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再论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史

年终工作报告 时间:2022-03-06 10:08:00

摘要 伴随着近代学校化学教育的出现与普及,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应运而生。发展至今,它已成为拥有多个分支的综合性教育学科。在文献考证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分萌芽、形成、学习、稳定和发展5个时期重新梳理和论述了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史。

关键词 化学教学论 学科发展史 学科内容 学科教材 文献考证

了解学科发展史,不仅可以加深学习者对本学科内容体系和学科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者学习本学科的热情和动力。这一点在化学教学论领域已是共识,国内很多版本的《化学教学论》著作也都有“化学教学论学科发展史”的相关内容。纵观近三十年的《化学教学论》著作,我们发现:(1)不同版本著作中有关化学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内容都只是在陈述史实,缺乏或没有对史实的分析与评论;相关史料组织松散,缺乏明确的逻辑主线;(2)就主要内容而言,多年来变化不大,且版本越早越详尽,版本越新越简单;近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新版著作中,有关化学教学论学科发展史的内容要么删去不写,要么“复制”“粘贴”加“格式修改”,论述内容基本一致甚至完全一样,相关专家并未作更深入细致的考证和分析,也没有自己的思路和观点。鉴于此,笔者在大量文献重新考证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分萌芽、形成、学习、稳定和发展5个时期重新梳理和论述了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史。

1 萌芽期(1865—1931)

从我国近代化学教育开端到1932年化学教学论正式开设前的66年为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的萌芽期。1865年,清政府洋务派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并附设机械学堂,并于其中开设了我国最早的化学课程,拉开了我国学校化学教育的序幕[1]。随后陆续兴办的一些新式学堂及各省区制造局和军事学校,如京师同文馆、天津中西学堂等,也都先后设置了化学课程,但课程简单不系统,多为中学程度[2]。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以前,国内虽然对化学师资有一定的需求,但当时的化学教师多数延聘西人,国人任化学教师的尚少[3],还未见有专门培养或培训化学教师的机构和课程。“癸卯学制”颁布以后,我国建立了近代第一个学制,结束了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制度,化学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重视,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化学教师也因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而得到一定的补充[4],但由于癸卯学制的不彻底,我国化学教育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仍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普及,化学师资的培养(培训)和化学教学论的研究也尚未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

归纳起来,这一时期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发展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个别学者以探索化学教学新方法的形式进行了化学教学论重要内容的研究,比如徐寿在上海格致书院作化学科学问题的演讲时,就已经用到了“课堂示教实验”这一新的化学教学方法[5];二是个别大学以举办各种科学教员暑期讲习会的形式开始了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尝试开设,比如南京东南大学1923年举办的暑期学校、1924年至1926年清华大学联合中华教育改进社与中国医药会举办的科学教员暑期讲习会等等[1]。

2 形成期(1932—1948)

从化学教学论学科在大学的正式开设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6年为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1932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化学系最早把“化学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开设,当时的名称为“中等学校化学教材教法”,其主要内容为:(1)化学之新发展(约占25%);(2)化学教学法及教材之研究(主要根据中学化学教材内容,介绍如何进行讲解,约占50%);(3)化学实验及设备之研究(约占25%)[1]。虽然当时并没有教材[6],教育部也并没有规定这门课程为必修[7],但“中等学校化学教材教法”的正式开设对于整个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发展来说仍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化学教学论在发展化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也标志着化学教学论学科已适应化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初步形成[1]。事实上,这一时期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是正式开设和非正式开设并存发展。除部分大学正式开设外,为了提高化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当时教育部又于1935年颁布了《中等学校各科暑期讲习讨论会办法》,并在许多地方指定由大学和“教育厅”联合举办此类暑期讲习讨论会。就化学科而言,其讲习内容“化学的新进展”、“化学教育法和教材研究”、“化学实验设备的研究”等[1],与师范学校开设的“中等学校化学教材教法”课程内容基本一致。因此,从本质上看,这类暑期讲习讨论会实际上就是非正式开设的化学教学论课程。此外,1932年成立的中国化学会和1933年创办的《化学》杂志[8],也都为这一时期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然而,随着1937年日本对中国大规模侵略战争的爆发,中国社会进入战乱时期,国内化学教育开始走向更加艰难、更加崎岖不平的道路,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发展也因此变得举步维艰,没有更多实质性的进展。

3 学习期(1949—1956)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国内第一本自编教材出版前的7年为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学习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采取“一边倒”的策略,即在全盘否定西方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教育经验。全盘否定西方的教学理论,就意味着将从20世纪20年代就传入我国的教育测验、心理测验和教育统计等内容看作唯心主义学术观点而排斥在化学教学论之外。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具体在高等教育课程方面主要表现为:“从1952年秋季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起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学研究组,学习苏联教学方法”[9]。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上,中央教育部于1954年颁布了我国《师范学院化学系暂行教学计划》,明确规定了设置化学教学法课程;于1955年初公布了《师范学院化学系化学教学法试行教学大纲》,在各高等师范院校中普遍实行[10]。总之,这一时期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在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

首先,从学科地位上看,这一时期的教育行政部门以政策形式确定了“化学教学论”学科地位,促进了“化学教学论”学科在各类师范院校中的普及。

其次,从学科内容上看,我国学者在翻译引进前苏联化学教学法教材和讲义的基础上,初步明确了化学教学法学科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化学课的任务、化学教学过程的一般原则、化学教学的方式方法、化学教学工作的组织、化学教学工作计划、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价、化学课外作业、化学设备、各种内容的教法研究和化学总复习[11]。

4 稳定期(1957—1977)

从国内第一本自编教材出版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20年为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的稳定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苏两国开始出现分歧,“一边倒”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照搬苏联经验在教学中造成的许多问题也必须纠正。我国学者也因此开始了化学教学论学科内容体系的自我构建。

1957年初《人民教育》杂志分4期发表的《介绍刘景昆先生的化学教学经验》的文章[12]和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化学教学法讲义》等,就是这一时期重视教学研究和系统地总结中国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加以推广的代表之作。也正是这本书初步构建了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北师大和华东师大等高师院校各自编写了化学教学法讲义和教材,学科体系也大都与以前一致,而学科内容则有较大变化,整个课程除课堂讲授外,还配合大量实习活动,包括实验、讲习、讨论、见习、试讲、参观、制作教具等。除去“文化大革命”的10年,这一时期的化学教学法课程一直都是师范院校化学系学生的必修课,学科体系基本稳定,但正如其名称所示,这门课程比较重视“方法”而不够重视“理论”。

5 发展期(1978至今)

从改革开放到第8次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今天为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师化学教育类课程的重建和发展,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也日益活跃和繁荣。发展至今,已走出一部“化学教学论”的框架,变成了一个拥有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化学学习论、化学课程论、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化学教材分析、化学教学技能训练、化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多个分支学科的学科群。下面笔者将从学科教材建设、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名称变化、学科内容拓展和学科发展外部环境5个方面详细论述这一时期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发展状况。

5.1 学科教材建设方面

作为学科内容的载体,学科教材不仅是学科发展的物质体现,还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中介和保证。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教材建设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多样、从主学科到分支学科、从探索到成熟的创新发展过程。

5.1.1 “化学教学论”主学科的教材建设

1980年5月高等学校理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审订通过了《高等师范院校〈中学化学教材教法〉教学大纲(供化学专业用)》[10]。同年,辽宁省丹东师专化学系编写出版了《化学教学法讲义》,这是笔者所了解到的这一时期最早的化学教学论教材。这本教材的编辑出版也拉开了“发展期”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教材建设的序幕。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国内专家学者编著的“化学教学论”著作已陆续出版近70部。其中,以“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命名的教材有9部,以刘知新编写的《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为最早;以“化学教学法”命名或名称中包含“化学教学法”的教材有16部,以辽宁省丹东师专化学系编写的《化学教学法讲义》(辽宁省丹东师专化学系,1980年)为最早;以“化学教育学”或“化学学科教育学”命名的教材有10部,以华中师大杨先昌等主编的《化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为最早;以“化学教学论”命名或名称中包含“化学教学论”的教材有25部(同主编不同版本也算一种),以王佐书等编著的《中学化学教学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为最早;以“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命名的教材有4部,以裴新宁编著的《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为最早(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以其他名称如“化学教学系统论”“中学化学教学导论”等命名的教材有4部。如果以10年为限进行统计,1980—1990年出版21部,1990—2000年包括1990年出版22部,2000年至今包括2000年出版25部(文中有关学科教材信息的来源主要有:原教材、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检索、硕士论文《论化学教学论的时空发展》、原学科教材所附参考文献4个方面)。以上所有教材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刘知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是化学教学论学科在本科生培养层次上统一名称后的第一本教材,也是化学教学论学科领域内公认的奠基之作,此书于1997年修订并出第2版,2004年出第3版,2009年出第4版,是本学科自我建构的最重要的学术著作。

5.1.2 “化学教学论”分支学科的教材建设

伴随着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等学科的分化独立,“化学教学论”各分支学科的教材建设已逐步展开,且日渐繁荣。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是“化学教学论”学科分化最早、发展最完善的分支学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王希通主编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是其分化独立的标志性教材。自此以后,该分支学科的教材建设便日渐繁荣。据不完全统计,“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学科至今共出版教材26部(2000年以后17部)。其中,以1986年学科分化前,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编著出版的《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为最早。

由于化学学习论等其他分支学科目前都尚未在本科层次上全面开设,大多属于“新兴学科”,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从总体上看,“化学教学论”其他分支学科的教材建设都比较缓慢,数量也不多,亟待研究与开发。其中,《化学学习论》3本(吴俊明等1996年版,毕华林2004年版,吴俊明等2007年版);《化学课程论》1本(何少华等1996年版);《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4本(刘知新等1996年版,李广洲1998年版,闫蒙钢2004年版,周青2006年版);《中学化学教材分析》4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1988年版,王彤等1997年版,申再植1999年版,季春阳等2004年版);《化学教学技能训练》6本(李静等1998年版,沈鸿博1999年版,杨承印2007年版,袁孝凤2008年版,张庆云等2009年版,王后雄2009年版);《化学教育研究方法》4本(兰觉明2000年版,唐力等2003年版,闫蒙钢2008年版,苗深花等2009年版);《化学教学设计》8本(盛昌兆等1998年版,徐承波等1998年版,麦曦1999年版,郑长龙200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2002年版,王磊等2003年版,江家发2004年版,王世雷2008年版)。 5.2 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

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是一门学科发展程度的标志,而且是该门学科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1977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恢复。1979年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化学教材教法”研究生。1983年,化学教学论学科在硕士培养层面上统一名称后,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和东北师大在国内首次招收化学教学论硕士研究生[13]。发展至今,“化学教学论”学科已拥有44个硕士点[14],5个博士点这样一个庞大的硕博培养体系。全国各大师范院校及部分综合性大学也都招收化学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化学教学论学科高层次人才。

5.3 学科名称变化方面

学科名称是学科内容的外在体现。学科内容的变化必然引起学科名称的变化。随着内容的不断扩充,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名称也经历了从硕士层面逐渐到本科层面、由“中学化学教材教法”“中学化学教学法”“化学教学法”向“化学教学论”,再向“化学教育学”的转变或尝试。

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的第二届博士、硕士授权点学科评议组会议期间,建议将学科教材教法更名为学科教学论,以提高对它的学术要求,从而提高它的学术地位。此建议被采纳,从那时起,在硕士生培养层次上,化学教学法的名称改为化学教学论,但在本科生培养层次上,仍沿用化学教学法这一学科名称[11]。

1988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召开了“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化学专业化学学科基本要求审订会”,与会的化学教育组的专家、学者,在审订《高等师范学院化学系本科化学教学法课程的基本要求(草案)》时,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用“化学教学论”这一名称替代现在仍沿用的容易让人产生不同理解的“化学教学法”“中学化学教学法”“中学化学教材教法”等学科名称,建议各师范院校开设相应的课程——化学教学论,同时开设“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以替代并加强原有课程中的实验部分[12]。自此以后,在本科生培养层次上,全国各师范院校“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名称开始逐渐统一。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又提出要将化学教学论进一步改为化学教育学,也出版了一些“化学教育学”的相关著作,但这种努力始终没能成为主流。就目前而言,化学教学论仍为国内学者和各级师范院校使用最多、认同度最高的学科名称。

至于化学教学论的分支学科,近年来虽然各有发展,但就学科名称而言,至今都尚未统一规范。以“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学科为例,虽然已历经20余年,但至今仍是“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化学实验教学论”“化学实验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化学教学论实验”等多种学科名称共存发展。

5.4 学科内容拓展方面

学科内容拓展不仅是学科发展的核心标志,而且是化学教学论各分支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983年,《化学教学》首任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嘉音先生在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论文报告会上倡导并率先开展化学学习论的研究。自此之后,国内出版的一些化学教学法或者化学教学论著作开始设专门章节讨论中学化学学习论或者有关问题[15]。其中,1984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富玉主编的《中学化学教材教法》是笔者手中有关化学教学论著作中最早论述化学学习论的教材[16]。

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改革教科书编审制度。新的编审制度规定,不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独自编写出版教科书,而实行由国家教委颁布统一基本要求的各科教学大纲,鼓励地方、有条件的专家、教师都参加编写教科书,经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即可公开出版发行[17]。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化学教育领域内有关化学课程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地发展起来,化学教学论的学科体系也因此增加了“化学课程理论”的内容。为了突出化学课程研究的重要性,近年来也一直有学者倡导要将“化学教学论”改名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以体现化学教学论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198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范杰主编的《中学化学教学法》教材最早独立设置了“化学教育研究方法”和“教育统计学基础知识及其在化学教学研究中的应用”章节[16]。这些章节的设置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内容。

1993年开始,北师大化学系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实践配套课程“化学教学技能训练”,取得了极好的改革效果,对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很多高师院校都配套开设了这门课程,全面增强了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性[18]。化学教学论学科体系也因增加了“化学教学技能”的相关内容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随着“化学教师”(1995,范杰,第十五章)、“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2004,刘知新,第10章)、“化学教学设计”(2003,吴俊明,第六章)等内容在化学教学论教材中的单列成章,化学教师素质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和化学教学设计已走进化学教学论学者的研究视野,并逐渐成为化学教学论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从新版学科教材中可以得到印证。

总之,随着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逐步深入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内容必将“与时俱进”,更为系统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5.5 从学科发展外部环境的角度看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发展

《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与学》等化学教育类期刊的创办以及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化学教师教育研讨会”、“全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各级各类会议的周期性召开都为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国内目前已经设立的几个化学教育研究所,也必将为凝聚化学教学论学科人才,促进化学教学论学科发展提供更好的研究平台。

参 考 文 献

[1] 张家治等著.化学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410,339,492,492,341

[2] 郭保章著.中国化学教育史话.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45

[3] 王祖陶.化学通报,1987,(1):5558

[4] 王祖陶.中国科技史料,1984,(2):9394

[5] 曹元宇.中学化学史话.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308309

[6] 刘知新.刘知新化学教育文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自序

[7] 王玮.化学教育,2008,29(10):70

[8] 中国化学会编著.中国化学会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前言002

[9] 钟启泉编著.学科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892

[10] 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编.中学化学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9,前言1

[11] 马宏佳著.化学教学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7

[12]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前言2

[13] http://202.198.133.32/jf/aboutus.asp(东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网/关于我们)

[14] http://se.risechina.org/yjsy/200607/87.html(中国兴华科学教育网/研究生学苑/化学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

[15] 吴俊明,王祖浩著.化学学习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4

[16] 曹静,林长春.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3):2932

[17] 何少华,毕华林著.化学课程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7

[18] http://course.bnu.edu.cn/course/hxjxl/课程介绍/历史沿革

推荐访问:发展史 学科 化学 论我国 教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