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关于民族高校党群干群关系问题的思考

年终工作报告 时间:2023-07-22 12:40:05

一、当前形势下加强民族高校党群干群关系的意义

(一)民族高校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决策充分说明,作为执政的中共党对当前党群干群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严重地影响了党的公信力、执行力,需要及时予以解决,否则必将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全党必须“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进而推动党风政风的转变。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伴随着“四个全面”的深入开展,高校党建工作的任务也要不断调整,这就客观上要求高校党组织,尤其是民族高校党组织必须切实关注和关心党群干群关系问题,建立和健全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的机制和体制,使民族高校党建工作更加适应民族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民族高校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是加强民族高校地位和作用的需要

民族高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机构;民族高校是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基地;民族高校是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民族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对促进民族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落实党和政府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具有特殊的作用;民族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民族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实现中国各民族团结平等和共同繁荣具有特殊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的各种社会思潮使高校党风、校风、教风、学风受到严重的冲击,部分高校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唯利是图、欺上瞒下、贪污腐化、生活堕落,在教师学生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群众对党员干部应该拥有什么样素质、带什么样头、发挥什么样作用、树什么样形象议论越来越多,对党员干部的认可度越来越低。一部分领导干部说的好,做得不好,处理问题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不够。有的学校党员干部在利益面前甚至是明目张胆、无所顾忌,置教师群众利益和感觉于不顾,置高校形象于不顾,置党的教育事业前途和命运于不顾。须知党风正,校风、教风、学风才能正。民族高校党员干部是党联系知识分子、联系各民族青年学生的重要力量,是推动民族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民族高校党组织的公信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要提升民族高校形象,必须处理好民族高校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和健全党群干群关系的科学和长效机制,为履行和实现民族高校历史责任和使命,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做出贡献。

二、当前民族高校党群干群关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权力乱用问题

少数领导干部一边开展群众路线活动,一边仍强调权力和利益,忽视责任和义务,没有正确权力观。有权,什么好处都能得到,不靠能力不靠真才实学,更不讲究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有位,就变得有为了,教学科研行政工作样样最佳,变成了全能型干部,无法说服群众,更无法凝聚群众力量。这样的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没有在群众中带来力量,形成正能量,其结果必然是党群干群之间的矛盾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领导干部在各民族师生中的威信越来越低,领导干部的能力在实践中越来越受到质疑。

(二)好人主义盛行问题

长期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在处理问题时,没有原则,不坚持原则,谁都不想得罪,不敢说真话,结果是原则成摆设。民族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力,取决于民族高校全体党员干部的能力和水平。这个能力和水平不仅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能力和水平,也体现在处理小是小非问题上的能力和水平。处理大是大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决定民族高校的命运,处理小是小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决定民族高校师生群众的心劲和干劲。凡事不想实事求是,不敢实事求是,不愿实事求是,怕得罪人,不敢碰硬,不敢纠正,不想纠正,谁都好谁都对,左右逢源。看表面对事一分为二,党内党外皆和谐,一团和气,其结果好人主义盛行严重伤害了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理想、有抱负、有志向、有追求、想干事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好人主义盛行,干部是有了所谓的灵活性,党组织却失去了原则性;干部是得到了所谓的好人缘,党组织却失去了好作风,长此下去党组织必然失去应有的组织性、战斗性和先进性,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党心和民心。

(三)决策不民主问题

决策不民主或者所谓的民主,危害同样严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太武断,听不进去下属不同意见;遇事先定调子,造成下属被动,不好再有建议;抓工作大包大揽、一竿子插到底,让下属无所适从。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摆架子、打官腔、说官话,缺乏深入细致的调研,只考虑少数人的利益得失,导致决策失误。坑害了群众利益时,群众会“伤心”;一些党员干部作风漂浮,方法简单粗暴,作风霸道,缺少民主的习惯,当上领导就什么都懂了,不想也不愿意与群众交流。侵害群众的合法权益时,群众会“寒心”;群众的合理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落实,看不到希望时,群众会“灰心”。广大群众不断地在“伤心”、“寒心”、“灰心”的现实中挣扎,其结果必然是与领导干部与党组织离心离德,对党的理想信念越来越茫然,对党的信任越来越动摇。民族高校一些基层部门的领导干部,虽然也经常强调民主重要,决策民主科学更重要,但实际上多数情况下协商民主,民主决策就是摆设,一年没有一次民主生活会,遇到涉及群众利益的大事也未必真民主,有民主的形式,没有民主的内容和行动。民主形式,常常真是走形式甚至有时连形式都不走。涉及群众利益的很多问题,群众都是后知后觉者。有些基层领导干部认为,我是领导了,我的想法就应该是正确的,决策时固执、狭隘、不谦虚屡见不鲜。

(四)监督机制不够问题

一些党员干部处理问题时常常因人而异,因心情而异,没规则或者不按规则做事。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对待群众不一视同仁,有远有近,有亲有疏,有好有坏,凡是阿谀奉承领导的人都是进步的。对于不按文件要求做事,不按规则做事的领导干部,要么是没有监督机制,要么是监督机制成摆设,对于有问题出了问题的领导干部不批评不教育不惩罚,也不给群众一个说法,甚至对有问题的干部照样提拔重用。

三、当前形势下民族高校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的当务之急

十八大之后,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群众对新一届政府充满期待,对党的执政理念和领导方式倍加关注,对净化中国政治生态问题高度认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民族高校加强党的建设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首先,要抓好思想教育工作。认识不到位,思想不转变,行动不可能跟上。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要结合起来。邓小平曾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这句话在今天更有警醒作用和意义。一切为了群众,不是一次为了群众,不是一时为了群众,不是一件事为了群众,不是高兴了就为群众,也不是运动式的阶段式服务群众。我们经常把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比之为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和土地,但不能把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语言上,应该见诸行动中。一切依靠群众也不是党有困难了才依靠群众,才想起群众。抓领导干部思想教育,就是要推动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等思想观念教育常态化,常抓常新,坚持每位领导思想认识到位,每个单位组织领导到位,每个部门考核考评到位。坚持思想认识到位,就是通过不断提高认识,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这不是一天的功课,也不是语言上的功夫;坚持组织领导到位,就是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的组织工作要任务明细,层层分解,层层负责,组织工作清晰明了,领导责任明确到人;坚持考核考评到位,就是对于干部领导遇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小圈子的利益,不关心群众疾苦,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不干实事,爱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群众都要有考评权利,避免和改变各级领导干部只对上负责的严重状况。

其次,抓好制度建设。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遵循现代社会执政规律,依据现代民主政治理念和要求,大力推进群众工作制度创新,从制度上保障群众路线的落实。坚持从依赖领导干部个人思想作风到制度保障的转变,这是落实群众路线,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过程中的一个必选动作。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能促使高校管理从无序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从经验走向科学民主。当前民族高校要重点完善的制度是:群众利益表达制度;监督和奖惩制度。完善群众利益表达制度,就是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表达的制度性平台,广开言路汇集民意,用制度保障言论渠道的畅通,约束领导干部和相关责任人真正关注群众的需求,敢于听取公众意见,敢于让教师反映问题,敢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绝不推诿和回避问题。对广大教师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教学问题、职称问题、科研项目问题更应该做到按规则办事,错了就改,不能碍于所谓的面子知错不改。高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学生的主体,管理者不给这个群体的人表达问题的平台或者不允许这个群体的人发声,其后果不堪设想。完善监督机制很重要,执行监督职责更重要。高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尊严问题。高校监督就是要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给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尊严。当下在民族高校,“公开”应该是各级领导干部面对与教师利益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在文件、规则、程序制定以及结果公布上都要有透明度,使群众和组织方便监督。“公正”应该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办事要摈弃以权徇私,摈弃什么事都手臂往自己或自己圈子里的人“弯”。“公平”应该是兼顾好各方面利益,不能厚此薄彼,随心所欲。为此民族高校监督领导干部,要把组织监督、纪委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结合起来。真正解决组织监督滞后,纪委监督不够,群众监督无效的顽疾,让群众监督大行其道,光明正大,有章可循,依法依规,畅行无阻,形成监督的好土壤好氛围好环境。实实在在的监督,真真切切的监督,培养的是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没有不关心学校发展的教师,也很少有发现问题不想反映的教师。只要完善监督平台,广大教师监督的积极性就能被调动起来。监督落到实处就是奖惩,完善奖惩制度势在必行,否则监督就失去意义。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是奖罚分明。该奖不奖,该罚不罚,奖惩制度不仅形同虚设,还严重影响组织者领导者的威信和形象。因此,奖惩制度要有而且必须有可操作性,要有足够的奖惩效果,消除弹性有余、刚性不足的情况。奖励该奖者为群众带来激励鼓舞作用,惩罚该罚者给群众带来警示教育效果,尤其是问责、追责,说到做到绝不包庇纵容。

(作者单位为大连民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作者简介:张桂珍(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GXDJ2014-B044)。]

推荐访问:干群 党群 思考 民族 高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