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谈结构二重性的社会变迁观念

心得体会 时间:2022-04-08 10:09:00

摘要: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理论视角。在社会变迁的众多理论范式中结构功能主义往往为研究者所认同,本文基于反思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变迁中的优缺点,浅谈结构二重性对研究社会变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社会变迁;范式;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二重性

作者简介:刘伟,(1983-),湖南常德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C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3-0229-02

一、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下的社会变迁特征

在结构功能主义者的研究中,社会变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系统与均衡是第一要义。一切社会变迁都是围绕社会结构的均衡展开的。如,帕森斯认为,社会变迁不过是社会系统为了满足概念化了的四个必要条件,即:工具(适应性)、定位与目标搜索(目标达成)、社会化(整合)和社会控制(维模)【1】;如金斯伯格写道:“我理解的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的变迁,例如:社会的规模,组成,或其中各部分的平衡,或是其组织的类型。这样变迁类型的例子有家庭规模的缩小,随着城市的兴起土地经济的衰落,从‘庄园’到社会阶成的转变”。【2】约翰逊说:“社会变迁是一个社会系统结构的变迁,本来是稳定的或相对不变的发生了变化。在结构性的变迁中,最重要的是那些对系统的功能运行造成后果—如更高效地达到目的,或者更高效地實现系统要存续下去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3】

其二,社会变迁同个体行动无关,个体行动在结构面前是无力的,我们姑且称其为结构决定说。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组成的统一整体。社会秩序的维持依赖于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高度一致与劳动分工。帕森斯认为,“行动者是‘定位在’情境中的。”【4】,任何行为动机不外乎三种“认知的动机,即对信息的需要;情感的动机,即对感情寄托的需要;评价的动机,即对评价的需要”(同上);同时存在着三种相应的价值观“认知的价值观,按照客观标准进行评价;鉴赏的价值观,按照审美标准进行评价;道德的价值观,根据绝对的正误标准进行评价”(同上)。根据以上两点,帕森在这些动机与价值观基础上,构建了三种行动类型:“一、工具性的,即行动定位于有效实现既定的目标;二、表意性的,即行动定位于情感上的满足;三、道德性的,即行动定位与是非标准”(同上)。不难看出,在帕森斯的定义下,行动不过是根据某种最强的动机和价值观出发,在上述某种方式下进行的行为,因此,个体行动同结构无关,也很难对结构产生影响。

二、结构二重性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反思:结构功能主义对实践性与时间性的视角忽略

吉登斯却对这种以历史目的论、功能主义和社会进化论为核心观点的分析方法与理论术语在分析社会变迁时的解释力产生了怀疑。

(一)忽略了结构化过程中的“时间性”

吉登斯阐述这一观点是从拒斥结构主义者将行动主体排斥在结构之外开始的。吉登斯认为结构主义者事实上并没有将“结构”看作是描述性的概念,而将其看成是“通过运用可以穿透外表面的转换规则而被识别出”的,在这一理论视野下,个体行动显得无关紧要,而在面对进行变迁的意义解释抑或面对变迁发生的时间性的问题时,其解释力便显得无能为力。在吉登斯看来,这是结构主义的一大硬伤。

而相比较于结构主义单纯将“结构”脱离时间来谈尚可以说的过去,如果将“功能”也与时间分离开来谈,便显得十分荒谬了。吉登斯认为结构功能主义者,“总以描述和很大程度上未经审察的方式使用‘结构’,而‘功能’则被要求承担解释性的角色。”【5】吉登斯按照结构功能论者的方式,将从生理学中得出的类比作为比喻,来阐释功能无法脱离时间而存在的事实:“我们或许会说,心脏处于与身体其余部分的一种功能关系中,促进有机体生命的全面延续;但是这种陈述隐瞒的内容涉及到以系列存在于时间中的事件:通过动脉,心脏对血液的循环可以传输氧气到身体的其他部分,等等。” 【6】因此,一种结构可以被“无时间地”描述,但其功能却做不到。在结构功能主义者眼中,习惯于将“功能”这一概念作为一种解释性要素,而“将时间性排斥出社会分析的主要领域,把历史(和因果关系)从功能中分割出去。” 吉登斯明确指出,结构功能主义者的这种“想从绵延性(时间中德发生事件)中分离出功能(‘整体’的‘多个部分’间的关系)是站不住脚的;一种功能关系如果没有暗含时间性参照,它甚至不能被表述出来。” 【7】

以上两种理论的一项共同不足便是忽略了社会存在的“时间性”,其所倡导的方法论亦引导研究者们放弃关注变迁中社会结构的结构化过程,可将视野直接放置变迁的最终结果,而解释变迁结果的工具是已经被概念化了的功能定义。让我们来仔细理顺这种逻辑:1、结构的功能是已被概念化了的,任何社会系统都需要遵循和满足特定的功能才能良性运行;2、变迁的结果也是为了达到均衡而实现满足被概念化了的功能而已;3、因此,结构从变迁始,就是由社会总系统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不必关注变迁过程,仅需关注达到满足功能需求变迁结果。而这种理论分析其实是存在风险的。(详见,忽略结构化过程中的“实践性”部分)

(二)忽略结构化过程中的“实践性”

吉登斯指出“‘功能分析’的主要兴趣其实不在于‘整体’和‘部分’,而是在于自我平衡的假定。” 【8】这一观点已经为大多数研究着所认同。诚如前面所述,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其实也提供给研究者们一条结构再生产的思考路径,只是这种路径的结果已经被概念化了的,原因是必须满足的功能需求,已经决定了结构变迁的走向,然而,如吉登斯所说“必须指出的是,无论结构主义还是功能主义的缺陷都不必牵涉到‘结构’在社会理论中的运用,尽管他们之间有着词汇上的关联:上述两种思想流派都不能完全解决作为能动主体的生成的社会生活的构成问题。” 【9】。韦伯以降的地解释社会学者们曾经向人们展示了个体能动者的行动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而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范式恰恰忽略了行动者在结构再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社会是由行动者组成的,是构成社会的主体,如果在对社会的研究中忽略了行动者的因素,那么研究结论将是非常危险的。正如前面说述,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的局限性是将再生产视为一种机械的结果,而不是一种存在于能动主体的行为中并由其完成的一种积极建构的过程。

忽略了行动者的主动性。而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1、对变迁已被概念化的结构判断失误,诚如结构功能主义者曾经判断的“家庭核心化”是符合现代社会系统的一种家庭结构,已被一些研究和本次调查数据所质疑。(详见4.3“家庭核心化的变迁现象——结构功能主义的解释力困境”)。2、对中观或微观细节处变迁路径解释的无能为力。结构功能主义者以结构的概念化的功能分化与直指均衡的整合机制调整【10】作为变迁的路径,为研究者们用大线条勾勒出宏观社会变迁的宏伟框图,但是在中观与微观变迁的具体变化路径的解释上,一再套用这一范式去解读,就会陷入“放之四海而皆准”、解释了其实也并没解释的尴尬境地。而这两点的核心问题便是忽略了行动主体的实践性。

三、基于结构二重性的社会变迁范式——重视变迁中的实践性与时间性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结构功能主义变迁理论的“解构”,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对社会变迁提出一些一般化的概括,也不等于说我们要放弃所有用来分析变迁的一般概念,事实证明社会变迁总会有一般化共性的方向,引入结构二重性理论,是期望研究者在时间流域行动者实践流当中,研究结构与行动的互动变迁。避免因为通过理论规律演绎而直接推断结果,却忽视了变迁的主体性与“随机性”。在现实研究中,任何一种新理论的引入,都是对原有理论范式的补充。

(一)结构二重性理论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核心原则就是结构二重性。按照吉登斯的话说,“作为实践再生产的结构化,抽象地涉及到结构借以形成的动态过程。……我们可通过结构的二重性来指出,结构既被人类能动行为建构,而且同时也是这一建构的真正媒介。” 【11】换句话说,结构二重性即是指:结构既是行动者实践活动的条件,也是行动者实践活动的产物,结构与行动之间处于持续的互动当中。

(二)变迁中的实践性与时间性

首先,前面已经论述,在吉登斯的方法论原则中,结构并不是可以脱离行动主体而静态存在的社会事实,它是一种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规则或资源,除了作为记忆痕迹的具体体现和协调作用外,还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其特点就是“主体的不在场”。吉登斯同时认为,不断纳入结构的社会系统则包含了人类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被跨越时空的再生产出来。【12】所以,在社会学分析中谈到“结构”和“结构化”,并不等同于以具体的模式来谈它们,而必须将这种具体模式视为一种普通行动者生活世界的现象。而“结构仅是作为具有特定意圖和利益的情境化行动者的再生产行为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在谈及结构变迁的时候,首先应该关注行动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构和行动都是基于行动者的社会实践才发生意义的。

其次,吉登斯特别强调社会变迁是各种环境因素同行为或事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在受制约中运用规则和资源能动地创造历史的过程,因而人类社会变迁在本质上其实并非一个被概念化和被决定了的过程,而是一个基于互动的“随机性”的过程。所以,吉登斯从人类社会实践出发去考察行动与结构及其关系,把行动和结构看成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实践是具有能动能力的行动者在一定时空之中运用规则和资源持续不断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行动过程。在这里,吉登斯特别强调在变迁分析中要将能动者的行动放置于过程与行动流当中。

(三)结构二重性及其在社会变迁分析中的理论关注点

若将结构二重性作为变迁研究中的理论范式,就需要提炼出可直接指导具体研究中的理论要素,而在运用结构二重性理论分析变迁时,关注点有三个方面。第一,关注社会结构所处的社会情境。吉登斯认为,人类社会是跨越了时空,立足于一个个具体实践活动之上的。一个社会体系一定是建立在沿时空边缘分布的跨社会系统的情境中, 几乎所有社会,不论大小,都是与其他社会体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构成了社会变迁不可忽视的环境条件。而在这一点上,结构功能主义在遵循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同时,忽视了社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把社会体系类比为封闭的生物有机体系统,从而误把社会的变迁归结为内部力量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第二,结构的非在场性与规则性。社会系统的结构是由规则和资源构成的虚拟秩序,这是既是行动者实践活动的前提也是行动者实践活动的结果。第三,分析变迁时的“行动流”意识。行动者在一定时空的实践过程中,运用规则和资源(注意,规则和资源恰恰是结构对行动者产生的影响)持续不断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行动过程,当某些行为或事件大规模和高强度地发生的时候,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便会受到影响,从而改变各种制度之间的关联,并且最终导致社会整体类型的转变。

注释:

【1】乔纳森.特纳,上引书,第31-36页。

【2】GINSBERG,MORRIS.”social change.”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4,1958,PP205-229。

【3】JOHNSON,HARRY M.socialgy: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new york:Harcourt,1960。

【4】乔纳森.特纳,上引书,第31-36页。

【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版,第223页。

【6】安东尼.吉登斯:引上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页。

【7】安东尼.吉登斯:引上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页。

【8】安东尼.吉登斯:引上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页。

【9】安东尼.吉登斯:引上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10】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1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26页。

【1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9页。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田佑中、刘江涛等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3]金小红:《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建构主意思潮》,《江汉论刊》,2007年第12期。

[4]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丘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丘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6]Ginsberg,morris.” Social change.”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4,1958,PP205-229。

[7]Johnson,harry M.socialgy: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new york:Harcourt,1960。

推荐访问:浅谈 观念 结构 社会变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