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2011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排行榜

医院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1-06-28 10:28:52

摘 要:根据对全国内地30个省(区、市)民生发展情况定量分析,2011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测算结果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中国省级民生发展指数的排名区域集中度较高。按照指数由高到低,民生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由强渐弱的阶梯型分布趋势。二是在排名阶梯型总体趋势下,部分省(区、市)呈现出与其所在区域总体位次趋势不一致的情形。如西部地区的内蒙古、陕西进入前15强,东部地区海南则排名第25位。三是排名表现出较强的区域经济实力相关性,这表明保民生和促发展二者间并不矛盾,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必要和可行的。将经济发展成果不断转变为人民福祉,是“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民生 民生发展指数 省级

第一部分 中国民生发展指数编制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成就举世瞩目。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已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但是,诸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医疗、养老、教育、环境等社会问题与矛盾逐渐凸显,民生问题成为政府和民众关注度最高的问题。在刚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共计10次提到“民生”一词,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5次,“改善民生”3次。《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此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生发展研究”课题组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相关专业中青年专家团队,在国家“985”基金的支持下,充分研究与总结国内外民生、幸福度等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构建了一套民生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体系,即“中国民生发展指数”,以测度中国民生发展状况、监测中国民生发展进展。

“2011中国民生发展指数”,侧重对中国省级民生保障与改善进行横向比较、纵向考察,旨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着力探索与理解中国民生问题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入研究民生区域差异的深层次理论与实践问题。

“2011中国民生发展指数”通过评估省域民生发展状态与进度水平,并在政策层面上起到省域民生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以满足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需求,一方面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指标设计原则

设计一套较为系统、科学,同时又能充分反映各个地区民生发展水平及存在问题的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数据处理、评价指数计算等各个方面。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指标涉及设计的原则是指构建该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守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及可量化性等五个方面。

1. 科学性

一项评价活动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民生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从民生本质出发,具备充分理论依据,针对其内涵、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基础,体现区域民生发展普遍规律与特征。要注意体系中各指标内涵准确、内容完备、体系层次、结构合理以及指标间协调统一。

2. 系统性

民生发展水平是相关要素系统发展的集成结果,其评价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对相关各重要方面都有很强的反映功能。一个科学的中国民生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方方面面指标简单的集合体,指标之间必须相辅相成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层面来度量和评价各地区民生发展水平。

3. 可操作性

民生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考虑其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每个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对于无法采集的指标须充分考察其是否可用类似指标代替。指标内容要容易理解,不能产生歧义,使构建的指标体系在实践中能准确、便捷地应用。

4. 可比性

各地民生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必须有利于进行区域间横向比较。因此必须尽量采用国际通用或者相对成熟的指标,把握指标内涵和外延,考虑到其差别对评价结果合理性的影响。

5. 可量化性

即采取量化方法,使用具有一定信息量宽度和广度的指标,侧重对各地民生发展水平各个方面的数量特点进行评价。对于一些在理论上有较好解释力、但实际统计中无法或暂时尚未统计的指标,如无替代指标则暂不纳入评价体系。

二、指标设计思路

构建民生发展指数指标框架的思路要点主要体现如下三点:

1.强调民生发展质量与政府服务、管理相结合,即突出水平与进度的比较

民生发展质量主要是衡量现阶段各省(区、市)的民生发展水平,反映当地一定条件下的民生状态;政府在推进民生发展中作用则体现在其提供公共服务、实施社会管理的实践之中,反映民生状态的改善进度。两者结合,从横向和纵向、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民生发展进行测度。

2.强调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突出政府职能的不同层面

“十二五”规划《建设》中,着重强调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政府是改善民生重要主体之一,其主导作用非常突出。本报告在选择指标和分类时,希望突出对地方政府“服务”和“管理”两个职能的评价,借以监测、督促各地政府在促进民生保障与发展实践中不断提升水平。

3.强调数据来源的公开性与权威性

本报告采用的基础数据全部来源于公开出版的年鉴或者相关部门公布的权威指标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主要有《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

三、指标结构

1.第一、二级指标结构及权重

根据图1所示,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测度的中国民生发展指数主要包括三大类,即民生质量指数、公共服务指数和社会管理指数。民生质量指数反映当前民生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公共服务指数体现政府保障和促进民生所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进度;社会管理指数反映政府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发展社会事业的水平和进度。

根据上述体系构建方法,民生质量指数是民生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提高民生质量是政府等社会组织者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服务指数和社会管理则是政府从其职能角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两大手段与推力。

在民生质量指数、公共服务指数和社会管理指数这三个一级指标下,本报告从民生与群众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合丰富性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了民生的内涵和外延,经过归类、调整和梳理,构建了指标体系二级指标,共计13个。具体可参照表1。

在测算过程中,鉴于同级各类指标要素的影响和作用互不相同,进行比较评价时,需要区别对待,即权重分配上要有所不同。本报告根据德尔菲法,在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基础上,确定了一、二级指标权重,具体可参见表2。

2.三、四级指标选择及归类

与许多指标体系不同,本报告的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共分四级。其中,三级指标作为从二级指标向四级指标的过渡,只起到桥梁作用。但是三级本身也具有指代作用,符合大众逻辑思维习惯,可用于横向比较。在指标构建过程中,对于四级指标的选择和归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四级指标是直接进行测算的基础指标,其选择和归类直接影响测算结果。在四级指标的选择上,本报告除了注重其数据的可得性、典型性和代表性之外,还充分考虑了指标正逆向的明确性、稳定性以及指标之间相互制约关系,力争用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勾画出需要表征的含义和内容。

推荐访问:中国 民生 指数 排行榜 发展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