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互补性”远程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年终工作报告 时间:2022-02-13 10:05:27

摘 要:利用现代远程手段解决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问题将面临许多新挑战。通过解决规模与效益的统一;高校与地方对培训目标、任务、经费分摊的统一;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集中面授的统一。从而实现高校与地方对教师培训工作的优势互补,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这是值得持续实践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互补性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为主动适应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于2003年7月在福建省率先开拓了现代远程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互补性”远程全员培训。项目开展本着“边探索、边实践、边研究、边发展”的原则,前期,以探索和实践为主,在取得大量调研数据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互补性”远程培训运行模式和理论研究成果,把研究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呈现良好的互动和有效的教学辐射。

一、十年磨一剑,成果喜人

(一)搭建一个门户网站

为了开展非学历远程培训,该学院投入了上千万元搭建一个大型的门户网站,该站几经改版,现已形成功能齐全,界面亲和,操作简便,信息容量大,有利于教、学、管各方运用的培训平台。并从2006年起成为教育部师范司向全国推荐使用的六个远程培训平台之一。

(二)组建一支项目实施队伍

为了开展以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为主的各类非学历远程培训,该学院的“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心”,作为常设机构,组建了4支专门的队伍,他们为整个非学历远程培训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

(三)建设一个资源库

该学院十分注重远程教育培训课程资源的引进和开发。通过聘请专家、教授、名师开发制作了非学历远程培训课程资源,还与北师大、研修网、百年树人等优秀远程教育资源制作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实现数字化课程的内外互补,学历与非学历互补。截止目前,已初步建成了教师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库,拥有各类数字化培训课程资源3.8万学时,基本上能够满足当前中小学各学科领域的岗位培训、骨干培训、课改培训和公共课程培训的需要。

(四)形成一种新模式

该学院以中小学教师发展为本,积极探索实践“互补性”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坚持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继续教育内容、方法、评价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核心,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三个层次入手,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评价与考试改革等带有全局性的教育教学问题开展培训,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中心与基地结合,培训计划、课程和评价方式由培训中心根据各基层培训机构和学校的实际需求进行量身定制;通过面授与远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师与学员的互动交流。邀请专家、名师定期轮流到各基层教师培训机构、学校举办实时课堂,实现学员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同时通过专线视频会议系统在全省进行实时转播和远程互动交流。从而实现“中心”与“基地”的优势互补,发挥培训资源的最大效益。

(五)探索一套新机制

该学院在教师远程培训实践中,积极探索实践了“网络化培训,自主化学习,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教师培训新机制。即:突出以网络化远程学习为主的特点,坚持“业余、自学、短训”为主的原则,通过互联网络把培训课程送到学校、教师个人;坚持以人为本,根据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定制培训课程和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和适时面授对受训教师的学习进行跟踪和分类指导;根据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制订教师培训具体目标、实施办法,建立健全评价和管理制度,实现考核评价的网络化管理;整合各方的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的同时,积极探索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培训成本分担机制。通过这一探索,为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提供体制保证。

二、工作目标明确,模式成型

(一)总体目标明确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着重就利用现代化远程手段,开展对中小学教师“互补性”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服务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加以研究和实践,以建设区域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为纽带,以整合各类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为基础,以农村学校、偏远地区学校、城市薄弱学校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学习对象,继续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营造“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按需选学、终身在学”的继续教育良好环境。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立足福建,面向全国,学历与非学历并举”的工作思路,把促进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的师德规范、知识更新和专业技能提升作为重要的着力点,把推动县(区)教师培训机构运作模式改革和业务能力提升作为切入点。最终形成远程开放办学和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服务的典型应用示范基地,并产生有效辐射。

(二)模式有效定位

把互补性培训策略应用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进行系统考虑、合理分配、科学协调、有效分析、统筹设计;把高校、进修学校、教师、学员、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平台、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教学环境等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系统设计,线上与线下结合,自主学习与集中研修结合,学习与应用结合,学历与非学历结合,形成一个“互补性”的教学组织体系,从而使教学资源利用、教学投入效益最优化,使有限的经费和教育教学资源惠及更多更远的中小学教师。

区域性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人网”、“地网、“天网”的综合作用。必须调动好各种积极因素,以区域性综合培训专业教学信息平台为纽带,整合各方资源,有效击活市、县(区)教师培训机构原来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资源,以信息化带动基层教师培训机构综合改革,营造中小学教师的最佳学习环境。以远程自主学习为主,集中面授为辅,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让广大中小学教师接受短期考核发证的培训之后,能够继续留在平台上,进行常态化的学习和研讨,使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以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条件走一条:学习研修——素质提升——教学改革的职业发展道路。使传统师范院校在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中,进一步明确基层一线教师的需求和高校自身的发展方向,使基层教师进修学校在与高校合作培训本地教师中得到工作品质的提高。

三、服务重规范,质量可控

近年来,该学院不断总结经验、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服务水平,为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了加快国家级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该学院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标准、质量保障和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了具体环节上的过程规范与产品规范,针对管理、教学、辅导支持、课程制作、传输等基本环节分别制定标准化的工作规范,完善了有关教师教学录像、视频流课件以及网络课件等产品的规范,实现了继续教育各个基本环节的标准化;建立了顺畅的“用户”意见反馈机制,完善了热线电话、在线QQ客服、在线留言板等立体反馈体系,及时对学员提出的意见和问题进行汇总和答复;建立了追踪评价机制,结合继续教育教学的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教学状况,课程资源状况、学习支持状况、教学管理、教学效果以及办学效益等进行追踪评价,为改进继续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该校坚持继续教育项目化的工作模式,每一次办班都要求“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方案先行,考核有度”,并严格按照办班方案中的目标和要求实施教育教学,规范过程管理,简化运作程序,建立健全了教师远程培训中的一系列操作制度,提高了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创新贯始终,探索前行

该学院的项目植根于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之中,没有创新将寸步难行。每一次合作办学,每一个新班的开设,每一节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开发,都会因区域不同、项目的需求不同、目标和任务不同等,而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可以说,每前行一步都在创新,主要创新点有:

创新点1:该学院于2003年7月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普及一种新观念。在该学院开展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之初,各地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教师,甚至是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现代远程培训的效果都或多或少地抱有怀疑态度。经过几年时间的宣传、推广和不断完善,至今,福建省广大中小学教师已普遍欢迎采用远程培训的方式作为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一个主渠道。

创新点2:坚持校地合作、组建队伍、集成优势、整合资源。坚持师范大学与地方各级政府、各基层教师培训机构的长期合作,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在组织、投入和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市、县(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现代化,使地方教师教育机构实现教育培训模式的有效改革,顺利走上一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师范大学及区域外师资队伍,大量优质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展“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新路子。

创新点3:形成中小学教师接受远程培训的选课超市。该学院始终把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作为整个远程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事来抓。深入中小学及县(区)教师培训机构开展教师培训需求调研,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规划开发培训课程资源,大量吸收中小学一线名师参与培训课程资源的录制,使该学院所开发的培训课程资源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深受各地培训学员的欢迎。同时,为了丰富数字化课程资源,该学院不惜大量投入资金,组织专家、名师评审,在全国范围内选购、引进大量课程资源,形成培训课程资源库,以供各地教师培训机构及中小学教师个人选学。

创新点4:培训项目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多样,种类繁多。既有学科岗位提升,又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技能、新知识的公共项目培训,同时还有各类教育管理的培训。几年来,该学院能较好地利用经过多年建设积累的课程资源库和学校所聘请的专家、名师人才库,根据各地及个人的需求,设计培训方案,配置课程资源,合理分配远程和面授培训学时数,形成有效的“互补性”远程培训系列项目,并积极参与“国培”、“省培”项目。

五、示范促引领,辐射面广

衡量一个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项目是否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其涉及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也不外乎看其是否具有独创性、示范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互补性”继续教育研究和实践项目明显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的作用,并取得了推广应用的实际效果。

该学院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已经覆盖福建省 70%的县(区),并向中西部的宁夏、贵州、云南等地延伸,年培训中小学教师超过8万人次。10年来,该学院共承担了包括“国培计划”项目在内的各类中小学教师“互补性”培训项目200多个,培训各类学员超过100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该学院依托较为雄厚的办学实力和教师教育的优势,在全国率先闯出一条“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新路子。先后接待了来自于广东、安徽、天津、山东、湖南等地兄弟院校教师培训机构的来院考察交流活动,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该学院中小学教师互补性培训项目经过多轮的实践,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项目针对性强,能考虑到多方面的实际需求;二是项目具有明显的长效性。课程资源和运行方案年年有更新,获得了学员的广泛好评、媒体的广泛关注。三是项目具有较大的价值性。在整合多种资源的过程中尽量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把质量摆在首位,把效益最大化。四是项目具有可推广性。项目虽然需要多维整合,看似复杂,但由于运行有序,操作起来也就不比想象的那么难。把各方面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分清后再开展工作,就容易形成有机的上下互动运行组织。

福建师范大学是福建省唯一获得“示范基地”挂牌的高校。目前,该校“示范基地”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互补性”培训工作得到很好提升,并逐步辐射到省内外各地。该校已在晋江市等教师进修学校设立“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福建师范大学分基地”。这些“分基地”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范新民.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实践研究[J].终身教育,2011,(12).[3]程思岳.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混合型继续教育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9).

[4]余文森.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J].课堂、教学、教法,2013,(4).

【责任编辑:贾利特】

推荐访问:互补性 继续教育 中小学教师 实践 模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