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瓦伦堡家族:一个长盛不衰的富豪家族

年终工作报告 时间:2021-07-05 10:13:35

这是一个在世界富豪排行榜隐形的家族,他们控制了瑞典经济的半壁江山;这也是一个比瑞典王室历史还要长久的家族,五代传承,家世依然显赫。

这是一个在世界富豪排行榜隐形的家族,他们控制了瑞典经济的半壁江山;这也是一个比瑞典王室历史还要长久的家族,五代传承,家世依然显赫。这就是以航运起家的瓦伦堡家族,很多人虽然知晓他们旗下的企业名称,却不知其身后的大老板,因为他们世代恪守祖训“存在,但不可见”。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瓦伦堡家族的家业历经五代而不倒?这不得不归结于他们高瞻远瞩、着眼未来的投资方式。

有人说,瓦伦堡家族的成功,得益于走在全球化浪潮的前头。没错,如果不把全球化狭隘地理解为今天的社会才具有的特征,或许可以说,一个世纪以来瓦伦堡家族都在为此处心积虑。在SEB最初30年的创业阶段,安德烈·瓦伦堡便通过和德国、英国与法国银行界的合作,使家族生意的范围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在之后的岁月中,这个趋势被逐渐强化,跨国收购和投资使得瓦伦堡帝国的版图不断扩张。也许是开创这个王朝的安德烈是水手出身的缘故,瓦伦堡家族的每一代都视野远大、胸怀广阔。海外经历成了族人的必修课,他们或在国外接受教育,或在国外积累工作经验,或者二者兼有之,这使得他们在今日的全球化浪潮中游刃有余。

在瑞典,瓦伦堡家族的势力无人能及。由其家族掌控的银瑞达目前旗下有核心投资的十大国际蓝筹股公司,包括机械设备巨擎ABB公司、沃尔沃、世界第三大制药集团阿斯利康、北欧最大的航空公司SAS航空、世界最大的抗溃疡药制造公司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 Copco)工程公司、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伊莱克斯(Electrolux)、斯德哥尔摩期权交易所、重型汽车公司斯堪尼亚和富世华、欧洲最大林产品公司STORA、滚珠轴承制造商SKF、全球电信巨头爱立信、胡斯华纳(Husqvarna)、萨博(SAAB)、瑞典北欧斯安银行(SEB)、全球第三代电话运营企业HI3G等欧洲大名鼎鼎的企业。此外,他们还控制了大量未上市企业,并涉及私募股权投资等领域。人们虽然知道这些著名跨国公司的人不少,但很少有人知道品牌背后的所有者,那便是100多年来掌控北欧最大财团银瑞达的瑞典瓦伦堡家族。

在一个多世纪的奋斗中,瓦伦堡家族几乎囊括了19世纪以来工业发展的每个行业,以至于瑞典人打趣道:瓦伦堡跺跺脚,瑞典也要抖一抖。如果有机会到这个家族的别墅里参加晚宴,那就像到国王家做客一样荣耀。

纵观其百年发展史,瓦伦堡家族的财富积累与保全有赖于与时俱进的实业扩张、广阔的政治人脉以及金字塔型隔绝债务的公司架构、不断紧跟全球趋势变化调整的资产结构。还通过基金会等方式的传承技巧,瓦伦堡家族安然度过了一次次的经济危机,这些都与创始人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爱航海的家族创始人

安德烈·奧斯卡·瓦伦堡在1846年以前是以水手身份,游历各国。因为航海,他拓宽了视野,加上他天生的商业基因,使他很早就钟情于证券、银行等高风险的行业。

1816年,安德烈出生于瑞典中部林雪平市一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不爱读书的他梦想着当一名水手,在15岁那一年,他终于踏上了一条去美国的船。航海改变了他的人生。不久以后,安德烈到了美国奥尔良,目睹了那里的经济危机,反而嗅出了银行的市场前景。他开始规划起自己的金融梦。

好在安德烈家底不薄,父亲的遗产被安德烈拿出部分放贷,资金积累颇多。安德烈还继承了父亲在约塔运河的股份,又投资航运、造船、批发等业务,于是第一桶金滚滚而来。

不论投资多少公司,安德烈还是想成立一家私人银行,以迎合瑞典的工业化浪潮。但当时瑞典的法律禁止私人经营金融业,安德烈就利用自己的国会议员身份说服了议会,成立了瑞典首家私人银行——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即北欧斯安银行(SEB)的前身,被称为瑞典第一家现代银行。他将大量的银行资金投入股票、证券市场,以期获得高回报,同时他投资具有发展潜力的造纸业、机电业,并投资修建从瑞典北部一直到挪威北部那尔维克的铁路。

这条铁路差点毁了瓦伦堡家族的基业,也最终成就了安德烈的传奇。1878年,由于在铁路上的投入太大,控股的铁路公司周转资金一时出现困难并发不出工资,SEB银行一下出现了信用危机,并发生了连续3天的挤兑现象。危机之下,安德烈让一个保安扛了一个麻袋的钱,让众人相信银行是有钱的,同时他让瑞典国王出面,以其名义存1万瑞典法朗进银行。由此终于安定了民心,并在游说政府出资修铁路的同时及时撤资,才避免破产。这很像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片断。晋商乔致墉为了平息商号挤兑风波,也让人拖一车银子在公众前招摇而过。看来,商道不分国界。

安德烈由此悟出一个商业道理:要想控制一家公司,不必拥有其大部分股票,只要是主要股东就行。这最终也成了瓦伦堡家族至今行之有效的金科玉律。

建立堪比王室的商业帝国

所谓虎父无犬子,这句话在瓦伦堡家族五代人身上应验了。

1886年安德烈去世后,其两个儿子纳特和马库斯开始共同执掌家族事务。兄弟俩和他父亲一样,都在国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安德烈去世之后,他的长子纳特接班,只不过纳特不太喜欢经商,他把大权交给弟弟马库斯之后,就醉心于自己中意的政治和公益事业。

瓦伦堡家族早在第一代创业时就严格执行保守的财务政策,对银行采取强有力的家族控制。当初安德烈只占银行5%的股份,为了增加话语权,他又增持到20%,纳特接班后又将家族股份提高到40%。

因安德烈时期的投资战线过长,当时工厂大多处于亏损状态。独自苦撑了4年后,两兄弟开始重组家族企业,并果断关掉两家亏损的工厂,将资金集中投入购买新的设备和建设斯德哥尔摩分厂。斯德哥尔摩工厂也成为后来世界领先的著名工具生产企业——阿特拉斯科普科公司,目前仍是瓦伦堡家庭最重要的企业之一。马库斯还在斯德哥尔摩近郊的萨尔特舍巴登地区开发旅游业务,如今萨尔特舍巴登已成了瑞典的旅游胜地。1903年,瓦伦堡控制的电力设备公司 ASEA(后与瑞士一家公司合并成为现在的ABB)也出现了问题,并受到德国同行的威胁。马库斯兄弟游说瑞典议会,于是瑞典政府将电力设备进口税从原先的10%提高到15%,从而挤掉了德国公司,使ABB公司获得重生。

1911年,纳特开始将家族业务交给弟弟老马库斯打理,转而专心政治和公益事业。1914~1917年,纳特还担任了瑞典的外交部长,登上了政治生涯的巅峰。尤其是从1916年起,他陆续参加了多边国际外交斡旋和仲裁调停,使用外交手法一举打破了英国和瑞典间签订的严苛商贸协定而为世人所称道。

老马库斯似乎继承了他父亲安德烈的经商天赋,接手家业后,在1911年和1912年,他又分别成立了北方银行和英国北方银行,并重组了家族控股的矿用车生产企业阿特拉斯公司。在第一次世纪大战经济萧条期间,由于家族银行的突出业绩,瓦伦堡还逆势以极其低廉的成本收购了一大批暂时亏损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并大举增持瑞典多数重大企业的股份,并拥有数倍于其他股东的投票权,由此获得了公司的控制决策权。

1927年,老马库斯的长子老雅各布和小儿子马库斯·瓦伦堡继承瓦伦堡家业,哥哥老雅各布执掌银行,弟弟则专注于家族旗下的工业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瑞典再次躲过了战火,凭借瑞典永久中立国的地位,瓦伦堡兄弟再次在纳粹党和盟军间如鱼得水。当时老雅各布同德国法西斯的纳粹党来往密切,他治理下的银行帮助纳粹德国转移了从犹太人那里掠取的大量黄金和其他资产,并参加了新纳粹德国统治区的贸易谈判;而弟弟多迪则亲近和周旋于英国盟军。然而兄弟俩截然不同的态度,反而帮助家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四处讨好,双方的中立态度再次为家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典为了加强国防,鼓励发展军工,支持了瓦伦堡家族的军工企业萨伯(SAAB)公司。

1982年多迪去世后,他的小儿子彼得·瓦伦堡成为第四代掌门。彼得担任银瑞达董事长直至1997年退休,在执掌家族的15年期间,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创造了瓦伦堡家族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时至今日,近90岁的彼得已是瓦伦堡家族的族长,在瑞典的工商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1997年彼得退休后,由他的侄子马库斯·瓦伦堡(昵称“赫斯基”)和儿子小雅各布·瓦伦堡接手家业,成为第五代掌门人。他们也是瓦伦堡家族历史上第二对共同执掌家业的兄弟。

就是在他们兄弟俩掌控瓦伦堡家业时期,银瑞达的投资更为多元化,其企业资产也随之上涨,到1999年2月,该家族仅在上述几家企业拥有的股票市值就达1.382万亿瑞典克朗以上。截至2007年年底,瓦伦堡家族旗下的银瑞达总资产达到1552亿瑞典克朗,其中上市公司占投资额的81%,非上市公司投资额为19%。投资额度最大的公司分别是SEB、爱立信和阿特拉斯·科普柯,共占总投资额的40%。目前,银瑞达每年从这些控股的企业中获得超过千亿美元的收益。

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而瑞典瓦伦堡家族不仅已经传到了第五代,而且事业蒸蒸日上。个中原因除瓦伦堡家族的每一掌门人都对再造家族事业做出创新外,他们高瞻远瞩、着眼未来的投资方式,亦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那么,这个五代相传、富可敌国的家族企业,又有什么致富秘诀呢?

亦商亦政,谋略长远

据了解,受纳特的政治和公益事业影响,从纳特开始,瓦伦堡家族中就有近10名成员成为瑞典的外交官,可以说已接近瑞典社交界的顶层。其中纳特官衔最高,至瑞典外交部长,而影响最大和最有名的则是罗尔,据说当时罗尔在做参赞时,他凭借特殊身份和借职务之便,在战争中为滞留于匈牙利的大量犹太人办理了瑞典护照,一举拯救了近10万犹太人,罗尔营救犹太人的事迹为其家族赢得了极大声誉。另外,瓦伦堡家族不仅支持家族成员从政,还很乐于与政界高官交往。当然,积极参与政治是为了服务于商业帝国。

瓦伦堡家族每一代掌门人都视野远大、胸怀广阔。据说自安德奠定家族基业以来,除好学、尊重、忠诚、勤奋这些家规外,航海、冒险、丰富的国际阅历成了家族接班人的必修课。在接班之前,他们或在国外接受教育,或在国外积累工作经验,这种阅历使得他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游刃有余。另外,100多年来,瓦伦堡家族一直恪守行事低调,并遵从简约、不事张扬的处事传统,很少有经济活动以外的事迹在公众面前曝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影响力渗透到瑞典社会的各个层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库斯用他的商业眼光一举收购了许多暂时亏损但具有潜力的公司。1916年,瑞典法律禁止银行拥有公司股权,马库斯随即成立银瑞达投资公司,将银行所持有的各大公司股份转入到新成立的公司中。此时银瑞达已持有瑞典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大多数股份。

到马库斯的两个儿子接班之后,瓦伦堡家族的影响在瑞典已經无所不在。哥哥雅各布执掌银行,弟弟小马库斯分管工业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典保持中立,只是哥哥与德国来往密切,参与了新纳粹统治区的贸易活动;弟弟则与盟军结好。这些倒为家族企业左右逢源提供了商业机会。

兄弟俩继承家族传统,继续收购大批企业,爱立信、阿斯特拉制药公司也在这期间被收归旗下,前者后来成为全球电信巨头,后者也是北欧最大的制药公司。

瓦伦堡家族第四代彼得于56岁接班,他通过银瑞达对家族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大胆起用年轻CEO,并对下属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还带领家族企业涉足IT、传媒、制药和生物科技。在他执政的15年间,瓦伦堡家族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经济学家尼尔斯曾说:“如果没有彼得,这个家族恐怕早就报废了。”谁能想到,当初他的父亲小马库斯根本无意培养他。因为彼得的哥哥马克因无法承受家业压力自杀,彼得才被推到掌门岗位上。

如何将财富隐形

马库斯的一系列挽救措施正是在1877年瑞典经济衰退时展开。而整个瓦伦堡家族似乎都继承了这一点,总能在经济萧条时期变废为宝,大举扩张。这也应验了安德烈的观点:“好生意总是在坏运道中做成的。”

早在安德烈时代,对金融、证券业情有独钟的创始人就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通过控制一家公司的股权(不必拥有其大部分股票)和做主要股东,就能控制整个企业的财富。这一行之有效的经验至今仍是其家族从商的金科玉律,在长期的商海鏖战中,贯彻到了其投资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前瞻性地对银瑞达实行双层股票的结构。

1916年,随着瑞典经济的复苏,瑞典政府开始注意到银行会出于自身利益对其控制的企业进行干扰,于是政府立法限制银行持有工业公司长期股权和进行公司制改革,并允许银行以封闭式基金形式组建控股公司。瓦伦堡家族第二代掌门人老马库斯借机以SEB银行为基础,成立了财务金融投资公司——银瑞达,这家金融公司也奠定了其产业帝国的根基,随后,瓦伦堡家族将SEB银行所持有的各大公司股份转入新成立的银瑞达公司中。

1997年,彼得的儿子小雅各布与侄子小马库斯接班,他们是历史上第二对共同掌权的瓦伦堡兄弟。兄弟俩依然很出色,他们使银瑞达不断增持旗下公司的股票,维护核心企业,并使其投资多元化。

在前瞻性地安排好双层股权结构的同时,瓦伦堡家族又通过银瑞达与底层公司资产相连,但同时也是通过银瑞达隔绝底层公司的负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众多富豪资产缩水超半,而瓦伦堡家族却安然无恙。由于银瑞达的资产主要来源于其他公司的股权收益,盈利取决于股利分配,现金流入靠资产套现和股利,因此公司负债率为15%。金融风暴正好又给家族提供了一个收购增持的好机会。目前,这个拥有上千亿美元资产的商业帝国占斯德哥尔摩股票交易所中上市公司总市值的近一半份额。

由于有充裕的现金储备,瓦伦堡家族旗下的银瑞达公司从2007年起便不断增持旗下各家公司的股票,从2007年第二季度到2008年第三季度,其共出资 59.79亿瑞朗增持各公司股份,如此不但摊薄了持股成本,也稳定了旗下公司股价和自身资产,更在低迷时期获得大量的各公司股权。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银瑞达总资产约为1528亿瑞典克朗,包括1111亿瑞朗股权投资和295亿瑞朗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其资产多是市场流动性较好的公司股权,因此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瓦伦堡家族受到的冲击十分有限。

后来很多学者分析,当时银瑞达也成为瓦伦堡家族中的SEB银行资本与公司企业间的缓冲层,瓦伦堡家族通过银瑞达又大举持有其他公司股权并相继购买瑞典轴承公司的控股权及爱立信的股份,当时银瑞达一举持有瑞典很多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大多数股份,也是通过这种复杂的股权安排,瓦伦堡家族依然由上至下控制着瑞典众多的大型企业。

学者还分析,公开上市的银瑞达本身设置了A、B股的双重股权制度。而这种控股的关键之处在于,通过一种区别A类与B类股权额度的制度,使得A类股权享有数倍于B股的投票权(即把公司股票划分为A类和B类股票,其中A类股票1股的股东享有1票投票权,B类股票1股的股东只享有1/10票投票权)。数据显示,银瑞达总股本为 7.67亿股,分别为3.12亿股A类股票和4.55亿股B类股票,A、B类股票的资本比例约为4:6,但由于同股不同权,投票权比例接近9:1。银瑞达前五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仅为32.78%,但投票权高达62.73%,其中,瓦伦堡家族通过瓦伦堡家族基金会和SEB基金会(SEB Foundation),以不到25%的股权获得了超过50%的投票权,牢牢保持了对银瑞达的控制权,也正是通过这种双层股票结构安排,才保证家族的控制力不被稀释。

即便如此显赫,人们在各种财富排行榜依然难寻其身影。这很契合家族的座右铭:存在,但不可见。瓦伦堡家族的财富大部分与瓦伦堡基金捆绑在一起,这些基金控制了投资人集团45%的投票权股份,同时还拥有航空公司SAS、纸业公司Stora Enso、轴承制造公司SKF的大量股份。大多数基金将股权继承权与财产继承权相分离,这样既为家族成员提供生活保障,同时也割断了家族成员与企业的联系。

基金会传承财富

瓦伦堡家族财富设计的另一大特色是通过家族基金会来实现财富传承。据了解,瓦伦堡家族的大部分财富都和与其旗下控制的基金会捆绑在一起。这些基金当中最早和最多的一个于1917年成立,当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税和保证家族财富不减少。因此这些基金都进行了特殊安排,如控制了其旗下银瑞达45%的股份,并持有22%的总资产,同时这些基金还拥有斯堪迪纳维亚半岛主要的航空公司SAS、纸业公司Stora Enso以及瑞典轴承制造公司 SKF的大量股份。另外,如其控制的旗下公司股票的分红权与投票权相分离一样,瓦伦堡家族的多只基金会运作的核心是将股权继承权与财产继承权相分离,每位家族继承人都可以通过股权分红、家族成员之间的股权转让等获得财产继承。这样既可以为家族成员源源不断地提供生活保障,同时割断了家族成员与家族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防止遗产继承纠纷导致家族财富贬值或股权控制力分崩离析。

瓦伦堡家族漫长的发展史,也是其家族通过财务投资公司“银瑞达”不断调整资产结构的历史,如其家族在不断减持林木业、汽车等资产的同时,又增持电信、电气等企业股权。据了解,瓦伦堡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全球化扩张,银瑞达旗下公司纷纷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整合,发展成为业内领先的跨国公司。如ABB公司,其前身为1883年成立的ASEA,直到20世纪70年代,ASEA还主要在瑞典国内发展。1987年,瓦伦堡家族将ASEA与瑞士BBC公司合并为ABB,并开始国际化扩张,此后两年,ABB在西欧和北美市场收购了55家公司,并与美国电气巨头西屋成立合资公司。1996年,ABB又与德国奔驰的铁路运输系统业务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铁路系统提供商。在东欧, ABB在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通过并购与合资,建立了60多家公司,目前雇员超过2万人。20世纪90年代,瓦伦堡控制的银瑞达公司通过股权投资,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一个时期以来,银瑞达控制的轿车、卡车等汽车制造企业的资产十分庞杂,且其旗下的豪华车生产企业经营惨淡,为处置资产,瓦伦堡家族将控制的汽车公司分割为萨博和斯堪尼亚(Scania)两家公司,银瑞达并于2000 年前后分两次将萨博的全部股权出售给通用汽车。2008年3月,银瑞达又将斯堪尼亚公司以200亿瑞典克朗出售给德国大众,由此获得近180亿瑞典克朗的现金,使瓦伦堡家族控制的银瑞达公司的现金规模由2007年年底的150亿克朗增加到2008年第三季度的300亿克朗,为其在金融危机中增持其他公司股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了遵循专业化、国际化外,瓦伦堡家族的另一成功商道就是善于借大萧条实现扩张,并选定核心业务后目标坚定和持之以恒地進行长期投资。这主要表现在,瓦伦堡家族通过1856年创办的瑞典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SEB,借助两次经济危机向其他产业扩张。其第一次扩张是在1877年的瑞典经济衰退时期。当时SEB的许多客户陷入流动性困境,为了减少瓦伦堡家族的损失,SEB对部分企业进行了“债转股”,一举成为阿特拉斯·科普柯、斯堪尼亚等一大批公司的股东。在1920年代瑞典的经济危机中,瓦伦堡家族又通过其控制的银瑞达财务公司大量收购濒临破产的企业,一举奠定了在瑞典众多企业中的控制地位。

另外,瓦伦堡家族还利用市场的低迷时期,大举增持持股公司股票,以加强对该公司的控制地位。这种着眼于长期投资的特点,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表现得格外明显。如2002年,银瑞达投资的两家核心企业亏损严重,其中爱立信公司在2001年和2002年两年内累计亏损超过50亿美元,股票价格甚至跌破了1美元,而ABB则因为过度扩张和并购后整合失败而导致债务缠身,股价也跌进谷底,面临破产。特别严重的是,瓦伦堡家族控制的银瑞达财务公司的股价更是暴跌了50%。但瓦氏家族不仅没有在旗下企业低谷时抛售股票,反而通过银瑞达增持更多的股票,向市场发出正面讯息,之后随之各公司的经营改善,ABB和爱立信的股价又一路回升。这种保护性的长期投资策略十分有效。第四代掌门彼得在总结家族经商成功经验时也曾说:“不到万不得已,我们是不会轻易放弃暂时出现问题的公司的。”这种高瞻远瞩、着眼未来的投资方式,也使得瓦伦堡家族培育出如此之多的世界一流企业。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银瑞达在2000年9月与香港和记黄埔公司合作开发3G业务,但直到2007年才开始盈利,其家族没有因其亏损而出售企业。据说目前银瑞达内部专门设立风险专项储备资金,当旗下企业出现困难时,这笔资金就会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瓦伦堡家族这种着眼于长远的做法,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

如今提起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们会想到两个名字,诺贝尔和瓦伦堡。1856年,诺贝尔回到瑞典开始科学探索。也是在这一年,瓦伦堡提议创立了第一家现代银行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前者百年之后创造一个科学世界,让后人敬仰;后者创办了商业帝国,继续自己的传奇。

推荐访问:家族 富豪 长盛不衰 瓦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