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学探讨

医院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3-22 11:10:02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被首次提出,为解决社会矛盾、提升国家层次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从树立社会主义理想、推动社会公平的实现、坚持市场经济改革以及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等四个层面入手,探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政治学;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公平;民主法治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关系到政治生活,更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在当前政治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务必要立足于政治学角度审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及其价值意义,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平稳推进与不断创新,进一步为政治和谐的实现打下牢固基础。

1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构建和谐社会与政治现代化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从政治学视角出发,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应当确保政治主客体之间形成和谐关系,达成政治和谐。首先,应当着力把握好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条件,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依托民主理念完善政治体制,基于社会视角构建政治关系,立足法治视角进行社会管理,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在推动社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应当立足于全局视角进行社会矛盾与问题的解决,真正意识到社会的主要矛盾与问题所涵盖的普遍性特质,明确政治力量在社会管理与宏观调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确保能够真正厘清二者之间的联系,强化政治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必然联系[1]。最后还应当强调权威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真正利用政治体制、法治手段的权威性进行社会内部的协调管控,强化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管理的认同感,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推进现代化进程,从而进一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

2 从政治学角度出发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

2.1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要想真正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首要前提便是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牢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梦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应当依托以人为本理念提高公民政治素养,引导人民群众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政治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在政治生活中充分践行民主、平等、法治等原则,自觉树立公民意识。此外,还应当着重培养公民形成成熟完备的政治心理,真正推动政治社会化的实现,在日常政府管理与宏观调控中形成本民族所独有的政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牢固基础。

2.2 着力推动社会公平的实现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政治关系的处理,政治关系是政治主体在参与政治生活时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包含政治权力与利益分配两部分。政治关系与政治主体的行为、地位、社会分配、资源分配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是实现政治和谐的实质与核心。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多元化特質,政治主体的细化与政治组织的涌现推动了国家政治格局的变革,因此更应当着重围绕政治关系进行和谐社会的构建,确保能够使政府与不同政党、社会、企业之间保持平衡关系,还要围绕政府内部的立法、司法、行政关系进行均衡建设,推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健康和谐发展,保障不同政治主体的权利与利益,进一步推动社会公平的实现。此外,还应当妥善解决人民群众之间的内部矛盾,协调多方利益关系,确保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形成协调关系,强化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公民自觉维护集体利益与共同利益,提高整体社会的创造活力,进一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稳固保障。

2.3 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改革发展理念的指导作用,应当着重围绕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方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社会管理规律,依托制度创新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稳固的制度支持。同时,还应当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借助开放的体制机制推动改革的顺利实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前行动力。另一方面,政治体制建设能够为市场经济改革提供硬性保障,除需建设刚性政治制度之外还需要建设柔性政治体制,灵活处理社会问题、应对社会危机,彰显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与适用性,更好的满足现代化政治的建设要求。此外,还需要着从党的体制机制环节入手强化创新力度,依托党的领导作用带动其他体制改革,为政治制度的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更加充分的条件[2]。

2.4 稳步推进民主法治国家建设

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纠纷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造就了政治行为的无序性局面,容易导致政治主体陷入权利与利益的斗争,扰乱政治秩序与社会稳定。基于此,应当着重强化对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解读,真正借助法治手段进行政治行为的约束,进一步改善政治管理、决策、参与、改革等问题。具体来说,政府应当积极履行自身权责,完成法治体系与制度的健全建设,确保能够为各项社会活动的进行提供明确的规范与保障,强化政府的权威性、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进一步实现对各类腐败、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实现法治化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同时,党中央还应当发挥领导作用,强化领导与执政方式的改革,引导公民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从而有效提高国家的法治化建设水平,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

3 结论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务必要牢固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使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汇集更加强大的力量实现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从而进一步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达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冷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学分析[J].党史文苑,2010,(22):56-57.

[2]韩桥生.从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理论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学意义[J].党史文苑,2011,(2):61-62.

作者简介

杨平(1976-),男,汉族,四川资阳,本科,政治学助讲,研究方向:政治学。

推荐访问:政治学 构建和谐社会 探讨

热门文章