的内容记住就能考出理想的成绩。这种看法很普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从历年高考试题可看出,历史课程的教与学对历史教师和文科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教材内容的重现和对学生记忆熟练程度的考查。书本知识记得牢不一定考出好成绩,书本知识掌握的松散凌乱一定不会考出好成绩。所以我们历史教师要有对新课改下历史课程教学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占据一席之地,才能让同行以及社会上改变对历史这门基础学科的看法。

其实,要明确教学内容的概念,首先要区分课程内容、教科書内容、教学内容这三个概念:“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所选择的各学科知识(或信息);教科书内容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将课程内容组织在教材中的各学科知识;教学内容则是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和教材,并结合各种实际(学生实际、教学实际)传授给学生的各种知识(或信息)。”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是把教材内容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大纲简单的重现,而是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联系实际的扩展、结构的调整、顺序的梳理,这样才能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由原先的通史体系改编成版块史体系,原先学生还可以通过时间的顺序来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自从新课改后,在日常教学中,尤其实在高一阶段面对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反映历史内容繁杂,头绪繁多,体系不明显,重难点难以把握,并且认为与其在初中学习的历史内容相脱节。但是新课改的目标是让学生把各大块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了解古代、近代、现代的世界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与政治历程,相互缠绕,相互结网,形成知识网络融会贯通,同时做到不死学,活利用,会探究的新的学习要求。要让学生了解到这一点,教师就必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集约化的梳理整合,以显现学科知识体系。

著名的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原理)》讲到:“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以及该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在一定标准看来最有效的作用。也可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解为:教师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可能最大的效果。”根据以上原则,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主题化基础之上的结构化

新课改过后的版块史的每一个单元都围绕其版块所主要介绍的主题下叙述一个分支主题,而每一课则有这一单元主题之下的分支主题,所以每一堂课都有一个涵盖面较广以及聚合力强的教学主题。要用这个主题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使之转化为能够迁移的知识群,这样才能发挥所学内容的群体效应和系统效应。如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这一课,用“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发生,怎样进行的以及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主题,就可以整课内容串联起来。

此外,在抓住历史基本主题的基础之上,按照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对历史知识优化组合,使之能够序列化、系统化以及整体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的不是零散的历史史实,而是历史的过程、发展方向、本质与规律,从而形成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所以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要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不能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还是《辛亥革命》这一课,在把握其主题过后,还要把这一课放在整个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以及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去进一步了解掌握。历史过程可以从点、线、面三个角度去进一步优化。从点上看,单一的历史现象产生、发展以及结果如何要体现出来,如辛亥革命是如何出现、发展以及最终结局;从线上说,任何历史现象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担负起必要的责任,如辛亥革命是在中国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出现的,有何必然性,出现后又对中国以后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从面上来说,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未来走向要体现出来,如辛亥革命代表了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怎样的前进方向。

二、集约化基础之上的层次化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认为:“学生对所学材料的接受,必然是有限的。怎么能使这种(有限的)接受在他们以后一生的思想中有价值?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结构,简单说来,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规律性。“基本”这个词含有“普遍而很有力的适用性”之意。往往是学生学到的知识越是基本,就越能不断地扩大和加深知识,它对新问题的适用性也就越宽广。

历史教师要把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在学科知识体系中起普遍作用的核心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使之成为学生识记、理解、运用的重点,并使之释放出最大的力量。如“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核心主题,必须作为教学重点加以把握。再如,考察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内容中,近代最具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这一单元中必须理解掌握的核心知识。

在掌握核心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需对知识分层次的理解和接受。从最初的历史表象基础之上再形成历史概念体系,体系之上进而是历史规律,有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教学内容的优化是要把握与分清教学内容的层次。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关系重组教材内容,按照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能力层次要求提出学习要求。如辛亥革命这一课,教师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中可这样设置:识记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等相关史实,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另二维目标教师要根据自身所需达到的要求进行设置。

三、方法化基礎之上的理性化

传授历史思维方法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优化教学内容离不开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概括、比较等思维方法,而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是要以具体的历史内容为载体,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里无不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所以教学设计中一要体现一般思维方法,如如何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二要体现历史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还需考虑到内容的表达形式,可以通过列提纲(把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纲目的形式表达出来)、论证式(通过积聚历史事实论证历史观点)、问题式(通过设计问题,突出重点知识,展示历史知识的逻辑联系和知识层次)等形式使学内容主题鲜明,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把感性的历史表象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高度,提炼观点,概括结论。

对于历史教师而言,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必要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学任务以及目标的主要载体,因而作为历史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需要把握科学性原则、适合学生心理原则以及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除此之外,教师为了加强教学效果,需要作适当的补充,对于教科书内容的取舍与补充要学会恰当运用史料丰富历史教学内容、能够及时补充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等,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加深印象的便于教学的材料,补充时需注意要有助于教学、占用的时间要有度。

总之,优化教学内容的要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而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的优化需要广大在一线教学战线的历史教师的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我们要将历史教学内容不断整合优化,让其贴近生活、适合学生学习规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最终才能完成历史教学应担负起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苏)巴班斯基.教学教有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美)杰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推荐访问:教学内容 新课改 优化 高中历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