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芦苇深处长广溪

医院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1-07-17 14:26:15

由吴中大道进入环湖路,游客一下子就被太湖边上大片的芦花吸引,这里的芦花就像“麦浪滚滚”一样翻腾不息。近几年太湖治理卓有成效,以前泥黄色的太湖水重返清澈,而无锡更是让长广溪化身美景,让市民走出家门就进入长广溪国家水利风景区。

此地“水乡泽国”

无锡市以水利部门为主,由规划、园林、旅游等部门共同参与,通过保护水源和修复生态,同时兼顾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功能来打造长广溪湿地公园。目前,这个公园已经成为集自然生态、休闲科普、历史人文底蕴于一身,融合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和水经济的景观风光带,湿地型国家水利风景区。

长广溪国家水利风景区北临蠡湖,南接太湖,区域内水道纵横交错,总面积5.6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1.62平方公里作为连接太湖和蠡湖的生态纽带,为防止相连河道污水流入长广溪,景区还完成了4个滚水坝工程,在调节水位、保护水质、改善生态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之具有自然水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的特色。

历代名人为长广溪留下了大量的赞颂诗词和民间故事。据清史稿记载:“东溢五里湖(今蠡湖),南出长广溪,西经吴塘门,仍入太湖。”“长广溪”河名取“溪阔水长”之意。长广溪的历史可追朔到东吴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为了政治和军事需要,派兵拓宽和进一步开挖长广溪,兴修水利,以发展农业和渔业。

长广溪俗称“百脚港”,缘于其有众多的支流——小河、小浜、小溪,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灌溉着两岸万亩粮田;迄今已发现的葛埭桥庵基墩、洪口墩和板桥赤马嘴等一批马家浜文化遗址,经考证,七千年前这里就有无锡先民的存在;长广溪畔的主要古镇有南泉古镇、葛埭桥古镇等,古寺庙有长泰寺、横山寺等,已成为滨湖再现历史风情的重要载体;徐偃纪念馆、蒋子阁等一大批古建筑已完成保护性修缮,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得以传承。

横卧在长广溪上的石塘桥、横山桥正是长广溪悠久历史的见证者。石塘廊桥,作为长广溪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是目前全市最长的、反映蠡湖和长广溪历史文化的、具有江南特色的廊桥,是江南水乡一道亮丽的风景。

红嘴鸥飞来了

2007年,太湖爆发蓝藻进而引发无锡市用水危机,无锡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太湖治理。无锡长广溪景区吸取了水危机教训,严格按照水功能区划进行设计,满足水源保护区要求,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慎重合理地开发利用湿地风景区。

首先,景区通过水系调整、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河道水质得到了很大提升;景区共投入3200万元用于基础管网建设,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模式,景区及周边地区产生的污水,全部进入市政污水管网;经滨湖区环境监测站每月监测,长广溪水质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符合景观娱乐用水区的要求。

同时,长广溪湿地景区还通过提升生物多样性,构建植被体系,营造多样的植被群落和生境类型。景区植物规划按照林地—灌丛—疏林草地—湿生草滩—水生植物的层次进行设计,共种植梓树、湿地松、榔榆、樱花、国槐、水杉、泽泻、芦苇、莲子草等288种植物,吸引着白鹭、绿头鸭、金药燕、华南兔、中华鳖等众多小型动物和鸟类栖息、觅食、驻足,堪称无锡最大的天然植物园和鸟园。改善后的长广溪湿地甚至吸引了珍稀鸟类红嘴鸥的栖息。

国内湿地专家刘兴土认为,长广溪入选湿地型国家水利风景区跟芦苇的种植有着密切联系。芦苇不仅仅是一道绿色景观,还会吸收湖水的杂质,能让湖水回归良性代谢,从而净化湖水,而生长茂盛的芦苇恰好是湿地良性发展的反映。芦苇荡以吸收河水中和滩地上过量的营养物种、过滤岸上废污水,来改善水质,保护水环境。同时,芦苇荡还可以作为鸟类、两栖动物、昆虫和底栖动物的栖息地。另外,芦苇可以固滩保堤,成为防洪的安全屏障。

探知湿地公园

长广溪国家水利风景区近年来开展了很多旅游活动,环蠡湖徒步环保公益活动就是其中之一。每次环湖耗时7个多小时,这吸引了国内外大批徒步爱好者的参与,2012年,就有1500人参加。通过徒步大会让参与者在感受长广溪湿地公园美景的同时,身体力行“坚持自我,感恩社会,快乐生活”的环保理念,目前,环太湖蠡湖徒步旅行已经成为景区对外展示的窗口。

长广溪景区在景区游乐设施上也进行了精心的打造,在景区打造了亲水平台、水上栈道、观光游船、垂钓等不同类别的游乐设施,趣味十足。同时,在游览路线中,多处设有休息凳椅,数量充足,制作精美,能满足游客需要。为了使游人在生态湿地休闲自娱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和便利的服务,景区还建设了湿地科普馆、体验中心、探知亭,既普及了生态理念,又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推荐访问:芦苇 深处 长广溪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