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论麦金太尔的美德实践性

年终工作报告 时间:2021-07-26 10:19:46

[摘要]围绕麦金太尔的美德观对其提出的实践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是理解其伦理思想的重要任务。这个任务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个主要目的是探讨具有实践性的美德是如何处理道德判断问题的。实践和美德是两个独立概念,并且实践是美德的背景,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对两者关系的考察是探究麦金太尔思想的重要前提。这个考察处理的关键问题是美德究竟是否真正脱离了实践的范围。麦金太尔的回答并不十分清楚,针对这一情况,最直接的方法依旧是从二者的概念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具体从概念、含义以及与美德的关系等方面,将麦金太尔的实践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进行合理比较和考察,以理解麦金太尔道德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麦金太尔思想研究者们通常会提及他的历史的方法,最典型的体现是他对美德进行了历史考察,并提出美德传统。他是十分重视传统的,他主张美德有它的历史的传统。因而,对实践概念进行分析的第二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理解实践的来源和本质来充分认识其与传统的关系。对美德实践性进行多角度地分析是基本的原则,因为麦金太尔对实践和美德的关系论述是多角度的,也是详尽复杂的,并且分析的主要逻辑是概念分析到概念比较,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德概念为前提,对美德实践性的具体含义进行梳理、分析。同时,以麦金太尔的伦理思想倾向为基本依据,合理对实践性这一特征对美德概念的意义进行阐释。而这两个目的重要意义就是更好地理解麦金太尔的美德思想对现代道德哲学问题的影响。除此之外,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麦金太尔实践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是值得关注的,因为它本身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一定关联。

[关键词]麦金太尔;美德;实践性;传统;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9-0151-05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在伦理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和哲学史领域著书颇丰。他最负盛名的作品《追寻美德》(1981)促成了美德伦理学的伟大复兴。此后,他又发表了《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样式》《依赖性的理性动物》等,可以说这些作品代表着麦金太尔后期思想中道德思想的重要地位。与罗尔斯相同,麦金太尔这些作品的问世,在理论上是对现代道德出现的种种矛盾进行了批判。举例而言,他看到了道德功利主义会导致个人道德价值和观念的独立分散,如果这样的话,想要去建立一种统一道德法则去规范人们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同时,他也不赞同美国社会流行的经验主义下的道德,因为道德如果是经验的,道德法则就很难具有普遍性。通过例子,我们发现他对西方的现代道德非常不满,而在他的那些作品中,也有所提及。他在《追寻美德》中,着力分析和批判了道德情感主义,甚至说现代道德呈现出一种空洞性。并且在那一系列作品中麦金太尔试图去分析导致现代道德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并且他于其中表达了对实质性道德的一种追求。在道德哲学上他被称为一种亚里士多德主义,主要原因在于他的美德概念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而来。那么他对实质性道德的追求是否体现在他在美德思想上做出的努力呢?或者说美德思想的一个意義就是在表达这个追求呢?当然麦金太尔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就美德的概念(在《追寻美德》里,这种概念有个完善过程)而言,它体现了美德的实践意义。这个实践意义说明了麦金太尔对道德的追求绝非是空洞的。另外,因为麦金太尔是重视传统的,所以,如果要对美德的实践性进行研究,除了充分分析相关概念并进行逻辑论证外,还应注意对作为传统的美德进行历史性考察,最后再分析和总结研究它的一些意义。

一、实践性的界定

麦金太尔认为,需要对实践的概念进行重新解释,一方面是因为现代道德哲学已经丧失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道德传统,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的论证做一定的辩护。他的实践概念实际上依然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并且继承了后者的善观念等。从某种程度上讲,麦金太尔的实践概念并没有脱离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实践的基本内涵。从概念分析入手,对麦金太尔的实践观进行简要地概括,是探索美德与实践关系的前提。

(一)麦金太尔与亚里士多德关于实践的概念

麦金太尔的美德学说被称为一种亚里士多德主义,而两者也都关注关于美德的实践。我们先来看看亚里士多德关于“实践”的定义:实践是本身即是目的的活动。有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将实践置于伦理学语境之中考察的哲学家,这样的话,实践就获得了一种伦理意义。实际上,亚里士多德也是一直把实践置于伦理学的范围之内。从这个定义里,我们需要注意,实践是一种活动,但不是每个活动都是实践。它的核心在于“本身即是目的”。亚里士多德考察了目的和利益的关系。因而,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多以目的论来评价之,他认为,如果有多种的目的在人们的行为中体现,那么“善就是它们的总和”[1]。在麦金太尔那里,实践也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我想用‘实践’意指任何贯融的、复杂的并且是社会性地确立起来的、协作性的人类活动形式,通过它,在试图获得那些既适合于这种活动形式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这种活动形式的优秀标准的过程中,内在于那种活动的利益就得以实现,结果,人们获取优秀的能力以及人们对于所涉及的目的与利益的观念都得到了系统的扩展。”[2]187这是麦金太尔给了实践一种特殊意义。很显然,这个定义是复杂的,假如说通过这个定义去考察现实活动时,很难去确定实践的范围。但是这个定义的最核心的要素是那种活动的“内在利益”。麦金太尔十分重视这个“内在利益”,虽无明确的概念,但是它的特征却是,“它们的获得有益于参与实践的整个共同体。”[2]190而外在利益则是竞争的对象。这样把两者对比起来,我们可以理解到麦金太尔所谓的内在利益其实是一种对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实践的理解,严格来讲,内在利益也是一种目的。这种理解不意味着对亚里士多德的片面理解或偏解,因为相对而言,麦金太尔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哲学有全面的分析和深刻理解,这在他的《伦理学简史》有着明显的证明。但我们要说的是,麦金太尔并没有完全把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概念进行完全地“继承”,而是在考察了或者是探究了诸美德概念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把重点侧重在了与实践相关的内在利益上了。

(二)麦金太尔关于美德的初步概念

如何把实践与美德相联系呢?我们必须充分体会麦金太尔的理解。麦金太尔是在对实践的理解基础上解释美德的。麦金太尔认为,进入他的美德概念需要以实践为依据。他说:“因此很显然,我以实践为依据对美德的初步解释,抓住了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关于美德所教导的东西,但远不是全部。”[2]209在这里,麦金太尔实际上已经承认了美德与实践之间的某些联系。把实践解释成此,麦金太尔也是出于给美德在实践中定位这一目的。

上述的初步解释为:“美德是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对它的拥有与践行使得我们能够获得那些内在于实践的利益,而缺乏这种品质就会严重地妨碍我们获得任何诸如此类的利益。”[2]191

这个初步解释也是一种定位,而在此定义中,美德仍是一种品质,这跟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概念是一致的,但是在这里,麦金太尔注重了对它的“拥有”与“践行”,也就是说,人们拥有了美德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要去“践行”。这样它就是可实践的,即美德拥有了实践性这一重要特征。而在麦金太尔给出的美德概念的三阶段理论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都跟获得内在利益(或者善)这一过程紧密相联。

(三)实践性的含义

美德是可实践的,实践性是美德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亚里士多德相同,麦金太尔在实践中给美德作一种定位,从而将美德与内在利益紧密相关。但这并不是说美德的实践性特征可以等同于美德自身具有的性质。因为从麦金太尔的美德概念出发,内在利益的获得(或者是善的获得)的主体是人,也就是人是实践的主体,而美德作为一种品质,此时充当了实践的对象。因此,作为美德的特征,实践性是一种人的赋予,而并非美德本身具有。

以这样的角度去界定实践性,并不是说弱化美德的实践意义。而是为了目的、是为了避免一种歧义。从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的最初愿望出发,他是追求一种实质性道德的,并不关注道德的形而上学性。倘若我们把实践性理解为美德自身的性质,这样难以避免被误解一种美德的形而上学倾向,那时对于麦金太尔的思想变化会产生比较模糊的理解(或解释)。相反,我们应更关注美德实践上的意义。

二、实践性与美德的检验

前文中我们基本上是以实践建立起来的美德概念为基础来谈论美德实践性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然而对于我们更加清晰和准确认识这个实践性的内涵,显然这是不充分的。因为麦金太尔所得出的美德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践性到底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美德的真正的认识,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地、更加充分地去理解麦金太尔所给出的美德的一个基本上属于完善的概念,也就是美德概念的三个阶段。在《追寻美德》中,对于这三个阶段的第一阶段,麦金太尔依然保留了美德的实践意义。因为他的美德是一种亚里士多德主义,因而,他就不能回避如何达到善这一问题,而他也分析了诸美德的内在联系就是寻求一种善,因而他的美德概念始终包括实践意义范围。这也是解决善的生活的如何达到的问题的关键。在第二阶段里,麦金太尔有意地将善的生活作为个人的一种目的,着重强调了这样的目的与美德之间的关系。而在第三个阶段里,麦金太尔的探究认为,必须使得个人的品质和社会生活乃至整个历史传统相统一,从而获得真正的美德。

毋宁说美德概念的后两个阶段是麦金太尔所认为的美德超越实践意义范围的体现,不如说是对美德的检验。当然我们有必要说明一下,此时,也就是在著述追寻美德这本书时,麦金太尔没有把美德看作是一种理念,或是形而上学的东西。他以实践为开始来讨论美德的概念,也相应地承认了亚里士多德认为的美德是一种品质。人可以获得这种品质。获得品质靠的恰恰是实践活动,但美德概念不止于这种解释。麦金太尔想要探究更为具有广泛意义的美德,那么他借以实践历史性来建构了美德的传统,又以美德的传统来描述他所谓的美德,且不说到底描述的美德的本质还是只是性质或形式,就内在利益也就是善始终作为美德的目的而言,麦金太尔美德概念后两个阶段恰恰也是在说如果想获得真正的美德,必须在更为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证明和检验。因而,从这样的一种关系角度出发,即使美德概念的三个阶段完成了对实践意义的超越,那么美德的实践性特征仍是伴随着它的始终的。

那么美德的实践性与美德的检验到此是处于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美德的初步概念还是由传统建立起来的美德的完善概念,始终都穿插着麦金太尔那个实践概念。并且它也始终强调了一种目的,那就是善。当然,这里与亚里士多德不同,麦金太尔不是去考察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我们已经规定了的美德,而恰恰是去探究何种美德才是一种真正的传统。对于这个问题,麦金太尔在《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中已经充分论述了关于美德的合理性问题,因为合理性问题是传统的一个进步问题,“传统所构成的和构成传统的那种探究式合理的,这种合理性在关键和本质上是某种进步的问题,它通过多种明确规定的阶段而取得这种进步”[3]。而我们这里仅仅是试着去讨论美德的检验问题。看一个人是否真的获得了美德的品质,在麦金太尔那里显然不是去追究这个人的行为所带来的效果甚至是目的(麦金太尔强调的目的是善,是相对于美德来说的,并非仅仅是对个人的品质或者意志而言)。但是到底如何去检验?或者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德标准呢?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在于美德概念的最后一个阶段。虽然麦金太尔多次强调美德的获得不仅仅是与实践相联系的,但是如果说真的要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具有美德,那么总不能去靠把美德提升为一个纯粹的理念的东西而进行人的行为的考察,因为麦金太尔在这美德思想初期还没太多表明他在道德形而上学上的一些立场,只是对康德的先验道德借尼采的道德哲学加以批判。也就是说,美德的检验标准始终绕不开其自身的实践性,另外,一种传统的建立的基础也是包括了实践的历史性的。因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美德的实践性特征是美德可以检验的重要前提。进一步而言,这个重要前提还应是美德传统建立的一个前提。

三、实践性与传统

我们知道麦金太尔是重视传统的,如果抛开他对于传统的考察而去研究其美德思想是不可以的。那么传统是什么?麦金太爾实际上在《追寻美德》中已经说到,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是对美德甚至是道德的探究。但是在这本书中,传统的提出并没有太多的作用。并且传统的概念在《追寻美德》之后的含义又发生了变化,产生出传统一元与多元的问题。其实在一开始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的统一性的时候,是从道德的特殊性和一般性的角度去说明多种传统的。但是从麦金太尔的目的来看,传统似乎应该是一种一元性的东西,但是关于真正地去解决多种传统的互相关系时,却导致了传统一元性的不稳固。因为麦金太尔不同意去抛弃道德的特殊性,但是目的是去论证美德的统一性,也就表明了道德的某种普遍性。而麦金太尔打算以一种开放式的探究也就是传统来给美德确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因而,如果不能确定传统的一元性,是很难去理解美德概念的三个阶段的,或者会让人们对此容易产生误解。因此,我们试图以美德的实践性特征来加以说明之,因为麦金太尔对传统的理解也与实践历史性有关。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把传统理解为哪一个才能最符合麦金太尔的美德追求呢?有这样一种理解:每段历史都有不同的实践活动,也都相应地有不同的美德。那美德就成为多元的了,那以美德建构的传统也是多元的了。但这显然和麦金太尔的理解有所矛盾。如果我们倾向一种对传统一元的认同,那么我们将怎么处理诸美德的关系呢?也就是怎么样去处理两种对立的或者是不可通约性的美德及其实践,使之达到一种共性呢?首先,麦金太尔的传统一直保持着作为一种探究这一含义。其次,以传统建构的诸美德不是固定化的,而是一种概念的统一。因为实践本身就具有历史维度,而实践性恰是人赋予美德的特征。这样一来,人们对美德的获得的方式因人们所处的历史而不同,不意味着美德本质随历史变化而变化。最后,由于实践性这一特征把实践者的实践活动和美德相分离,从而使得诸美德的内在目的是一样的。从而我们更加充分理解了麦金太尔把这种探究作为对美德的一种开放式的描述的意义。当我们持着对传统一元论认同的态度谈论美德的实践意义时,美德的实践性实际上得到了充分彰显。麦金太尔认为美德有一个统一的构架,而这一构架就是传统。在《追寻美德》中,传统是作为了美德的背景。麦金太尔的一个目的是去让道德论述具有连贯性。这是美德统一性的一个意义。根据美德的三阶段理论,美德不仅仅被说成一种品质,确切地说这只是美德概念的第一个阶段,它必须符合后两个阶段的要求。再者实践本身不是道德,而在实践者中必然产生的也不是道德,那么我们所谓联系实践者和美德的实践性究竟还有多大意义。并且,麦金太尔也说,以实践为根据建立起来的美德概念,仅仅是一种初步的解释,如果想要得出更加完全的概念,必须使美德的意义超出实践的范围。那么这样一来,美德的实践性这一特征似乎就没有了太多重要性。但如果我们能理解到传统的认识功能,事情不会是那么糟糕。何为传统的认识功能?首先,不可公度性被麦金太尔用来描述道德争论的特征。美德也是如此。诸美德如果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准,那么就失去了一种共同的交流。而麦金太尔则让传统出场,使其作为了美德的背景,它的意义在于提供道德论述的连贯性,也是在重塑见解。因为传统就是一种道德探究,为研究美德提供指导。因而,传统的认识论功能主要是使美德得道被真正的获得。从这一个意义上说,人们对于美德的获得应该重视这样的传统,否则我们难以断定我们是否真正获得了美德。这里,我们不仅仅突出了美德的实践性,还涉及了理性。麦金太尔在分析亚里士多德的美德理论时,特别注意了实践理智的作用。而同样的,麦金太尔将传统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事实上并没有贬低实践理性在美德中的意义。首先,我们承认麦金太尔的理性与古希腊的理智是有区别的。其次,传统作为探究指导其实针对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实践活动,而并不是美德本身。因而,传统建构的美德,离不开实践理性的支撑。最后,实践者的理性与实践理性是统一的。所以美德的实践性在传统建构美德过程中的意义扩展到了实践理性层面。我们在这里说两者的关系,并不意味着使实践性在诸多思想的不可通约性中起到一些消解互竞的作用,而仅仅是试着去探讨在由传统所建立起来的美德中是否还应该注意到实践性特征。这样说是因为关于两种对立思想以及其实践的不可通约性(不可公度性)的解决方式,麦金太尔十分权威的作用。麦金太尔的传统是众多探究方式的一种,而“在这些探究中,承认权威已是一个基本要素”[4]。

总结而来,之所以美德实践性在传统进入美德之后是一种理性的体现,是因为从所规定的含义里,我们强化了主体的意义。因为倘若把美德当作是一种理念或者一种形而上的概念的话,那么美德的传统就没有必要存在。从这一个角度来说,麦金太尔的美德概念并非绝对代表着一种亚里士多德主义。

四、略谈麦金太尔道德实践与马克思实践哲学

我们知道,麦金太尔在早期是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得颇多,并且有所建树。对麦金太尔思想研究得比较早的学者中,诸如万俊人和高国希等对麦金太尔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做了研究。而在最近的研究者中,张言亮对麦金太尔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翻译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观点:1953年,1968年,1995年》这篇文章[5],文中写到了麦金太尔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些明显变化,其中麦金太尔认识到了自己在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误解,并且重要的是他重新认识了马克思的实践观。那么我们可以去探讨一下麦金太尔道德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同,以此来延伸美德实践性特征可能的意义。

按照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而麦金太尔则对马克思实践哲学产生了一定的拒斥。这一点体现在道德实践方面。首先,麦金太尔美德的目的是去重塑个人美德生活的统一性,而并非去强调一种个人主义,否则与他对现代道德的批判的初衷相违背。而麦金太尔认为马克思对个人实践的哲学理解,恰恰蕴含了某种个人主义。虽然按照麦金太尔的道德观,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实是麦金太尔对马克思关于道德实践的某种误解。首先,从人的本质出发,麦金太尔显然没有考虑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社会性。除此之外,人本身也具有历史性,因而,如果说马克思关于个人的道德问题蕴含了很强的个人主义的话,麦金太尔显然有些武断。但是,这只是一种实践哲学上的不同观点。麦金太尔其实并非在针对马克思的道德实践哲学,而更多的是针对斯大林时期的一些道德观点。从历史的角度看,斯大林时期,政治制度的僵化、社会精神风气的某种极端化等其实都与当时的政治哲学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而麦金太尔则是对斯大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进行了批判。并且,麦金太尔认为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出现了某种弱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功利主义的影响,“考察了功利主义之后,我们很清楚地看出功利主义使当今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弱点”[6]。可见,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洞察力是十分敏銳的,对现代道德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是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对麦金太尔的道德实践的影响是很大的。尽管麦金太尔的实践概念是与马克思哲学有所不同,但是从麦金太尔的道德实践的意义看,两者似乎都是倾向于个人道德的实践意义。另外,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自身就包含了对近代机械形而上学的批判,并且具体到道德领域,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历史性的,这和麦金太尔关于实践的历史性是一致的。总而言之,早期麦金太尔的思想的重心在马克思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对麦金太尔的道德实践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而言之,通过概念分析和比较,简要得出了关于实践与美德、实践与传统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些结论。实践性可以作为麦金太尔所提出的美德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它不仅仅是美德概念的背景,更是美德检验或者道德判断的依据和前提。虽然麦金太尔在道德哲学上回归了亚里士多德传统,但他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回归传统。他所提出的实践概念就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将其与亚里士多德比较,实践这一概念显然发生了变化,并且它必须与传统相联系或者与历史相联系。美德思想本身是麦金太尔伦理学的核心,或者称其为美德中心论,而实践性成为美德的特征,从理论渊源上,与马克思的道德哲学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麦金太尔的一个重要伦理思想的倾向是追求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实质性道德,而非空洞的道德。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97a.

[2][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吴海针,王今一,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354.

[4][美]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M].罗国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93.

[5][美]麦金太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观点:1953年,1968年,1995年[J].张言亮,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1):62-67.

[6][美]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M].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14.

〔责任编辑:徐雪野李彬琳〕

推荐访问:美德 实践 论麦金太尔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