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原因探析

心得体会 时间:2022-04-06 10:13:54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模糊的网络文明意识;有悖道德的网络行为;异化的网络双重人格。社会转型时期之于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现象的产生,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引发了青少年网络文明意识的紊乱;其次,转型时期的“规范缺席”助长了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生成;最后,转型时期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诱发了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社会转型;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096—03

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社会转型时期的“规范缺席”似乎宣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时代的来临。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为民众构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这一空间颠覆了传统社会规则中身份与权势对于“话语权”的垄断,为“草根”提供了一个大胆宣泄的舞台。网络迅速成为青少年的聚集地。然而,任何技术的发展之于人类都有其正负效应,网络也不例外。特别是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鉴别能力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青少年而言,网络的负面作用日益凸显,其主要表现就是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现象的产生。

一、失落的家园: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面相”[1]

何谓“失范”?即“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2]。一般认为,当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出现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的“真空”时,人们的行为就会产生某种紊乱,失范现象就会发生。而转型社会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特定领域,所以在社会转型时期,网络文明失范现象屡有发生。那么何谓“网络文明失范”?笔者将其界定为“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构建的网络社会里,由于网络道德观念混乱,网络行为规范缺乏而导致的网络道德约束力下降、网络不良行为泛滥和网络主体人格迷失的社会情境”。由于青少年是网民中最主要、最活跃的群体,所以网络文明失范现象在青少年身上时有发生。其主要表现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模糊的网络文明意识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不健康的“垃圾信息”也借助于网络的平台广泛传播开来。这些“垃圾信息”所传授的色情、暴力、歪理邪说等有力地冲击着当代青少年的道德准则,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文明意识变得模糊不清。这主要表现为:(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个体以自我为中心在网上匿名发表任何言论,或在网上从事一切活动而无须受到道德约束,传统的道德观念如仁、礼、仪、廉、耻、信等处于“缺位”状态。(2)无政府主义蔓延。对于天性追求自由、追求个性张扬的青少年来讲,他们在网络这样一个无中心、“去权威化”的世界里,受“快乐原则”及“个性原则”的支配,做任何事,说任何话而无须承担任何责任,这又反过来助长了网络无政府主义的蔓延。(3)民族意识弱化。有些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以致于言必称欧美,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著作却置若罔闻,束之高阁,活脱脱一个“香蕉人”。(4)法制观念淡化。网络技术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在这种虚拟环境的“保护”下,有些青少年网民出于各种目的,置现实生活中的法律于不顾,要么侵犯他人隐私、散布流言蜚语;要么窃取经济情报、从事商业犯罪;要么传播歪理邪说、助长反动宣传;要么制造恶性病毒,破坏数据系统。

2.有悖道德的网络行为

由于网络社会虚拟性、开放性、自主多元性、共造共享性的特征,因此像在现实社会交往中影响彼此交流的交往主体的身份、地位、权势等这些社会情境在网络社会的交流主体——网民那里将会淡而化之。同时,一切先验的、不平等地位的社会线索也不会在此影响网民们对于互联网媒介的使用行为,于是,人们沉浸在自由行为的时空之中,一切荒诞、怪异、失德、违法的网络行为频频出现。这些与传统道德和现实法律相悖反的行为包括:(1)制造和传播“三色”信息(即黑色信息,主要表现为信息渗透以及与“四项基本原则”针锋相对的反动言论宣传;黄色信息,以宣传色情、暴力为主;灰色信息,指一些庸俗、无聊、消极,反映思想阴暗面的信息);(2)恶意造谣、谩骂与攻击;(3)网络犯罪(这里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网络作为工具实施的犯罪,包括网络色情、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诽谤、恐吓、敲诈、勒索等;二是以网络作为对象实施的犯罪,包括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或散布逻辑炸弹、网络黑客等);(4)恶搞之风盛行。特别是有些在网上大量充斥的诋毁的格调、庸俗的臆造的“恶搞”正在把创作和娱乐变得臭名昭著、毫无价值。这类“恶搞”已经越过了社会公认的道德、伦理、精神界限,越过了社会公认的文化理念,所以必然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3]。

3.异化的网络双重人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现在,有些人却迷失在网络技术所构造的虚拟空间中!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上网成瘾”的青少年为数不少。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之中,会直接导致其身体素质下降和心理障碍的产生。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的特征,容易诱发青少年双重人格的障碍,使他们患上“网络幽闭症”、“网络孤独症”、“网络忧郁症”、“网络狂躁症”等多种心理疾病;而过度迷恋网络交友、网上聊天、网恋等,又会使得青少年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退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许多青少年能够在网络空间建构起某种类似于游牧部落式的虚拟生活,以达到完全逃逸真实生活的目的。“我很宅!”这句话就是当代部分青少年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5]。

二、社会转型之于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的原因探析

客观地讲,导致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的因素很多,诸如网络信息技术的诱因、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立法教育前瞻性缺失等。但是这里我们只探讨社会转型给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要将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的原因放置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或曰背景之中去考查,因为所有的文明失范情形,离开了现实的社会背景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源。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社会整体系统从一种结构状态向另一种结构状态的过渡,它表现为社会系统全面地、结构性地调整与转化。社会转型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它包括整个社会系统的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等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那么,社会转型时期之于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现象的产生,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笔者认为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引发了青少年网络文明意识的紊乱

就中国目前的社会转型而言,我们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过渡的双重转型期。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不断地走向深化,社会各个阶层的分化与重组正在向纵深发展,法制化和制度化的社会理性化进程也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同时,各种社会思潮、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借助于媒体的力量粉墨登场,既相互交融又相互冲突,并给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正统的意识形态表达以一定的冲击力。“‘传统’在世俗化的大潮中已构不成对峙性的力量,人们迅速抛弃了所有的传统,整合社会思想的中心价值观念也不再有支配性,偶像失去了光环,权威失去了威严,在市场经济中解放了的‘众神’迎来了狂欢的时代。”[5]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青少年一代在文化与价值观选择上面的个性化倾向越来越突出,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公共话语和共同关怀日趋淡漠,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的思想意识却在青少年中滋长蔓延。这些不良的思想意识映射到网络的虚拟时空里,就表现为青少年网络文明意识的紊乱,包括道德认知的相对主义、国家认同的无政府主义和法制纪律的虚无主义等。

2.转型时期的“规范缺席”助长了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行为的生成

社会转型必然引发社会规范的重构;然而,社会规范的重构却不一定与社会转型同步。这是由转型社会所同时具有的结构双重性和变迁异步性的特征所决定的。一方面,转型社会必然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并存、新质与旧质交替的过程,所以此种社会结构具有双重性的特征;而另一方面,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各种要素,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却不一定同步转型,这就是转型社会变迁异步性的特征表现。而社会规范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种要素,是社会结构制度化的表现形式,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往往会慢于社会结构实体要素(如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的转化,这是由制度相对稳定性的特性决定的。既然如此,所以在快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规范的变迁往往会落后于实际社会生活的发展,于是就出现了社会生活领域中新旧社会规范的冲突与脱节,由此导致了社会转型时期“规范缺席”状态的出现。社会转型时期的“规范缺席”,就使得青少年的个体意识缺乏外在的限制和内在的约束,而当青少年再将其不受约束的言行作用于网络空间时,网络空间就会成为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的“重灾区”。这正如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分析“失范”的原因时所指出的:集体意识的衰落以及个体意识的丧失,是导致“失范”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集体意识的衰落会使社会陷入“道德真空状态”(themoralvacuum),社会成员失去社会的引力,成为毫无控制的“非社会存在”(asocialbeing)。而“社会的缺席”(theabsenceofsociety),又使得个体意识不再具有内在的限制和约束,从而也陷入规范缺席状态,致使个人的欲望无限膨胀,集体意识所承载的社会准则完全丧失其普遍性和目的性[6]。

3.转型时期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诱发了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倾向性等。那么,何谓“网络双重人格”?即个体在网络和现实两种不同情境中,所分别具有的彼此独立、相对完整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两种心理特征在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处在剧烈的对立面,但又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个体之中。那么,社会转型时期为什么会诱发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呢?因为社会转型造成了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博弈,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分利集团化的出现使得各类社会问题凸显。诸如贫富悬殊加剧、失业增加、腐败猖獗、黄色“瘟疫”、吸毒贩毒、生态危机等问题,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尤其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来说,面对规范效力不显、利益激烈冲突的社会现实,再加上由于升学与就业带来的压力,以及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教育模式的消极影响,他们中的不少人会无所适从,陷入困惑、苦闷与迷茫的状态。为了逃避社会现实,青少年就很自然地选择虚拟、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并以厌倦世俗的心态在网络的虚拟时空中再造一个“网络我”,这个“网络我”是“现实我”凭空想象出来的、自己所希望的、感兴趣或者好奇的人格特质,是“现实我”在网络中虚拟化的人格表现。而这种虚拟化的人格一旦经过长时期强化并固定下来,就会与真实的人格在心理上形成某种程度的分离。即在现实生活中,他(她)遵纪守法、循规蹈矩;而一进入网络,便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网络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就会进入潜意识的层次,有时连现实人格也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所以“网瘾”青少年经常受到网络双重人格的困扰,当网络人格超越现实人格时,青少年的顺向社会化进程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有时甚至表现为“反向社会化”,并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攻击倾向和反社会行为。这也正是社会转型时期较之以往任何时候失范行为都更为严重的原因之所在。

三、小结

总之,我国当前转型社会时期复杂的社会现实是造成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的根本原因。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在该空间流动的信息与行为同现实社会却是密切相关的,是现实社会的反映。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的所有因素都源于现实社会,都可以在现实社会中找到根源。基于此种原因考虑,我们必须重新整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让规范“引路”,让准则“导航”;同时,我们还要建立“技术防控、政府监管、立法保障、德育教化、主体自律”五位一体的网络立体规制体系,在这种多层次、高效率的社会调控中逐渐消弥网络不文明现象,以保证网络文明建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9,15.

[2][美]杰克.D.道格拉斯等.越轨社会学概论[M].张宁、朱欣民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53.

[3]胡疆锋.恶搞与青年亚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8,(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5]马川.“我很宅!”——浅析都市“宅男宅女”的心里诉求[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6]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13.

Research on the Reason of Juvenile Civilization Deviance on Internet in Transitional Period

Wan Xuefei

(Politics Departmen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Hunan; Changsha; 41008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re has been a common phenomenon of juvenile civilization deviance on internet in transitional period. That is: vagu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et civilization; internet behavior contrary to morality; dual personality of networld alienated from the real world. How the social transferring promoted juvenile civilization deviance on internet? Firstly, the conflict of poly-value concept evoked teenages’ confusion about internet civilization ; Secondly, the absence of norm abetted juvenile behavior deviance on internet; Finally, psychological attack in the social transferring times induced to form the teenagers’ dual personality of networld.

Key words: Social transition; Juvenile; Civilization Deviance on Internet

推荐访问:转型期 探析 青少年网络 原因 社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