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健全创新制度,推进党员联系群众常态化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3-07-25 14:00:34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各地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各种方式联系群众,取得了巩固和发展党群关系的良好效果。要保持和扩大党员联系群众的成果,必须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的相关制度,实现党员联系群众常态化,用制度保证党员联系群众取得实效。

一、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制度,

将群众观念教育作为党员培训的核心课程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和总开关。要建立党员群众观念教育制度,将群众观念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培训教育的内容中,使党员在入党前后均受到党的群众观念教育,实现群众观念教育制度化、常态化。

将群众观念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考察的重要内容。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入党积极分子要在组织上入党,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和作风上入党,即认可和具备继承发扬党的政治优势与优良作风的思想和行为。为此,党章规定,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员的义务之一,“党的支部委员会对申请入党的人,要注意征求党内外有关群众的意见”。这是我们党在入党程序上的严格步骤。但在考核入党积极分子群众基础之前,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党的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教育,使其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有所了解,产生认同,积极践行,在源头上提高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为党的事业的发展注入合格优质的新鲜血液。

将群众观念作为党员和领导干部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的社会构成、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党的群众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随着党员个人的进步,特别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职务的升迁,有时会产生脱离基层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要加强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教育,将群众观念教育纳入党员培训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的主要课程,采取理论讲授、历史回顾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注重要求党员在实践中加强对身边群众的团结和联系;对各级领导干部还要经常开展到基层深入群众、访贫问苦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环节,切实巩固和提高党员群众观念,提高领导干部为民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党员培训和干部继续教育,让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不断重温党的群众观念,使群众观念成为其终身怀有的思想,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将对党员进行群众观念教育纳入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职责。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主要任务中,“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等任务均与密切联系群众相关。对入党积极分子与党员的培养和教育主要是使他们具有党性,而党性的根本是人民性,是党员是否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力和行为的集中体现。因此,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进行群众观念教育、提高入党者和党员的群众意识、持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是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将对党员进行群众观念教育纳入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职责进行考核,才能促进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对党员进行群众观念教育,督促党员践行群众路线,使党的各项工作都能深深根植于基层群众之中。

二、建立联系群众工作制度,

用科学路径保证党员实施联系群众

联系群众需要有运行的载体,否则就会纸上谈兵。要建立健全可操作的路径和方式,规定联系群众的对象、时间和频率、方式、途径以及服务群众的方法等,保证党员联系群众落到实处并取得切实成效。

建立党员联系群众的具体工作制度。联系群众是一种实践行为,需要有一定的制度载体进行规定和保证,使党员联系群众落到实处。一要用制度规定党员联系群众的频率。要求党员经常与身边群众联系和交流,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群众的困难和诉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群众排忧解难,并做好群众情况的上传和党的政策下达,发挥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二是要规定领导干部下基层的频率。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一段时间内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研,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为制定符合群众需求的政策提供感性认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三要建立党员联系群众联动工作制度。要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员具体负责落实、党员之间和各基层党组织之间信息共享的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格局,定期召开党内群众工作情况沟通会议,定期交流分析情况,研究讨论问题,形成党员联系群众大工作格局。

创新党员联系群众的路径和方法。新形势下,要继续发挥党员联系群众的传统做法,运用驻村联户、结对帮扶等有效载体,把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做扎实,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中受教育、转作风。同时构建党员联系群众新机制,在基层党组织实施党组织和党员结对联系、承包服务群众制度,即党委负总责、党委委员联系若干支部、支部委员联系若干党小组、党小组负责督促党员联系所在地区和部门的若干群众。同时,上级党委委员负责联系若干下级党委所在地区和部门的群众工作,使党员联系群众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实现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每个党员对所联系群众实行承包制度,负责掌握所对口联系的群众的一切情况,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思想状态、利益诉求,帮助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并及时向党组织汇报党员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下级党组织也要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以及群众关注但本级组织无法解决的问题,最终求得群众合理诉求得到积极回应和妥善处理。

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媒体与方法联系群众。当前,新兴媒体成为人们交往、联系和获取信息的基本手段,互联网在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都要努力适应媒体社会,主动学习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方法开展联系群众工作。比如,搭建网络舆情中心、党务政务一信通等新型党群沟通载体,畅通群众网络诉求渠道,建立健全网络民意收集和回应机制,形成良好的党群互动沟通的新秩序;建立政党网站和领导干部个人网站或博客等网络媒介,实现同广大网民快捷沟通,以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博、微信、QQ等通信手段保持同特定群体的常态联系;通过各级党委网站及时准确权威地公布党的相关方针政策,及时回应网民提出的问题和意见,适时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同群众进行网络对话,以网络问政拉近党组织和党员同群众之间的沟通距离,使网络等新兴媒体成为各级党委联系群众、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民主决策的重要渠道。

三、建立群众评价党员制度,

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党员民主评议的重要标准

谁来考核及考核标准如何,是被考核者行为的指挥棒。要建立群众评价党员制度,将党员身边群众对其的评价作为党员合格先进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用评价制度督促党员实践联系群众。

建立党员身边群众评价党员制度。联系身边群众、为身边群众服务,是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基础和最直接最直观的体现。最了解党员的是党员身边的群众;对党员联系群众的实践与效果最有发言权的也是党员身边的群众。要建立群众评价党员制度,将党员身边群众对其的评价作为党员合格先进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比如农民党员是否合格要让农民群众来评价,社区党员要由社区群众来评价,机关党员由单位群众和党员所居住社区的群众来评价,企业党员由企业员工来评价,等等。通过改革和完善党员评价制度,充分尊重群众在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考评中的话语权,才能更好地提高党员实践联系群众的原动力,推动党员联系群众落到实处、提高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实效性。如果每一位党员都能密切联系身边的群众,尽心尽力为身边的群众服务,取得身边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全党就能实现密切联系群众、巩固执政基础的目标。

加强服务对象对党员示范岗的评价。联系群众的目的在于服务群众,服务行业和服务窗口的党员为民服务的效果是基层群众对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直观感受和重要评判标准。因此,要特别突出服务窗口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强化服务对象对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效果的评价和考核。因为,群众到服务窗口办事,是送上门来的为群众服务的机会。要通过建立健全服务窗口党员示范岗制度,实施党员服务亮牌制度,让群众在接受党员服务的过程中了解党员,让党员在为民服务过程中接受群众监督,并让服务对象对党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态度进行评价,群众对窗口服务的评价结果作为党员为民服务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服务行业和服务窗口的党员只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光辉形象才能真正映照到办事群众的心里,党群干群关系的融合发展才能多份力量。

优化群众评价党员的方式方法。党员群众观念的有与无、深与浅,群众更多是从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日常表现中加以判断。群众的评价能否反馈到党组织对党员考评的过程中,则存在一定的或然性。要真正形成群众评价党员的制度和机制,必须建立党员评价群众的规范化路径,包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交流等传统方式,也包括填写格式化的衡量表格方式;既可以实施实际生活中面对面的询问,也可以进行网络背靠背的评判。总之,群众方便通过什么路径、愿意采取什么方式对身边的党员进行评价,党组织就开辟什么渠道、采用什么方法来实施这种评价,并及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党组织对党员的民主评议中,提高群众评价党员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拓宽群众评价党员的渠道,开发和优化评价方式,逐步提高群众评价在党员民主评议中的权重,以考评机制的优化推动党群关系和谐健康发展。

四、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激励制度,

将群众工作成效作为政绩考核重要参数

只有考核结果对于被考核者具有重要影响,考核才会发挥激励作用。要将一地党群关系状况作为衡量当地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标准,将群众工作成效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参数,并应用到党员领导干部的提拔任用过程中,使群众满意成为每一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终生追求。

建立党员联系群众的奖惩制度。认真落实发展党员过程中“征求群众意见”环节,将是否具有群众观念作为是否可以吸收入党的重要标准,优先发展群众基础好、群众认可度高的积极分子,对于群众基础不好的入党积极分子,一律推迟吸收到党的组织中来,直到其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具有良好的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以此将群众基础差、群众认可度差的入党投机者排除在党的大门之外。在实施党员身边群众评价党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效果的奖惩制度,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党员党内评先创优的重要标准、作为党员提拔任用的参考要素,着重奖励和表彰群众基础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党员,对群众反映不好的进行批评教育,改观效果不大的要做出惩罚,群众意见较大的党员可以劝退出党甚至开除出党,充分运用群众眼光和力量推动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将群众满意度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把干部顺应民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情况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对群众有感情、关注群众利益、善于做群众工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标准,更加注重以群众的满意度来评价和考察干部,切实增加群众评价在干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真正让“群众答应不答应、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高兴不高兴”成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将群众的评价和满意度与干部考核奖惩、职务任免挂钩。提拔重用群众满意度高、任职地方党群干群关系融洽的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满意度低、群众意见较大的干部实施诫勉谈话,督促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能力。通过群众参与的用人导向,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为群众服务,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从政策、制度、机制上建立强化群众监督,推动干部作风、政府作风更适应群众要求。

建立健全涵盖群众工作能力的党组织执政能力评价制度。一个地方的社会是否和谐稳定,反映了地方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强弱,也间接反映了地方党组织群众工作是否高效、群众满意度的高低。为此,要建立健全地方党组织执政能力目标考评与责任追究机制,将党群干群关系的密切度作为衡量党组织及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增强地方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党群干群关系好、群众基础稳定、执政能力强的党组织进行表彰,调整那些群众满意度不高的党委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在组建地方党组织领导班子的过程中,重视征求党员和普通群众的意见。让当地群众督促地方党组织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保证做出的各项政策措施都能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使各项决策体现最大多数地方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大限度地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功杭

推荐访问:常态 健全 党员 联系群众 推进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