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辽宁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及能源化利用分析 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

心得体会 时间:2022-05-18 18:50:0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辽宁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及能源化利用分析 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供大家参考。

辽宁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及能源化利用分析 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

辽宁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及能源化利用分析

103 来源:作者赐稿作者:梅晓岩时间:2010-12-02 【大】【中】【小】

本文第二作者为武敬岩,第三作者为刘荣厚

摘要:对辽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进行了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 辽宁省每年农作物秸秆实物资源量为 3195.8万 t ,其中,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量可达 1300万 t ,折合标准煤 680万 t ; 单位土地面积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量为 91 t/km2, 其中, 铁岭、沈阳、锦州分别为 184, 164, 132 t/km2,具有秸秆能源化利用的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状况,指出多种利用形式并存应是辽宁省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物质能;秸秆;资源量

引言

目前, 因大量使用化石能源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自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以来, 辽宁省成为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最强劲的地区,辽宁的能源消费总量跃居全国各省的第 5位,能源对外依存度达到 55.7%。历史上形成的以原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高能耗的产业结构

也使辽宁的能源需求形式和减排降耗形势十分严峻 [1]。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很难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辽宁的节能减排的压力仍将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2]。因此, 增加可再生清洁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 有计划地利用农作物秸秆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 对优化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能源供给的多样性和安全性,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3]。发达国家城市化、工业化历程表明,在工业化初、中期阶段, 经济高速增长必然带来能源消费量的大规模增加, 导致污染物排放的增加, 寻找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走能源与环境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子, 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 [4],[5]。

农作物秸秆我国每年产农作物秸秆 7.2亿 t [6],[7],是一种主要的生物质资源,具有资源量大、可再生、含硫量低和作为能源利用 CO2零排放等优点。但对于规模化能源利用的原料, 还要考虑收集、储运成本和能源转化效率等问题。本文对辽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密度进行了调查测算和量化评价, 分析了秸秆能源转化技术发展现状, 旨在为辽宁秸秆能源化利用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辽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分布

1. 1辽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秸秆实物资源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每年所产农作物秸秆的总量, 可根据各类农作物的产量和相应农作物的谷草比系数 (Residue to Product Ratio, RPR 计算获得[8]。因作物种类、品种和产地不同, RPR 有所差异,本文所取数值是在辽宁的实际调查并参照有关文献确定的 [6],[9]~14]。秸秆实物资源量中,用于农民炊事的秸秆约20%[15],用于牲畜饲料的秸秆约 20%,还田及收集损失量约 15%,用于造纸等工业原料约 3%[16],则辽宁可能源化利用的农作物秸秆量约为实物资源量的 42%。各类农作物秸秆折合标准煤的系数取自文献 [17]。

根据辽宁省统计局公布的 2006年各类农作物产量计算,辽宁 2006年秸秆实物资源量、可用于能源的秸秆量以及折合成标准煤的量列于表 1。由表 1可知,辽宁省每年秸秆实物资源量为 3 195.8万 t ;可用于能源资源的量为 1 342.2万 t ,折合标准煤 688.7万 t 。从农作物秸秆的组成来看,可能源化利用的玉米秸秆占 79.7%,稻谷秸秆占 12.1%,其它作物秸秆的总和仅占 8.2%。

目前,辽宁主要使用秸秆等柴草作炊事用能的农户占农村居民户数的 87%[15]。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民用秸秆作炊事用能的量将会有所下降, 同时由于国家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都将会得到保证, 农作物秸秆量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即,未来辽宁每年可用于能源的秸秆的可收集量将不会低于 1 300万 t 。

1. 2 辽宁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

图 1是辽宁农作物秸秆实物资源量在各地的分布情况。由图 1可见, 省内各地秸秆分布极不均匀,地处辽宁中西部、北部的铁岭、沈阳、锦州等市的秸秆实物资源量较大,分别达到 569万, 507万和 323万 t/a。东部山区的秸秆资源量较小,本溪

仅有 43万 t/a,抚顺仅有 97万 t/a。当然,这与各地的土地面积、农作物种植结构和降水、光热等自然条件有关。

为了更准确反映秸秆分布情况, 需要根据各地市的土地面积, 计算出单位土地面积的农作物秸秆实物资源量,即秸秆能源密度。图 2为 2006年辽宁省各地农作物秸秆能源密度。如图 2所示,辽宁全省农作物秸秆能源密度平均值为 216 t/km2,其中

可用于能源的为 91 t/km2,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75 t/km2 [6]。辽宁秸秆密度较大的是铁岭、沈阳、锦州, 分别达为 439, 391和 313 t/km2,可用于能源资源的分别为 184, 164和 132 t/km2,高于秸秆资源比较丰富的吉林、黑龙江等省的平均水平 [6]。而在辽宁东部山区和西部干旱少雨地区农作物秸秆能源密度较低。

农作物秸秆分散于乡野之间, 收集运送的有一定难度, 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费用。从田间到秸秆转化厂的距离(即收集半径不能过大,否则,运输成本过高。收集

半径越小运输费用越低,秸秆能源转化为商品能源的规模扩大的潜力就越大 [18]。由以上分析可见,辽宁可用于商品能源生产的农作物秸秆总量虽然没有河南、吉林、黑龙江等省丰富, 但可用于能源的秸秆能源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铁岭、沈阳、锦州等地局部地区秸秆能源化密度甚至高于秸秆资源量较大省分的平均值。说明, 这些地区在秸秆收集、运输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以建设一个年消耗 20万 t 秸秆的电厂为例, 在铁岭的秸秆收集半径为 18.6 km, 在沈阳需要 19.7 km,在锦

州需要 22 km,在秸秆能源化密度最低的本溪则需要 53.8 km。

2秸秆能源化利用方式及发展方向

农作物秸秆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可通过物理、化学手段将其转化成能量密度高、清洁方便的能源产品。主要利用技术有, 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直燃及气化发电技术、气化集中供气技术、热裂解液化技术、制取燃料乙醇技术, 以及秸秆沼气发酵技术等。辽宁能源研究所等开发的秸秆及林木生物质固

化成型技术已基本具备实现工业化的条件 [19]-[21]。秸秆直接燃烧和与煤炭混合燃烧发电技术已经成熟 [22],年消耗 20万 t 以上的秸秆直燃发电装置已有大规模应用 [23]。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开发的 MW 级生物质气化发电装置在气化效率、燃气净化和发电效率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并具有灵活性、经济性特点,比较适合在秸秆及林木生物质资源较分散的地区推广应用 [24]。秸秆及林木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装置 [25],已经在辽宁等地农村有较广泛的应用。

秸秆及林木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 [26]及水解秸秆纤维素生产乙醇 [27]等液体燃料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如果能在转化效率、转化过程耗能及成本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将会得到广泛推广运用。秸秆经厌氧发酵有较高的产沼气能力, 目前我国需要在最大限度地满足秸秆沼气发酵工艺要求的专有装备设计制造及其标准化方面加大开发力度 [28]。

辽宁省应根据资源、技术等实际, 在资源较集中的地区发展大中型秸秆直燃或气化发电技术;在秸秆资源较分散的地区推广小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和 MW 级气化发电技术; 在较偏远的农村推广“太阳房-种植-养殖-秸秆制沼气” 等生态型户用沼气技术; 条件允许的地方可推广秸秆沼气发电及余热利用、发酵剩余物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对生物质气化供气和发电技术中的气化工艺、燃气净化、焦油处理技术的研究, 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加强对直燃及气化发电过程控制、直燃锅炉碱金属腐蚀、结焦等关键性技术环节及键装备的设计制造, 提高能源转化效率; 增加对生物质热裂解液化、秸秆水解制乙醇等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以科技为支撑,走多种利用形式并存的发展道路。

3 结论与建议

(1辽宁省 2006年秸秆实物资源量为 3 195.8万 t ,可能源化利用的为 1 300万 t ,折合标准煤 680万 t ,相当于当年全省能源消费量的 4%,是辽宁调整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可靠资源。辽宁单位土地面积秸秆资源量(秸秆密度为 216 t/km2, 可能源化利用量为 91 t/km2, 铁岭、沈阳、锦州 3市秸秆密度分别

为 439, 391和 313 t/km2, 可能源化利用的密度分别为 184, 164和 132 t/km2,具备建立年消耗 20万 t 秸秆发电项目的基本条件。

(2辽宁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具有开发秸秆能源化利用的技术基础。辽宁能源所等科研机构和多所大学在秸秆气化、秸秆成型燃料开发、废弃物燃烧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若进一步集中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对秸秆发电核心技术进行攻关, 对其配套技术进行集成优化, 必将在秸秆发电等能源化利用技术方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技术。

(3辽宁省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部分小型燃煤火电厂改造,有计划地开发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不但可以逐步改善能源结构, 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 还可以依托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培植和发展辽宁可再生能源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4辽宁应充分利用国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优惠政策, 结合生态省建设, 在鼓励包括农作物秸秆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开发、改善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市场条件等方面优化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 吸引国内外相关资金、技术落户辽宁,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辽宁省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处 .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长 [EB/OL].

http://www.wendangku.net/doc/74c019d6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9.html /infopub25/PubTemplet/%7B538116AD-AF2A-4978-B786-

5A2A1621 E91C%7D.asp?infoid=1343&style={538116AD-AF2A-4978-B786-

5A2A1621E91C.2007-8-20. [2]国家发改委振兴东北办公室 . 东北地区 2007年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EB/OL].http://www.wendangku.net/doc/74c019d6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9.html /2008-03/06/.

[3]顾年华,尤丽霞,吴育华. 2l 世纪我国新能源开发展望 [J].中国能源, 2002, (1:37-38 . [4]沈镭,成升魁.论国家资源安全及其保障战略 [J].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4:393-400. [5]陈和平,庄辛,任东明.可再生能源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初步研究 [J].中国能源, 2002, (5:4~7.

[6]刘刚 , 沈镭 . 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 [J].自然资源学

报 .2007,22(1:9-19. [7]李俊峰 , 时璟丽 . 可再生能源 07回顾与 08展望 [J].中国科技投资, 2008, 3:40-41.

[8]中国统计年鉴 2007[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007.

[9]李京京, 任东明, 庄幸. 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系统评价方法及实例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4:373~380.

[10]钟华平, 岳燕珍, 樊江文.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 [J]. 资源科学, 2003, 25(4:62-67. [11]韩鲁佳,闫巧娟,刘向阳,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J].农业工程学报, 2002, 18~:87~91.

[12]王秋华.我国农村作物资源化调查研究 [J].农村生态环境, 1994, 10(4:67-7l.

[13]YUAN Z H, WU C Z, HUANG H, et al.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biomass energy in China[J]. Jnternational Jouronol fo Energy Technology and Policy, 2002, (1: 108-144. [14]MOA/DOE Project Expert Team. Assessment of Biomass Resource Availability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1998.

[15]辽宁省农业普查办公室 . 辽宁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四号[EB/OL]. http://www.wendangku.net/doc/74c019d6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9.html /infopub25/PubTemplet/%7B538116AD-AF2A-4978-B786-5A2A1621 E91C%7D.asp?infoid=2069&Style={538116AD-AF2A-4978-

B786-5A2A1621E91C}.2008-4-3. [16]王振江,庄会永,肖兵,等 . 用于发电的中国生物质能源可用性分析 [J].华东电力 .2006, 34(6:83-85.

[17]国家统计局 .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18]MAMMA D, KOULLAS D, FOUNTOUKIDIS G, et al. Bioethanol from sweet sorghum: 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of carbohydrates by a mixed microbial culture[J]. Process Biochemistry, 1996, 31:377-381.

[19]张大雷 . 生物质成型燃料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 [J]. 现代农业, 2007, (12:98-103.

[20]闫昌国, 李世密, 张晓健, 等 . 可移动生物质颗粒燃料设备系统的研制及其经济技术性能分析 [J].可再生能源, 2007, 25(6:29-33.

[21]姜洋, 郭军,王忠诚,等 . 生物质致密成型设备生产颗粒燃料技术及经济分析[J]. 可再生能源, 2006, 24(4 :81-83.

[22]刘宝亮,蒋剑春 . 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与应用(Ⅵ生物质发电技术和设备 [J].生物质化学工, 2008, 42( 2:55-60.

[23]刘首元,余英, 赵碧光,等 . 我国秸秆发电产业化发展前景 [J]. 水利电力机械, 2007, 29(12:207-210.

[24]CHUANGZHI WU, XIULI YIN, PING CHEN, et al. A 5.5MWe biomass demonstration power plant via gasification integrated combined cycle[A]. The 3rd International Green Energy Conference[100]. Sweden :V ǎsteras , 2007, 18-20.

[25]宋秋, 崔亨哲, 刘正德, 等 .750 kW 生物质燃料下吸式气化炉的设计 [J].能源研究与利用, 2007, 18(1:27-29.

[26]刘荣厚 .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的研究进展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8(1:3-7.

[27]张素平, 颜涌捷, 任铮伟, 等 . 纤维素制取乙醇技术 [J].化学进展, 2007,

19(7:1129-1133. [28]邓良伟,陈子爱,龚建军 . 中德沼气工程此较 [J].可再生能源, 2008, 26(1:110-114.

Evaluation of yield of crop stalk and analysis of its energy utilization in Liaoning

MEI Xiao-yan1, WU Jing-yan2, LIU Rong-hou1

(1.Biomass Energ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re,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240, China ; 2. Bureau of Shenyang Municipal Construction, 110016, China

Abstract: Yield of crop stalk in Liaoning was evalu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yield of crop stalk in Liaoning was 3.1958 million ton. Among which, yield of crop stalk which can be used as energy resources was 1.3 million ton, which is equivalent to 0.68 million TCE. In

addition, yield of crop stalk which can be used as energy resources per unit area of land was 91t/km2. Among which, Tieling, Shenyang and Jinzhou were 184, 164 and 132t/km2,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s resource priority of crop stalk energy utilization in those areas. Further mor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energy utilization from crop stalk was analyzed. It suggests that multiform energy utilization is a goo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rop stalk energy utilization in Liaoning. Key words: biomass energy;crop stalk;yield of crop stalk 作者简介:梅晓岩(1967-,男,博士,上海交通通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生物质能及农产品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武敬岩沈阳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刘荣厚(1960-),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推荐访问:辽宁 农作物 秸秆 辽宁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及能源化利用分析 辽宁省秸秆综合利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